本年度夏商周考古研究成果丰硕,墓葬、城市和青铜器研究仍是重点

2024-07-16 15:11:51发布    浏览53次    信息编号:79059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本年度夏商周考古研究成果丰硕,墓葬、城市和青铜器研究仍是重点

今年,夏商周考古仍是中国考古研究的“热点”。全年共出版夏商周时期的中国考古报告、简报、研究论文、专著等600余部,占全国各时期发现和研究成果的近30%。各教学科研机构培养的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今年也撰写了几十篇涉及夏商周考古的学位论文或出站报告,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夏商周考古研究仍受到青年学者的关注。

与近些年相比,考古资料的发表保持稳定,墓葬、城址、青铜器仍是研究重点。利用科技手段对夏商周社会某些方面进行研究的成果明显增多,多学科对夏商周时期社会问题研究较少的现象较过去有明显改观。但基于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宏观视角观察仍然相对被忽视。学者们对文献记载的夏商周历史与考古资料的互动关系的态度进一步出现分歧。如何看待传统三代考古与文献史料的关系,显然已成为夏商周考古研究方法论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传统家谱研究已不再以某个研究中心为中心,这一点在青年学者和研究生的选题上体现得十分明显,在硕士、博士论文的选题上尤为明显。同时,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近年来,针对某一学术问题主动选择发掘地点,并根据手工发掘的材料对该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学位论文几乎为零。这当然有经费和现实的考虑,但另一方面,基础的野外操作训练与学生的综合研究训练也日渐脱节。

此外,近年来,受招生数量增加、学制缩短、非考古专业本科生培养等因素影响,夏商周考古学博士论文选题日趋碎片化。一个相对完整的学术议题往往由同一导师的多名学生分头撰写,但不同学生的研究成果经常出现重复讨论甚至矛盾的情况,体现出同学之间写作交流的缺乏和对前人研究的重视不够。如何在现有教学体系下培养学生整体的观念格局,将实地基础训练与综合研究相结合,培养正确的学术规范,选择合适、学生可控的论文选题,已成为夏商周考古学教学中亟待探索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将直接影响夏商周考古学研究后继人才的培养和学科未来的发展,必须正视。

需要强调的是,传统研究成果的发表和出版多依赖正规的学术期刊、专著、学术会议等。但近年来新媒体的兴起、自媒体的发展,不断拓展了学术成果发表的形式和渠道,学者的表达渠道也日趋便捷和多样。但随之而来的新问题是,发表的便捷性必然增加数据整理和收集的难度,也不可避免地使阅读和发表更加碎片化和短期化。

对于大众而言,需要“网红”的引领,普及和了解大众所关注但尚未受过培训的知识;对于学术界而言,需要“明星学者”为学科赢得知识界乃至社会的关注,在学科互动层面实现“理解的共鸣”。然而,在日益浮躁的学术环境中,如何利用好新兴媒体、表达方式和出版渠道,及时有效地发表最新发现和研究成果,同时尽量避免信息碎片化,保持话题的聚焦性和深度性,使作者和读者、教师和学生不被虚荣所左右,能够冷静、客观、全面、以专业的态度审视和思考学术问题,已成为整个考古行业学者们无法忽视或回避的问题。

今年举办的学术会议及专题展览

今年召开的学术会议很多,有的以夏商周考古为主题,有的专门开会讨论夏商周考古,有的发表了不少夏商周考古研究成果,主要的有:一月份在临汾召开的“两周考古及晋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长沙召开的“春秋战国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四月份在常州召开的“江南土墩墓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会”和“中国殷商文化学会殷遗址研究委员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 6月在济南举办的“刘敦元先生百年诞辰暨考古学术研讨会”和“首届中国古代史论坛·跨界与交流:历史与考古的对话”、“族徽:早期青铜器铭文与商周社会讨论会”;8月在郑州举办的“中国古代文明进程模式研讨会”;9月在河南郑州举办的“西周古城与大型遗址保护学术研讨会”;在山东章丘举办的“从大汶口到城子崖——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下游国际学术会议”;在日本东京举办的“亚洲铸造史学会年会”;在山西临汾举办的“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早期首都文明的发现、研究、保护与传承国际学术论坛暨纪念陶寺考古40周年研讨会”; “曾猗猗编钟出土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安阳召开;“纪念殷商科学发掘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暨殷商开发与考古论坛”在山东潍坊召开;“青铜器、金文与齐鲁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潍坊召开;第二届“中日考古论坛”在四川成都召开;“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夏商委员会和两周委员会专题研讨会、“纪念徐中舒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史家墓地及余村遗址学术研讨会”在甘肃宁县召开; “中国古代都城考古新发现国际交流研讨会”在南京举办;“两周墓地新发现暨两周墓地新发现国际交流研讨会”11月在香港举办,在纽约举办“‘早期城市与经济:帝国崛起前山东半岛的城市化、区域政治经济网络的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南鹤壁举办“第八届黄淮七省考古论坛”,在浙江杭州举办“华南地区先秦考古学术研讨会”,在陕西西安举办“第四届全国青年考古学家论坛”,在重庆举办“第二届商周青铜器与先秦史研究青年论坛”; 12月在行唐召开的“古县域发掘讨论会”、在镇江召开的“大港西周遗址群专家研讨会”等,均以夏商周时期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为主要议题。

此外,重要考古遗址新发现田野会议、在越南顺化召开的印度太平洋史前学会(IPPA)第21届年会、在山西乡宁县召开的“第二届鄂文化研究研讨会”、在天津师范大学召开的“西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的出土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等许多会议也发表了大量夏商周考古研究的成果。

