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镀底材的选择与纯铜及黄铜、磷青铜的特性介绍
2024-06-26 20:06:39发布 浏览175次 信息编号:76706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电镀基体(材质):一般电镀前最好先了解基体,有助于有效的电镀加工。如材质、端子结构、表面状况(如含油量、氧化状况、加工外观等)。
在电脑终端部件电镀加工中,所用到的材料有铜合金(黄铜、磷青铜、铍铜、钛铜、银铜、铁铜等)和铁合金(SPCC、42合金等),而最常用的材料就是黄铜(黄铜)和磷青铜(磷青铜)。下面就纯铜和这两种金属分别进行讲解。
1.纯铜():铜的特点是导电、导热性高,所以多用作导电或导热材料。例如,导电性以铜为基准,以韧铜的电阻率(1.724µΩ.cm)为100%IACS()。其它金属电导率的计算为:1.7241/金属电阻率===%(如表1、表2所示)。铜在干燥空气及清水中不易变化,但遇海水则有变化。若空气中有水分及二氧化碳,铜表面会生成绿色的碱性碳酸铜(俗称铜绿)。
2、黄铜: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一般含锌量在30%~40%之间,随着含锌量的增加,黄铜的颜色由深红色变为红黄色,由浅橙色变为黄色。机械性能优良,制造加工方便,价格便宜,多用作端子材料。但其耐腐蚀性较差,必须镀上一层铜或一定厚度的镍作为底漆()才能防腐。如果在黄铜中加入少量的锡,其耐腐蚀性就会增加,特别是对海水的耐腐蚀性。
3、磷青铜(phos-):磷青铜是铜、锡、磷的合金,一般含锡量在4~11%之间,含磷量在0.03~0.35之间。在青铜中加入磷是为了除去内部氧化物,提高其弹性和耐腐蚀性。磷青铜的耐腐蚀性比黄铜好得多,但价格较贵,通常用于母端子或弹簧触点。有时在磷青铜中加入其它金属来增加其耐腐蚀性。不必镀镍作为基底,而直接镀锡铅合金,如加镍制成CA-725。
表格1)
金属名称 银 无氧铜 韧化铜 脱氧铜 金 铬 铝 锌
密度(g/cm3)10.58.918.918.8919.37.12.77.14
电导率6.0102.0100.098.074.966.563.129.2
金属名称 钴 铁 钯 铂 锡 镍 铅 钛
密度(克/立方厘米) 8.9 7.86 12.02 21.45 7.31 8.9 11.34 4.5
电导率.817.316.015.715.814.78.42.1
表2)
磷青铜名称增韧铜
锡含量%4.2~5.83.5~4.95.0~7.07.0~9.09.0~11.00
密度(克/立方厘米)8.868.888.808.788.788.91
电导率%
黄铜名称
锌含量%51012.
密度(克/立方厘米)8.868.808.778.748.698.538.478.39
导电率%58464
电镀前处理:电镀前必须对镀件表面进行清洁处理,以获得附着性良好的镀层,这里就一般镀件的表面结构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通常在铜合金冲压()加工、运输、储存过程中,表面会附着一些灰尘、污垢、油脂、氧化物等,我们可以分层讲解材料表面这些污垢的处理方法(如表3所示)
图1
1、脱脂():一般脱脂方法有溶剂脱脂、碱性脱脂、电解脱脂、乳液脱脂、机械脱脂(端子电镀行业一般不采用)。脱脂前要先了解油脂的种类及特性,才能有效去除油脂。油脂一般分为植物油脂、动物油脂、矿物油脂、合成油、混合油等(如表4所示);