这些会议上发表的研究成果,很多是今年或更早发表的,有些则可能需要在未来发表。上述学术会议,有些有正式的会议纪要,有些则在新兴媒体或自媒体上作了简要介绍。总结、消化每年越来越多学术会议上发表的学术成果,识别出那些已经发表但论据稍作调整或被重复发表的研究成果,成为需要重视的新的学术研究问题,有些甚至成为需要学术界警惕的学术伦理问题。

除了大型学术会议之外,个人学术演讲乃至利用新兴媒体或自媒体发表学术报告也悄然成为未来学术出版的新常态,但这无疑会给学术资料的收集带来越来越多的困难。

近年来,围绕学术主题举办专题展览成为博物馆展览的新趋势。 今年围绕商周主题的展览有:长沙博物馆主办的《商后——纪念殷猷考古发掘90周年妇好墓出土文物展》、国家博物馆主办的《古蜀辉煌篇章》和《巴蜀文明文物特展》、金沙博物馆主办的《金色记忆——14世纪前中国出土金器特展》、成都博物馆主办的《秦蜀之路——青铜文明特展》、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官窑遗址博物馆联合主办的《钥匙——先秦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器特展》、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官窑遗址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山下青山——2016-2017年金坛土墩墓葬考古发现特展》等。 2018”、常州博物馆主办的“东方光明——春秋战国文物联展”、湖南省博物馆主办的“战国辉煌——古中山国文物精品展”、大同博物馆主办的“诗意金光——《诗经》浑源彝文物及青铜器特展”等展览均在博物馆举办。这些展览有的与前述学术研讨会相协调,有的则组织相应的专题学术讲座,向公众普及知识,对学术界和社会公众都有益处。

回顾研究

杜勇曾就中华文明的年代问题进行过学术史探讨(《中原文化研究》2018年第3期)。他认为,中华五千年文明是有根可循的。根据史料记载,在黄帝之前,有一个时代,当时炎帝统治着部落联盟,那时文明的元素非常丰富。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应该从炎黄时代开始。炎帝时代延续了500年,其次是包括黄帝在内的五帝时代,延续了588年。因此,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之前的炎黄五帝时代,延续了一千多年,大致对应考古学上的仰韶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时期。

由刘利教授主编的《亚洲》于2018年6月出版了专刊,发表了一组文章,向西方学术界呈现和介绍了中国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期城镇化和社会复杂性的考古新发现。e.宏观介绍中国早期城镇化的考古进展和整体认识;Anne P.探讨了中国新石器晚期餐饮业的变化;何女介绍了陶寺遗址的发现;孙周勇、邵敬等人介绍了石峁和寨峁梁的新发现;徐宏介绍了二里头遗址的新发现;f.以二里头为核心材料,介绍了伊洛河流域的制陶生产;以偃师商城为讨论对象,研究了城市的社会群体结构与组织;李永弟、岳占伟、何玉玲讨论了安阳作为城市中心如何衰落; Rowan Flad介绍了中国早期城市建设技术的演变与差异;探讨了商代城市化的整体动态;李敏和方晖等人以曲阜鲁国古城为案例,探讨了城市传统与地方记忆的关系;罗泰写了一篇文章探讨了中国东周时期城市经济的运行规律与考古证据。将有关先秦中国城市化及其作为区域中心所体现的社会复杂状态的最新资料和研究成果以英文形式相对系统地介绍给西方学术界,有助于加强西方学术界对中国资料的了解。

商周时期地方社会组织形式的研究多年来一直处于停滞状态,2018年曹达志、余伟三篇重要论文和林英先生《商史三论》的发表,为这个相对荒芜的领域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方向性探索。

曹大志曾写长文对青铜器上的“族徽”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了新理论(《古文明》第12卷,2018,上海古籍出版社)。简而言之,他认为,常见的“族徽”大多可能是当时亲属、头衔的称谓,使用时可能直接指代个人。在这个解释体系中,他认为,所谓复合族徽,就是器物主人担任过的职务数目。至于所谓周人不使用族徽的说法,他认为,这是因为西周时期,内容上的官职称号和私名增多、减少,铭文也由单独出现变为融入长篇铭文之中。在理论的指导下,他对商代的社会组织形式、国家结构、政体组织和氏族墓地等提出了新的解释。 总之,墓地中发现的不同族徽只是表明族徽和等级与个人相关。

针对曹达志关于“族徽”的研究新成果,北京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于2018年暑假专门举办了学术研讨会进行研讨。

曹大志在《论“山”——商至汉时期城镇居民治安防卫组织》一文中,对早期社会的地方组织“山”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山”的本义是带柄的投石器。汉代有半官半民的城镇居民组织“山”,具有查禁私弹、组织兵役、互助等功能,是唐宋民兵的前身。周代有比较明确的类似“山”的组织,城门外的空地可以作为这类组织的活动区域。商代都城周围有四个山,可能是用来处理犯人的,因此可能具有治安防卫功能。当代的“山”官方性质更加明显,官府首领成为“山”。

林英先生《商史三论》(历史语言研究所,2018)是他在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系列学术讲座的汇编。三场讲座以甲骨文和考古实物文物,探讨商王的国家形态、社会结构和权力。他提出,商朝的社会形态是邦联,由各地大大小小的都城和村落组成;商国的社会结构是由不同血统的大家族所构成;商王通过军事活动取得王位,以战争巩固王权,在贵族世界,神权高于氏权。

余伟对西周时期晋南与鄂东、豫西一带地名重名现象进行了分析(《古文明》第12卷,201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认为这是民族迁徙问题的重要线索,梳理后认为可能与周朝重新分封、民族迁徙、人民迁徙有关。

长期的区域编年史研究今年并没有取得太多成果,但对区域生计模式的探讨成为新的研究方向。

张文瑞、洪猛对冀东地区龙山文化及青铜时代文化进行了总结性论述(《纪念张忠培先生文集学术卷》),以滦县后前驿遗址的年代学为基础,对冀东地区龙山至晚商时期的考古遗存进行了年代整理和文化谱系分析。认为冀东龙山中晚期遗存与崖坝庄一期遗存类似;夏商时期遗存能否归为大坨头文化遗存有待商榷;晚商至西周早期遗存属于潍坊三期文化;西周遗存不多,但与张家园上层文化较为接近。

李鹏辉、石宝林、王立新利用GIS技术对镇赉县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遗址分布状况进行分析(北方文物2018年第2期),发现这些遗址具有一定的同步分布规律和历时变化,遗址规模可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三个等级;根据分散程度可划分为三个聚落群,不同聚落群有向北迁移的趋势。从地形地貌来看,遗址选择体现了当地民众对高地、肥沃土壤的偏好。

刘兆林、许兆峰在《纪念郭大顺先生八十诞辰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18年)一文中对双坊文化的类型进行了重新划分,认为双坊文化北至法库—西峰一带,西至辽河以东,南至黄海以北,东至鸭绿江以东,可分为辽东半岛、太子河、浑河、西峰—法库等四个类型。

华玉兵等对夏家店上层文化衰落后的辽西汉北系统早期(《新果集(二)——林英先生八十大寿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18)和晚期(《郭大顺先生八十大寿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18)青铜剑进行了分析,认为辽西汉北青铜匕首的兴起与魏营子文化的出现、魏营子文化核心地位的确立密切相关,时代大致在新乐上层文化之后,不晚于西周中期。该类遗存具有不同的地域特征,在辽西、夏辽河、辽东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辽西汉北青铜剑遗存的出现可能与姬氏占据辽东有关。 他们将西周至战国晚期东北青铜剑遗存划分为西周至春秋早中期的河上沟类型、春秋中晚期的十二台营子类型、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早期的三官店类型、春秋晚期至战国晚期的东大杖子类型、乌兰宝拉格类型等五种连续类型,提出东北青铜剑的使用者为具有“民族认同”的多元群体,但不属于“胡”族。

余婉英对前人关于嘉陵江下游旧石器至战国先秦时期考古文化序列的研究结论(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4月)进行梳理,并回顾了当地考古文化与社会的演变过程。

朱冠兴对成都三星村遗址的分期与文化属性进行了探讨(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6月),将三星村遗址的先秦遗存划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期属于宝墩文化第三期;第二期与鱼夫村遗址第三期相同;第三期与三星堆文化第三期相同;第四期属于十二桥文化早期。

邵惠球出版《史前新疆文化格局的演变及其与周边文化的关系》(科学出版社,2018年),这是继水涛、韩建业、郭武之后,又一部关于史前及​​早期青铜时代新疆考古学文化谱系与文化格局的综合性研究著作,值得学界关注。

穆拉别克·斯瓦克对塔什库尔干河上游地区青铜时代和早铁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遗存的年代序列及属性进行了综述和整理(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6月)。论文将该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以下坂地AII墓地一期和香包堡墓地M5为代表,属于安德罗诺沃文化;第二时期文化以下坂地AII墓地M18和香包堡墓地二期为代表,为新兴游牧族群;第三时期文化以香包堡墓地M10和吉尔赞卡尔墓地为代表,可能为信奉琐罗亚斯德教的人群。

王远整理了嫩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时期的生产工具(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6月)。该论文对嫩江流域7个考古文化的生产工具进行了长期的类型学分析,认为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时期嫩江中下游地区尚无农业人口进入,升级方式以渔猎采集为主。在此背景下,生产工具类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但骨制工具逐渐取代细石器工具,其中骨镞的变化速度较快,而纺轮的变化并不明显。

马强利用宁夏出土材料对当地考古文化进行了长期的整体观察,探讨了北方游牧文化经济的产生与变迁(《华夏考古》2018年第3期)。他认为,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银川南部及宁夏中部地区形成了以畜牧业为主的细石器文化,而宁夏南部地区则呈现出定居农耕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宁夏人民的经济生活以畜牧业和游牧业为主。这种经济形态的转变与环境变化、草原畜牧业的类型、驯养技术的发展、马的驯化、控马装置的出现等有关。

贾伟明、丛德新根据博尔塔拉河流域的民族考古资料,撰写了探讨游牧起源的文章(《纪念张忠培先生文集·学术卷》),认为包括春秋草场在内的游牧经济,有效利用了草原资源,提高了当时畜牧业的生产力。在青铜时代,博尔塔拉河流域已出现游牧生活,社会发展水平远高于七河流域的上游,成为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的中心。

长期遗存研究一直是夏商周考古研究的热点问题,今年以来已有部分研究成果发表。

何俊对史前至夏商时期的基址遗存进行了重新分析(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8年第10期)。他认为,基址遗存的认定需要探讨三个问题,即如何界定什么是“基址”;如何确定基址的认定标准;如何证明部分瓮葬的基址性质。他认为,基址不应仅限于生者奠基,还应包括为死者奠基的活动。判断是否奠基,有两个标准:一是确定遗存与建筑之间有内在的时空联系;二是确定遗存中存在宗教祭祀意义。部分符合上述两个标准的史前至商周时期的瓮葬,应当认定为基址遗存。

石希齐、荆忠伟在《商周大型仓储建筑遗存初探》一文中,对商周大型仓储建筑遗存进行了综述,对仓储遗存的形式、类别、功能用途、性质等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将商周仓储设施分为国家级仓储建筑、军事仓储建筑、运输资源的仓储建筑、宫廷贵族使用的仓储建筑、次级城市和大型聚落的仓储建筑。认为这些仓储建筑包括有夯土基础的地上遗存、无夯土基础的地上遗存、半地下遗存和地下遗存四种类型。按其功能可分为盐仓、粮仓和冷库三类。