金属表面油脂的脱脂效果是皂化、乳化、渗透、分散、剥离等几种作用的综合。而且脱脂时,除了脱脂剂的种类外,材料对碱的耐腐蚀性(如黄铜在pH值11以上就会被腐蚀)、端子的形状(如死角、低电流密度区)、油脂分布不均匀、油脂凝固等,都会影响脱脂效果,所以要特别注意。所以脱脂方法的选择很重要,在端子行业,一般使用的油脂是矿物油、合成油、混合油,不可能使用动植物油。下面就溶剂脱脂、乳化脱脂、碱性脱脂、电解脱脂作一对比讲解。
表3
图层类别 处理方法 目的
第一层除污水,碱性热除油剂,经过第一到第三层处理,基本上附着力就很好了
第二层油污的脱脂方法采用碱性剂、电解脱脂剂、溶剂等。
第三层氧化层为稀硫酸、稀盐酸、活化剂等。
第四层处理为化学抛光、电解抛光,处理表面纹理、毛刺、及较厚的氧化膜。
第五扩散层
表4
类别属性处理方法
植物油可用碱性脱脂剂、碱性脱脂剂、电解脱脂剂、有机溶剂、乳化剂(冷脱脂)皂化
动物脂肪和油
矿物油不能被碱性脱脂剂皂化,必须借助有机溶剂和乳化剂进行乳化、渗透、分散。
合成油、有机溶剂、乳化剂、电解脱脂剂、碱性脱脂剂选用配合使用。
混合油
表 5
方法 优点 缺点 使用药物
溶剂脱脂法脱脂速度快,不腐蚀材料,对人体无害,易燃,价格昂贵。石油溶剂、氯化烃系列溶剂,如去污剂、三氯乙烷
乳液脱脂法脱脂速度快,不会腐蚀材质,废水处理困难,价格高,对人体有害,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溶剂、水混合。
碱性脱脂法对人体无害,价格便宜,使用方便,易起泡,需加热,只能作为预备脱脂用氢氧化钠、碳酸钠、磷酸钠、磷酸三钠等,表面活性剂
电解脱脂对人体无害,使用方便,效果好,易起泡,需配合预脱脂剂、氢氧化钠、碳酸钠、磷酸钠、硅酸钠等、表面活性剂使用
2、活化():除油完成后,金属表面仍残留有一层薄的氧化膜和钝化膜,这些都会妨碍电镀层的附着力。因此必须使用一些活化酸来活化金属表面,以防止电镀层起皮()、起泡()等附着力差的现象。一般用于铜合金的活化酸是硫酸、盐酸、硝酸、磷酸等混酸,其中还含有一些抑制剂。
3、抛光():由于端子在机械加工过程中,金属表面会产生加工纹路或毛刺,电镀后会影响外观及功能,一般应客户要求,必须进行抛光作业。另外,当材料氧化膜较厚,无法进行活化作业时(如热处理后),必须依靠抛光作业。端子的抛光一般限于化学抛光及电解抛光。以上两种方法均使用酸,为达到精细抛光,酸的浓度及种类很重要。通常使用稀酸,细节抛光效果较好,但费时。使用浓酸加工速度快,但易损伤材料,对人体有害。因此,无论使用哪种方法,搅拌效果必须良好,才能获得较均匀的抛光面。 一般对铜合金基材的抛光以硝酸、盐酸等强酸为佳,磷酸、草酸、铬酸等弱酸效果较好。市售专利配方,无非就是强酸配弱酸,采用电解抛光,可大大提高抛光速度,且表面更光滑细腻。目前连续电镀几乎都采用此方法,甚至最新活化抛光液,后续半光镀镍后,亦可获得全光镍效果及低内应力镀层。快速搅拌对抛光极为重要。(注)
3、洗涤工艺:一般电镀业者往往注重电镀技术研究及电镀化学品的开发,却往往忽略了洗涤的重要性。许多电镀缺陷都来自于洗涤工艺设计不良或水质不洁净。下面我们讲解一下洗涤不良造成电镀缺陷的各种情况。
1、若脱脂剂的水质为硬水,端子脱脂后残留在金属表面的皂碱会与Ca、Mg金属发生反应,生成金属皂,附着在金属表面造成附着力差或镀层光泽差。一般的改善方法是软化水质和在脱脂剂中加入表面活性剂。
2、若水质呈酸性,会与金属表面残留的肥皂发生反应,生成硬脂酸膜,造成附着力差或涂层光泽不良。改善方法是控制水质(调节pH值)。
3、若各工序化学药液携带不严,水洗不畅,或水质不良(即有杂质),会污染下一道工序,造成电镀缺陷。改善方法是使用干净的纯水,避免携带(吹气瞄准)化学药液,纠正水洗效果。
4、电镀槽间清洗时,水中镀液浓度若过高,会造成镀层间结合力不良或产生结晶。改善方法是避免带出(吹、瞄)溶液,并经常更换清洗水或连续排放。
5.电镀后若最后的清洗不做好,会造成镀件外观不良(水斑),也会缩短镀件寿命(残酸)。改善方法是使用干净的纯水、超纯水,勤换清洗水或做连续排放。
4、电镀药水:在端子电镀行业,一般电镀种类有金、钯、钯镍、铜、锡铅、镍,目前比较常用的是镍、锡铅合金及镀金(纯金、硬金),下面就这些电镀药水的基本原理进行说明。
1、镀镍溶液:目前电镀行业镀镍溶液多采用氨基磺酸镍溶液(少数仍采用硫酸镍溶液)。由于此种溶液杂质含量极低,因此镀层内应力很低(非全光泽下),镀液管理容易(不需频繁净化),但电镀成本较硫酸镍高。目前镍溶液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哑光镍(又称雾镍或暗镍),即不加光泽剂,其内应力为微拉应力。第二类为半光泽镍(或称软镍),即加了第一类光泽剂(又称软化剂),随着添加量的增加,微拉应力逐渐减小至零应力,进而变为压应力。 第三种是全光镍(或镜面镍),即同时加入第一种光剂和第二种光剂,内应力为高拉应力。哑光、半光镍多用于全锡铅镀层(因为锡铅镀层可以完全覆盖镍层,所以全光不是必须的),或电镀后需二次加工(如折弯),考虑内应力,或考虑小电流析出时。全光镍用于镀金,要求有光泽。氨基磺酸镍镀液搅拌均匀后,平均电流密度可开到40ASD,最佳操作温度为50~60度,随着温度下降,高电流密度区镀层光泽度下降,出现白雾、粗糙、烧焦、附着力差等现象。随着温度升高,氨基镍开始水解为硫酸镍,内应力随之增大。pH值控制在3.8~4.8之间。 pH值过高,镀层光泽度会下降,逐渐变得粗糙,甚至烧焦。pH值过低,镀层附着力差。比重控制在32~36Be,比重过高,pH值会下降(氢离子过多),比重过低,pH值上升,电镀效率变差。电流需使用3%以下的直流三相滤波器(可提高工作电流密度)。此镀镍槽液在工艺过程中最容易污染的金属是铜,超过3~5ppm时建议尽快进行弱电解。
2、锡铅镀液:目前电镀行业锡铅镀液多采用烷基磺酸光泽槽()或哑光槽(Mat),市面上也有低温型(约18~23度)及常温型,其中以低温光泽槽使用最多,也较为成熟,常温型最好恒温操作,因为不同的槽温会影响电镀速率及锡铅析出比。对镀层锡铅比的要求多为90%锡、10%铅,但实际镀液锡铅比约10:1~12:1,阳极锡铅比约92:8(因阳极解离出来的锡有一部分被氧化成四价锡析出,以平衡9:1的锡铅析出比)。 在良好的搅拌条件下,烷基磺酸镀液的平均电流密度可以开到40ASD。影响镀层效果的因素除了成分外,最重要的就是光泽剂和温度。正常情况下光泽剂的用量越多(在有效范围内),它所能使用的电流密度范围越宽,但用量过多则会影响其可焊性,甚至造成有机污染;用量不足则明显会降低光泽范围,但如果控制得当,可以得到半光泽的镀层,这对可焊性是有帮助的。温度过高则它所能使用的电流密度范围缩短,明显不管你怎么镀,都会是白雾状,不亮,溶液的浑浊度也会增加(因为有四价锡的生成),但会增加电镀效率;温度过低则电镀效率会下降。 此外,在搅拌不良的情况下,在高电流密度区容易产生针孔。由于雾锡铅的可焊性比光锡铅好(镀层含碳量较低),所以现阶段许多电镀厂会将工艺设计为先用雾锡铅降级,再镀光锡铅。另外,由于未来全球对铅金属的使用有规范规定,目前许多厂商都在开发无铅工艺,包括纯锡、锡铜、锡铋、锡银、钯等。综合考虑功能、成本、安全性、加工性等因素,锡铜的替代性更强,目前也正在被许多电镀厂试制。