刘一亭在《南方文物》发表《商周墓葬动物祭祀研究述评》,总结了30年来动物考古学对商周墓葬动物遗骸的发表方式、遗骸的定性与命名、动物祭祀与族群的关系、动物遗骸与墓主人等级、性别的关系,并对动物遗骸的加工处理方法作了简要的综述。

王必建《先秦秦汉时期的海贝研究》(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18年6月)认为,中国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使用海贝,商末开始兴起,两周时期达到爆发式增长,仿制海贝越来越普遍,海贝的用途包括装饰、交换中介和宗教意义,海贝的使用是中华文明形成的一个缩影。

Huo Yao对蕾丝堡的三脚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Jilin 的硕士学位,2018年6月,他的详细类型学研究和周期性结论支持,蕾丝 - 境三脚架首先出现在中央和南部的内部蒙古人中,并在时期添加了Lace-lace-lace-the Trupy sty。在上方的早期,蕾丝堡的三脚架向东传播到北部的Hebei和,在上后期,它传播到了和地区蕾丝镇的三脚架逐渐下降,仅存在于北部河北和桑宁。

Yang 对 River Basin的周王陶器三脚架进行了类型学研究(Jilin ,2018年6月)。 Atter主要分布在山东南部和北部北部。

Zhao Ge根据布劳德尔()的概念,在安纳尔()学校的概念中汇总了他的论文,涉及头盔,盔甲,盾牌,盾牌和背心,西北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2018年6月,他都会在古老的人造范围内进行保护;在生产力和战争方法中,从短期时期的角度来看,QIN时期的防护装备主要是地方防御。

Chen 分析了QIN和HAN 的耳朵( ,2018年5月)的讨论并不集中于耳杯的形状,而是对Ear Cups and Cups and cupts and and and and and and and and and and 汉朝,将耳杯介绍给中亚,其中影响了索格人的长杯。

近年来,手工艺研究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今年的跨界手工艺研究取得了出色的成果。

Bai 提出了关于手工艺研讨会的考古发掘和研究的理论思维(中央平原的文化遗物,第2期,2018年)。在手工艺品中,他的作用是制作骨骼,陶器制作,瓷器制作和瓷器制作的作用,他提出,识别手工艺品研讨会的识别是由手工艺品操作的基本组成部分开始的。现场并注意不同类别的研讨会之间的差异。

Zhang Yuan在Xia和Shang王朝期间对中部平原的陶窑进行了全面分析( 's论文,2018年6月)。多样性,然后在开发过程中独一致。

Tang 的博士学位论文分析了西部王朝的中部平原的手工艺品行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8年5月)。侯王朝分为五个地区:圭顿,张琴,西部河南和南部山脉,南部的河北和河北北部,以及河南南部的相关研究。

Zhang Yanan分析了周代的陶器制作技术,在网站上(西北大学的硕士学位论文),她发现,在网站上的周王陶器是QIN文化著作,无论脱衣舞和车轮成型,而西方的文化文物主要是由粘土带制成的。

关于朗山晚期至时期的研究

今年,从时期到出版的时期都有许多新材料。

在中央平原的心脏地带,新材料已在诸如千济州,陶西,瓦迪安和等关键地点出版。

今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考古中心于2013年在江克萨斯县发表了江克萨斯县的挖掘材料(考古学,2018年,第1批)。

的Taosi网站宣布对宫殿和登机口的初步了解(中国文化新闻,2018年3月9日,挖掘机8)。陶氏文化在后期继续使用。 8)。

河南省文化遗物与考古学研究所以及北京大学的考古学和博物馆研究从2007年到2010年的尤祖()的瓦迪安()遗址的一系列发现( )( )在河南的长山文化时期,在西北露台上发现了两组建筑物的定居点,在东方返回的地球建筑物的形状是在西方的三个建筑物中,也发现了在东南露台上。

中国社会科学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河畔团队首次发布了 West遗址的发掘数据。 AI文化以及这些东方风格的文物应该在当地被解雇。

In the upper of the River, the and , and other the of the site of the site (, 2018, No. 1) and the site (, 2018, No. 3). The a large-span -grid , which was in the late stage of the first phase of the . The tha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first phase of the the , a stage of to the .

网站在2017年取得了重大突破。2018年中,一些材料被披露(中国文化遗物新闻,2018年6月1日,第5页)。是骨针。

在扬兹河的中间,已经出版了有关文化和杜吉泰文化的新材料。

河畔省文化遗物和考古学研究所在2016年的蒂安曼·希吉亚( )地点的扬贾山()和桑凡旺()的挖掘材料(考古学,2018年,第9号)。 ,在遗弃城墙后发现了成年河口文化的成年ur埋葬,但是坟墓老板的地位可能不如坦吉亚林和小米岛的urn埋葬所有者那么好。 在遗址,后文化的urn埋葬,在文化期间生产陶器杯的陶窑,并发现了密集的陶器杯生产,这表明应该是相对特殊的手工艺品陶器在 City City Tere的陶器区域。

安海省文化遗物和考古学研究所和其他人在丹图()发表了遗址的挖掘材料(东南文化,2018年,第3号)。迪安吉安吉()文化受到杜吉泰文化的影响。

河南省文化遗物和考古学研究所在2016年在李县的遗址中发现的遗体(江安考古学,2018年,第3号)。

江西省文化遗物和考古研究所宣布了在县司山(Guodi )发现的五座定居点(中国文化遗物新闻,2018年6月15日,该地点是第8页)。 ou期。

In the upper of the River, the of and and the of Jilin the of the site in , in 2015 (, 2018, No. 5). The of the site are the same as those of and from the same , both of which are of the early stage of the Qijia .