3、硬金电镀液:由于镀层作为连接器的导电膜,镀层的耐磨性、硬度必须比较好,所以采用硬金体系电镀液(酸金)。硬金体系有金钴合金、金镍合金、金铁合金等。台湾电镀业多采用金钴合金(药水的控制比较成熟)。一般镀层含金量在99.7~99.8%之间,硬度在160~210Hv之间。目前电镀液体系多属柠檬酸体系、磷酸体系、有机磷酸体系等。一般影响镀层析出速度及电流密度范围的因素有含金量、光亮剂、螯合剂、温度、pH值等。含金量的多少是决定效率的主要因素,但一般考虑到投资成本及引线的损耗,所以业者不会将含金量定得太高。 一般含金量约1~15g/l(视生产率及投资成本而定)。因此金所能利用的电流密度不能像镍或锡铅那样达到40ASD,而限制在15ASD以下(搅拌良好的情况下),效率也限制在60%以下。一般含金量增加,电镀效率也随之增加,所需的各种添加剂也需增加。含金量减少则相反。温度上升,电镀效率会增加,但颜色会逐渐转红。若温度降低,电镀效率会下降,颜色会由黄色逐渐变深为绿色。一般建议控制温度在50~60℃。pH值上升,电镀效率也会增加,但过高会造成烧焦(粗糙深褐色)。若pH值下降,电镀效率会下降。 即使太低,金与盐也非常容易析出(pH值在3以下),如果注重效率,建议pH值控制在4.8左右,如果注重金子颜色偏黄,则控制在4.0左右。光亮剂分大电流与中、低电流,中、低电流光亮剂用的是钴(钴使用前必须螯合),大电流光亮剂用的是吡啶衍生物(多为专利产品)。镀金过程中镀金液中最容易、最怕的金属就是铅,浓度在2~3ppm时建议尽快除铅。
4.纯金电镀液:此电镀用于薄金(FLASH)或覆盖厚金(因纯金颜色较黄),不能用于厚金电镀(因耐磨性差)。一般采用柠檬酸与磷酸混合槽,此槽可操作的电流密度为30ASD,效率约10~20。温度控制在50~60度,pH值控制在5~8之间,所以此槽又称为中性金。因此槽简单,操作使用非常方便,无其它金属污染。一般控制金含量不要增加太多即可(不超过2g/l)。金含量高时,一旦电镀膜稍厚,就会出现严重的发红现象。
5、钯镍镀液:目前此类镀液仍为氨浴,由于成分多为氨水,控制操作还不十分成熟。开槽总金属含量约30~40g/l,电镀效率与金属浓度成正比。一般pH值约8~8.5,电镀时随氨水挥发,pH值下降。现阶段主要采用80%钯20%镍合金,膜厚约20~50µ``。使用大电流密度时,必须严格控制操作条件,如pH值、金属含量、钯镍比、过滤程度、铜污染、镍表面活化等,稍有偏差,立即造成附着力不良。表6
电镀类型 镀层硬度(Hγ) 电流密度
ASDPH值温度℃金属含量g/L
镀镍300~5000~403.8~4.850~6090~110
镀锡铅10~303~40----18~2530~70
镀硬金130~2100~154.0~4.850~601~15
纯镀金90~1200~305~850~600.3~1.0
钯镀镍500~6000~157.5~8.550~6030~40
5、电镀工艺:连续端子电镀的规格有全镀镍、全镀锡铅、全镀镍后镀锡铅、全镀镍后全镀金、全镀镍后可选镀金及镀锡铅、全镀镍后可选镀钯镍及覆金、可选镀锡铅等。以下为一般连续端子电镀的基本工艺流程。
出料→预脱脂→水洗→电解脱脂(负极或正极)→水洗→活化→水洗→镀镍→水洗→镀钯镍→水洗→镀硬金→水洗→镀纯金→水洗→镀锡铅→水洗→中和→水洗→干燥→封口→收集
1、放卷:由于连续端子材料是卷起来的,所以放卷是连续的(不间断的)。放卷有水平和垂直两种。排线方式一般有缓冲排线、预拉排线、停机排线、连续排线等。连接点有电线捆扎、铆钉、点焊、焊接、钉接、粘贴等。放卷张力一定要适中,张力过大容易造成端子变形。如果采用被动放卷,放卷盘上一般会有制动器来调节放卷张力,如果是自动放卷,张力最小。放卷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操作,就是隔层纸的复卷,如果纸张复卷不顺畅,会造成放卷乱、混,造成端子变形,甚至会带入脱脂槽中污染脱脂剂。
2、预备脱脂:一般业界使用碱性脱脂剂进行加热处理、溶剂处理、乳化剂处理、电解脱脂剂处理。其中含溶剂的脱脂剂脱脂效果最好,但因环保问题,使用的人渐渐少了。目前碱性(包括电解)脱脂剂较多,均为固体粉末,颜色由白变黄至褐色,浓度通常在50~100g/L左右。当药液浑浊时,需紧急更换脱脂剂。药液温度控制在40~70度,理论上温度越高脱脂效果越好,但相对的缺点是耗电、挥发快、槽寿命缩短、操作人员健康不佳、增加管理负担。 为了增加脱脂效果,可加强液体的搅拌(如增加泵循环、气吹、超声波等),或加强阴极的搅拌(如快速生产、阴极摆动),均有良好的效果。近来又发展了喷淋式蒸汽脱脂法,将脱脂剂加热至沸腾,以蒸汽形式直接喷淋到端面。它比传统方法更能有效地去除缝隙、死角处的油污,也可大大缩短工艺长度。
3、水洗:一般采用浸泡洗、喷淋洗、喷浸洗并用。喷淋洗多为现场空间不足所设计,其缺点是清洗时间严重不足(尤其使用鸭嘴喷嘴时),料条侧面经常清洗不干净。若现场空间足够,建议尽量设计浸泡洗工序(水流搅拌良好),尤其对于必须浸泡的管包端子(如D-TYPE公母端子),每道工序更要多用热水。水洗时间、次数也因生产速度、端子结构、吹洗能力不同而设计不同,基本原则是达到清洗干净,通常有多次以上。水质一般为自来水、纯水、超纯水,最好用纯水或超纯水。 主要考虑电镀液不受污染,电镀成品表面无水斑、水痕(大面积端子,如铜壳、铁壳等,可能用超纯水)。水洗更换频率视洁净度不同而不同,一般采用连续出料或间歇出料。连续出料浪费水资源,但一般不用担心洗水洁净度问题。间歇出料比较符合环保及水资源利用,但必须在设计与管理上花些心思,否则日后容易造成清洗不干净、药液污染等问题。
4、电解脱脂:这是用碱性脱脂剂加热通直流电。目前电镀行业使用的电解脱脂剂都是固体粉末,颜色从白色到黄色到棕色不等,通常配制浓度约为50~100g/L。当药液浑浊时,需要紧急更换脱脂剂。药液温度控制在40~70度。理论上温度越高,脱脂效果越好,但相对的缺点是耗电、蒸发快、缩短槽寿命、操作人员身体健康不好、增加管理负担。为了增加脱脂效果,可以加强药液的搅拌(如加大泵循环、鼓风、超声波等),也可以加强阴极的搅拌(如快速生产、阴极摆动),效果很好。通常后者效果更好。 阴极电解一般是最常用的方法,阳极电解多用于处理油脂及氧化膜较少的场合。由于阳极电解对镀件腐蚀较快(特别是黄铜,生产率较低时应注意),不易控制。通常采用阴极电解除油,阳极板采用316不锈钢。
5、活化:对于铜合金基材,通常使用稀硫酸、稀盐酸或市售专利活化酸。一般稀盐酸、稀硫酸浓度约5~10%,而市售活化酸多为白色细粉,浓度约30~100g/L,处理时间为数秒。当药液受污染或铜含量增加时(药液颜色由无色透明变为淡蓝色),必须更换。活化前铜合金基材颜色暗淡,活化后则颜色较亮丽。特别注意的是,重镀时,务必更换新的活化酸,因为旧的活化酸中含有铜离子,一旦生产速度慢,铜离子极易还原到旧镀层中,造成外观不良或附着力差。