在西部胎儿地区,已经发表了一些关于小岛下部文化的新材料,近年来发现了一些新材料。

从2014年到2015年,卫生省文化遗物和考古学研究所在Kazuo出版了网站的发掘材料(2018年,第4号)证实了该遗址的主要遗迹。第一次在达林河盆地的东王朝。

内部蒙古自治区的文化遗物和考古研究所以及其他人在2015年在Aohan 的遗址中发掘的小型文化定居点(文化遗物,第6期,2018年,该地点属于该地点,该地点属于某些较低的文化和本地的经济。

今年,朗山文化晚期到时期涉及的研究结果丰富。

Shen 在“历史研究”中写道。

Li 和其他人分析了 遗址的文化遗物(2018年 文化遗物的第六名)。

宁·戴安(Ning Dian)在 Sanyi 遗址(Henan 的硕士学位,2018年6月)的时期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这些文物。

Dai 为中国的早期国家形成机制写了一种机制(“新的水果收藏(2) - 林·Yan先生的80岁生日论文”,科学出版社,2018年)。

张·德胡(Zhang )讨论了宋山地区早期文明的发展模型(中央平原文化遗物的第六名,第六名)。

Sun 分析了“ Qi and Yi”争端的历史核心(中央平原文化研究的第六期),但这并没有改变Yi Xia整合的历史趋势。

韦恩(Wei Jiyin)讨论了旺旺()的第三阶段文化(中央平原文化研究的第四期)的问题。

韦恩(Wei Jiyin)讨论了新奇文化的来源(考古杂志的第一期)。

周·舒坎(Zhou )撰写了遗址的性质( 的第10期),在外部力量的行动下,在和平环境中的不同文化中并不是很明显的。

天江讨论了陶神庙的时代(“古代文明研究与交流”(第77号),2018年3月)。

刘伊南(Liu Yinan)进行了中国文明起源“时间”的学术史(《古代文明研究新闻通讯》第79期,第79期,2018年12月)。

米利(Minli)在《中国早期》(Press the Press)发表了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和国家”。

夏威尔的新“ YU痕迹 - 夏尔王朝的重建”(桑利亚书店,2018年)无疑是夏季考古历史的核心,这是夏三王朝的历史。

刘Xu近年来对夏季文化研究进行了宏观摘要,并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了一些突破(中央平原文化研究的第五期)。

去年12月,Chen Chun的“历史研究”出版了“考古学理论和方法对古代历史的重建”(“历史研究”,第6期,2018年),为持续了将近一年的夏季文化论证增添了新的想法。

Chen 向()地区(2018年4月6日的“中国文化遗物”)介绍了Zhao 先生的学术历史意义的起源和意义。

Li 分析了文化第二阶段的第四阶段的下限(2018年“考古学”第11期)。

Jia 对East Henan地区的第一个商业文化进行了审查(Henan ,2018年5月)。

张·库里安(Zhang )宣布了她对刘尚()墓地的分析(“ 考古学”,2018年第6号)。

张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并在Jin王朝南部的文化时期的考古学和文化遗物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of 's)的论文(2018年4月),它是预防商人迁移的主要因素。

Wang 和在地区的遗物中,“王Jian纪念日的纪念碑”, House,2018年)。 AN的第四个文化称为“小神”。

Xu Wei讨论了业务风格的起源鬲(纪念Zhang 先生的收藏量·学术卷)。

Nu讨论了埃里特()文化的铜牌,绿松龙等。

在中央平原地区以外,小米,Qijia文化和新华社文化以及文化的较低水平也在今年取得了新的进步。

根据第二个文化遗物人口普查的信息,肖吉特人分析了Aohan Store的较低文化遗址(庆祝Guo 先生的八个标准生日的收集”,文化文化文化文化文化遗址,每个组都有几个组成的组。

Tang 在江泉春天的小木馆的低级文化陶器进行了科学分析(“ and ”,2018年第1号)。

对Bai Obao网站的年龄进行了研究(“新的水果收藏(2) - 林Yan先生的80岁生日论文,科学出版社,2018年),可以将两个阶段和四个阶段分为两阶段,将其分为多个阶段的早期,将其分为多个学术委员会。 级别的遗物在晚期时期,与Shihu,和遗址相同。

Wang Jun和Ma Sheng在的时期(“收集了Wang Jian先生90周年纪念日的纪念碑”, Press,2018年)。

Ren Ren再次分析了“ Tang Wang Style”陶器与Subei文化之间的关系(纪念张方先生的收藏·学术卷)。

郭长利(Guo )对Qijia文化的空心陶器进行了一项分期付款(纪念Zhang 先生的收藏·学术卷)。

胡平平的重新分析了东山文化(“江南考古学”,第6号,2018年)。

Li 通过分析新疆Ayto Khan 1号(“新疆文化遗物”,第1-2号,2018年),重新讨论了文化。 Avana Sawo文化地区。

商业时期研究

在今年发表的《商王朝考古学》的特别报告中,这无疑是小米公墓最迅速的期望(“ (4)阳shang奶奶•坟墓•墓”(上层和下),文化文物文物出版社,2018年)。

中国社会科学学院考古学研究所已编译了大型喇嘛(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社会科学与书法出版社,2018年),一组新材料在过去不清楚的重要材料中分发并重新出版,这对Yin uinin的研究非常有帮助。

今年,业务时期的发现和研究结果非常大。

国家博物馆和其他部门在山西省的卢斯河盆地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他们发现江西县的西武地景点并尝试了木炭窑的青铜炉。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河北省文化遗物与考古研究所和潘隆昌博物馆已经出版了一系列新发现,从2012- 2017年的庞隆市发掘( of of M13, of and , I,以及该地点的水下勘探和试验发掘的材料,以及Yue Ge材料的收集。

2018年是Yinxu的科学与考古学成立90周年。

中国社会科学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工作团队宣布了2010年的戴珊村( )的雕刻(2018年“考古学”第三期)。

中国社会科学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工作团队宣布在2006年挖掘列吉亚津北部M44(“考古学”,2018年第10号)。

中国社会科学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工作团队宣布了2015年在刘吉亚津北部发现的坑(2018年“考古学”第10期)。

为了与地区的地区和公民项目合作,Dasi Kong (“中国文化遗物” 2018年8月24日)和“中国文化遗物”(2018年5月4日)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整个河流,并在北方的河流中进行了北部。 Luohe河岸。

文化文物与考古研究所,文化文物与考古学研究所宣布了 City的铜铜矿的发掘材料(2018年中央平原文化遗物的第5号)。

河南省文化文物与考古研究所宣布了 的大利尚业务的发掘材料(2018年“考古学”第五期)。

祖马德文化遗物和考古管理研究所宣布了河南的香格卢商业公墓的材料(“考古学杂志”,第三阶段,第三阶段)。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闻喜酒务头墓地的抢救性发掘材料在本年度初步刊发(《中国文物报》2018年12月28日第8版)。该墓地发现晚商时期墓葬12座,其中甲字形大墓5座,车马坑6座。发掘者认为这批墓地沿用时间较长,可自殷墟二期延续至殷墟四期。

朱扬考古团队发布了2004年的调查和试验挖掘报告,征询了富英的说服力(“ Wenbo”,第3期,2018年第3期)。

赫比省文化遗物研究所宣布了埃利托()的遗物和Baiji (Baiji )(2018年3月9日的“中国文化遗物新闻”)发现的遗物,与 Sage遗址的第五阶段的文化外观一致,是的第五阶段。

除著名的首都外,江岛和长河中游还有许多新材料和文化材料。

武汉大学考古系和安伊省文化遗物等考古研究所宣布了安海河壁桥的两个地点的材料(2018年第4期)(2018年第4号)和Funan Tajia (“ ” ZH,“ 2018年”与 the in the in the in the in the in the 。 ,它与当地的不同。

湖南省文化文物与考古研究所在长州市丁尚地区发表的材料(“江民考古学”,第3期,2018年)。

江西省文化遗物与考古研究所和江西 City博物馆宣布了遗址的大型建筑物基地的发掘简报(“南方文化文物”,2018年)。

除了传统的商业文化分销领域,还有新的遗物。

广州文化遗物和考古研究所宣布了 Mo 遗址的两个商业坟墓(“东南文化”,第3号,2018年)。

在尼尔克(Nilk)的JI 站点的三年田间发掘中,发现最早的YILI地区的青铜时代被发现提供了主要的学术材料。 Yili河盆地的青铜时代的中心中心是碳化种子的第一个发现,在Yili地区的青铜时代发现了农作物,为板球的西Chuan路线提供了最新的材料。

呼斯塔遗址年度持续,发掘发掘发掘在在鲁山顶墓地和和冲积扇进行部分。在在后者后者后者发现发现处处处大型大型,5000余余,是余余余,当当安德罗诺沃。

在香南县的村庄遗址中,西藏自治区文化文化保护研究所和其他单位进行了详细的挖掘。

今年的商业和文化研究涉及许多方向和角度。

Wang his "Chen, and Shang Zhou " ( 's House, 2018). It the and level of the Shang with and .

Zhang a on the and of the Shang (China Press, 2018).

Li and Wang Ning co - the " Press, China Press, 2018). The book was based on the type of X -ray (XRF) for . It is that some to local . The two types of of A and B of the are that they to the and .

Song 's "The and of - in the Shang " ( Hua Mulan House, 2018) is its .

On the basis of his , Liu Yu has and the " on the of Yin Ruins" ( 's House, 2018). .

Li has to the " Dao Line - on and in the North in the Shang and Zhou " ( Books House, 2018). the stiff , the in the late Zhou the of the Zhou . were rare in the north, and the may have a of and the of .

Zhang and He Jun out the of the in the (the 5th issue of "" 2018). The Xia went north and came into with the in .

The peak wrote an the "" of the tombs of the Shang (" · 21", in 2018, the House). The a , while Yin Ruins bent the .

Zhou Jian the of the joint of the Shang (the third issue of the ). The of a is to the , form and life and death of .

Xiang and Song the of and tombs in the tomb (" ", No. 5, 2018). The tombs such as Liuli M121 have the of the tomb. Xiang that cases of tombs have been .

Li a type of of the (the No. 7 of the "2018). He that there are a of joint in the of Shang . The of area also that it does not rule out that the of the joint of is the of being by a .

Chen made the of the gate of the first (the third issue of the ). The and of basic such as , and types are .

The of early is still more in large -scale such as Mall and City.

张国硕对郑州商城铜器窖藏坑的性质再次进行了探讨(《中原文物》2018年第1期)。他提出,从窖藏坑方位、地势环境、埋藏成因和程序、礼仪活动等方面综合分析,三处窖藏坑与祭祀类窖藏坑的特点颇为符合,应是商王基于尊神和以地通神的思想意识、在举行大型祭祀活动之后把青铜礼器瘞埋地下所致。祭祀的对象很可能就是城垣与护城壕,即后代的“城隍”。商王多次举行城隍之祭的原因与商代中期社会动乱、自然灾害频发、国势衰微有关,祭祀的目的是祈求鬼神保佑商都乃至国家的安全。

郜向平总结了郑州商城的墓葬与城址间的关系(《中原文物》2018年第3期)。他认为,商城中聚集了多元的人群,先商以来的大型亲缘组织此时可能趋于解体,人群依等级和职业在城内外居处。从墓地形态看,包括郑州商城在内的二里岗文化时期的遗址中未见大型墓地,与目前所见先商文化的墓地存在较大差异。郑州商城的建造是对大量聚集的都城人口的地缘整合,同时也以其宗教意义影响了埋葬习俗。

张国硕、郑龙龙撰文梳理了夏商时期的改制石器(《文物》2018年第5期),他们认为石器改制是指一类石器残损或功能损失后,利用石器的残存形态二次加工为其他石器。他们发现改制石器在望京楼、二里头、郑州商城等大型遗址较多,应该是较为普遍的一种生产方式,可能总比例会接近5%左右,但不同遗址会有差异。石器改制以小型石器居多,改制也有一定的规律。

郑龙龙的博士学位论文以中原地区夏商时期城邑的石器工业为题(郑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8年5月)。该论文的研究在石器类型学和年代学研究的基础上,对石器制作技术、使用和废弃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夏商时期城邑的石器原料来自于城邑周边的河滩和山地,城邑内没有石器加工场,至多存在石器的末端修整生产,破损的石器多被修整改制,之后重新利用。作者认为夏商时期石器仍有较明显的优势,是各类生产活动的重要工具,但在上层建筑的发展方面作用有限。

宋晓航对邢台柏乡县赵村遗址的商代遗存进行了整理分析(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5月)。该遗址由邢台市考古工作人员发掘,论文在整理基础材料后,对遗址进行了分期和动植物遗存的生业经济研究。作者认为,该遗址遗物以中商文化二期至殷墟二期为主,遗迹则以殷墟二期最为多见。农业生产是该遗址的主要经济,农作物有粟、黍、小麦、大豆。家畜以猪、牛最多,有少量犬和野生的鹿、狗獾。

苏昕对盘龙城遗址的石料来源和开采利用方式进行了讨论(《江汉考古》2018年第5期)。他认为盘龙城石器所采用的石料应当来自于盘龙城北部大别山南麓地区。盘龙城居民充分地认知到石料的特性,并会考虑石器的功能与使用方式,适当选材。在盘龙城周边地区可能存在专业的石器生产地点以及向盘龙城运输的路线。

张昌平则分析了玉戈与商代城市贵族之间的关联关系(《江汉考古》2018年第5期)。他提出玉戈、青铜礼器和玉柄形器由主及次地体现贵族身份重要程度,同时高等级贵族随葬更多、更大的玉戈。由大型玉戈结合青铜礼器的情况,可观察出盘龙城目前已经出现当地首领一级的最高等级墓葬13 座,台西和大辛庄也有少数同等级别的遗存出现,而郑州商城王级墓葬尚未出现。

徐深对盘龙城遗址的几何印纹硬陶进行了梳理(《江汉考古》2018年第5期)。对盘龙城遗址的印纹硬陶,过去一般认为其来源为长江下游地区。但是最近在杨家湾等地点的发现中,发现了不少属于残次品的几何印纹硬陶。徐深认为盘龙城可能在早上晚期已经开始烧制印纹硬陶。甚至在一些普通陶器的制作中,开始仿制长江下游地区印纹硬陶。

由于本年度是殷墟遗址科学考古90周年,所以,涉及殷墟及晚商文化研究的成果十分集中。

何毓灵对殷墟近十年来的考古工作作了总结(《中原文物》2018年第5期)。他总结了在道路、手工业、家族墓地、实验考古以及传统殷墟外围考古发掘取得的新成果,认为这些新收获对于进一步深入、细致研究殷墟文化内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对未来的殷墟工作提出了八点建议。

王祁对殷墟文化的分期问题进行了再探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8年第10期)。他首先综述了殷墟分期的三种体系,即邹衡四期七组说,安阳队原四期七段说,安阳队新洹北与殷墟两大期六小期说。他认为殷墟文化分为洹北期和大司空期两个阶段。他赞同小屯早期遗存是武丁经营小屯的遗存,认为其中既包含了洹北最晚阶段的遗存,也包含武丁迁都后最早阶段的遗存,迁都前后是武丁身为王子的阶段。墓主可能是盘庚、小辛、小乙三王中的一位。

杜金鹏总结了殷墟的宫殿玉石器手工业遗存(《中原文物》2018年第5期)。他认为,安阳殷墟宫殿区发现有与制玉手工业相关的文化遗存,包括房址、墓葬、窖藏等,出土一批与制玉手工业相关的文物。在商代晚期王都,存在着由王室控制的制玉作坊,一些专业玉工在此制造包括玉器和高级石器在内的王室高级消费品。

郜向平对晚商时期的“族墓地”重新做了梳理思考(《古代文明》第12卷,201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在梳理了“族墓地”概念形成的背景和过程后,他对殷墟有代表性的墓地进行了探讨,对不同小墓地的墓葬进行了分群,认为晚商应该存在亲缘性的墓地,但规模一般都不大,对应的大概是由若干核心家庭构成的扩展家庭。他认为殷墟墓地并不存在整体的严格布局规划,在核心家庭以上的亲缘组织,对内部成员的控制能力趋于弱化。而商代社会早期的墓地规模都不大,至殷墟时逐渐扩大,似乎从早商到晚商是地域整合,从先商到早商是聚落解体,经历了从大型亲缘群体解体为小型亲缘群体的过程。

朱凤瀚对西北岗王陵区大墓做出了自己的研究(《考古学报》2018年第4期)。他从打破关系、出土铜器、出土玉器、出土骨笄、出土玉饰等几个角度对西北岗大墓的年代进行了重新认定。他认为这些墓葬中年代最早,其后依次为M1443、M1001、M1550、M1400、M1004、M1002、M1003、M1500、M1217。而武官大墓,因其年代在M1550 与M1400 间,如作为王墓似难以排进。M1129 因基本上没有发掘资料,难以断代,在理论上还有填补某位商王墓的可能。除了M1400 在东区外,西北冈西区商后期诸王墓的墓位排列还是比较有序的,即时代相连或相近的两墓多数作两两南北排列,早者在北,晚者在南。从整个墓地看,总体上亦是按时代早晚有序地从东向西分布。至于未完成的M1567 这座大墓是否为帝辛( 即纣王) 所设,还不能确知。

内田纯子和沟口对西北岗王陵的排序进行了自己的讨论(《, 92,June 2018》)。他们利用各墓均有出土的雕花骨板的形态和纹饰演变规律,并构建了一套宗法模式,给出了自己的排序——M1001为小乙墓葬,M1550为祖己墓葬,M1400为武丁墓葬,M1004为祖庚墓葬,M1003为祖甲之墓,M1002为庚丁墓葬,M1500为武乙墓,M1217为文武丁墓。M1443与武官大墓是中商时期的遗存,在M1001开始在西区建墓之前,东区就已经修建并设计了大墓的位置,因此M1443可能为盘庚之墓,武官大墓为小辛之墓。从小乙开始,王墓基本都在西区,仅武丁及其配偶妣戊埋葬于东区。

魏凯对殷墟西北冈王陵区大墓的建造次序和埋葬制度进行了再分析(《考古》2018年第1期)。他认为,对这一墓地的分析首先应该分析未被盗扰的大墓原生堆积或“原生器物”。根据器物形态、墓葬间的打破关系、地磁偏角和墓向变化规律,认为这批墓葬依年代早晚依次为M1129、M1443、M1400、武官大墓、M1567、M1001、M1550、M1004、M1002、M1003、M1500、M1217。上述墓葬依次对应为小辛至帝辛。墓地自武丁开始规模变化增大,各等级墓葬间形成了巨大的差异,形成了商王带四条墓道,王后不带墓道或一条墓道的规制。东区自祖庚阶段开始,功能转变为祭祀为主,王室在西区另辟空地,形成了东、西二区。

刘一曼分析了殷墟发现的贞人墓(《考古》2018年第3期),认为王裕口南地的M103、M94两座墓葬,与大司空M663、郭家庄M53四座墓葬,墓主都应该是贞人。她认为,贞人在商代晚期的社会地位相当于中层贵族,可以出任武职,四色的小石子是族邑占卜者惯用的占卜工具。

岳洪彬对殷墟的水井和王陵的深度进行了研究,由此探讨了商代的“黄泉”观念(《中原文物》2018年第5期)。通过梳理,他发现殷墟王陵区共发掘十余座带墓道的大型墓葬,其腰坑的底部距地表的深度普遍在11~14米,远远超过同时期商代水井的地下潜水线,可证在王陵区商人营建大型墓葬时,墓穴(尤其腰坑)的深度均应穿透地下水,达到“下及黄泉”的效果。他认为,这正是商代社会中“黄泉观念”的体现,商墓底部的腰坑就是死者灵魂通往黄泉路的入口,腰坑中的殉狗就是通往黄泉路上的引领者。

常怀颖对晚商时期的鼓、埙、磬三类乐器在墓葬中的随葬情况进行了梳理(《音乐研究》2018年第5期),结合对编列小铙随葬制度的研究成果,从乐器编组、使用人群、埋葬位置、时代演变差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文章认为,晚商时期从殷墟二期前后开始,贵族阶层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构建丧葬礼仪中的乐制,但尚未形成被严格遵循的规范,且随着时代的演进似乎还有松动的趋势。殷墟时期已经开始把乐器纳入礼制器用体系之中,用以规范社会秩序、标识身份等级。礼乐制度的雏形,在殷墟时期已开始构建并出现。

何毓灵对殷墟的占卜器具进行了讨论(《考古学报》2018年第2期)。他首先介绍殷墟发现的贞人墓葬,然后根据文献和出土器物的组合,提出铜锯、锛、凿、刀、磨石;铜凿、刀、钻、三棱刀、长条形铜器及砣具;铜刻刀、玉刻刀可以视为三组贞人的工具。部分特殊器物可能是巫术的工具。而部分墓葬中出土的彩色石子,可能是筮卦占卜的工具。由此,他提出殷墟社会存在占卜和筮卦并行信仰体系。

王建峰的学位论文选题是对殷墟青铜手工生产工具的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6月)。论文对刀、空首斧、凿、铲、锥、锯、钻、鱼钩等八类工具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类型学分析,对这些生产工具在墓葬中的随葬位置,组合关系以及与墓主的性别关系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殷墟的青铜生产工具有商文化传统器物、北方系生产工具两类。但论文作者认为青铜生产工具多为贵族服务,而极少属于农业生产,这一结论值得再分析。

孔德铭对殷墟社会的基层社会组织性质进行了分析(《殷都学刊》2018年第3期)。殷墟内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各族邑聚落成为殷都内最基层的社会组织,它们以片状集中分布在一起,以道路、河道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居、葬、生产”合一的社会形态。殷墟内这些庞大的手工业集群,分区明确,构成了殷墟作为都城的基础。殷墟作为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可能与后期秦汉时期以政治为中心的都城不同,它应该是以手工业经济为核心的都城,当然也应该兼具政治中心。

苗霞利用考古材料讨论了商代的婚姻制度(《中原文物》2018年第5期)。她根据殷墟发现的房址面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