6.镀镍:对于底漆,如果您纯粹是在使用锡型底漆,哑光或半光线的哑光,如果您要使用较低的nick nick nick,则可以使用全锡底漆。镍层通常会在过程中进行几个镍板,每个镀金罐的长度不得超过两个米(最佳的长度约为一米)。节省汽油。 在连续的电镀过程中,由于时间很短,因此没有必要在完成后激活镍底漆,但是如果过程设计太长并且生产速度太慢,则需要镍重新激活,即使金属是不小心的减少,也是必要的。
7.镀金:当前的镀金大多是可选的,并且很少见(可能只剩下闪光灯),如果金镀金,则建议使用纯金色的镀金,如果要首先使用厚的金色镀金,因此建议使用厚的金色。很容易被替换,当电镀过程中没有电流时,终端不应沉浸在金色的溶液中,因为黄金是一种非常昂贵的原料,因此有必要控制电动厚度,电镀层区域,以免损失损失。和掩盖电镀。 它必须基于末端和电镀规范的形状,并且有某些电镀方法,并且并非所有方法都是通用的。
8.锡铅板:除了不容易氧化的底物外,不需要镍,然后首先需要镀镍。锡铅通常是90%的锡,客户可以允许90±5%的锡铅比,主要考虑到当前的焊接,大多数tin tin the the the the 均可通过或 ,使用的,但成本很高(由于设备昂贵和生产速度较慢,因此。
9.中和:由于锡型电镀溶液是一种强酸,如果水洗涤不好,并且将来会导致未来的加速腐蚀,因此磷酸盐或磷酸磷酸盐的磷酸盐含量为601摄氏度。可以清洁,不中和是可行的。
10.干燥:请首先吹干板的表面上的水分,然后使用热空气循环,将板的零件干燥在70至100度之间。吹气和空气干燥的压力。
11.密封:在电镀完成后,在电镀层的表面上应用透明的有机膜,并且膜无法增加电气接触的阻抗。进入水溶性和油溶性,后者更好。
12.材料收集:材料收集是连续的(不间断的)水平和垂直方法是材料收集的。
6.电镀设备:一般而言,连续末端电镀的规格是全电镀和部分电镀。镀层,掩盖和刷子镀板。
表 7
电镀合适产品的优点和缺点
沉浸式电镀方法具有简单的设备,易于操作,低成本,良好的电镀效率,高金属消耗成本,不均匀的镀膜膜厚度以及选择镀层位置的大误差。
屏蔽方法具有统一的电镀膜厚度,选择电镀位置,良好的电镀效率和低金属消耗成本是复杂的,难以操作,并且端子昂贵。
刷子镀金的含量最低,但镀层效率较差,镀膜薄膜厚度(扩散),凸面端子,点电镀和小面积镀层。
以下是对连续末端电镀的一般电镀设备结构的解释。
1.化学储罐:通常使用PV的材料,如果不需要加热,则可以使用PVC储罐,如果温度低于70°C。 - 坦克。
2.坦克体框架:通常有塑料罐的衍生框架,角熨斗,不锈钢方形管,黑色铁油漆等。为了考虑强度和耐腐蚀性,建议使用不锈钢方形管。
3.水入口系统:通常使用纯净水和自来水,每个药水罐和水箱上都有水位来补充水位并清洁储罐,以避免水管泄漏或人体过失,电镀罐不配备水入口设备。
4.排水系统:在设置排水系统之前,必须对排水系统进行分类。解决方案。
5.排气系统:必须密封电镀设备(即具有盖子),以建立主要产生废气的排气口,并且可以调整排气量。
6.电气加热系统:由于需要加热药水,因此加热系统非常重要。上
7.冷却系统:直接冻结方法是直接的冻结方法。需要)和空气冷却(风扇)。
8.电气控制系统:除了上述加热和冷却系统的电气控制外,还有用于泵,过滤器,振动器,整流器,变速器,烤箱,吹风机等的电气控制,通常由电源控制盒控制。
9.刮水设备:在连续的电镀设备中,水刮水方法包括使用橡胶刮板,刷子,吹气,吸水的海绵等。在其中,空气的效果最佳,但成本最高,但目前的空气效果最高。平台。
10.干燥系统:在完成电镀后,必须去除末端的水滴,否则干燥效果通常很差,干燥烤箱或IR使用。
11.卸载系统:通常有两种类型的卸载:水平和垂直方向。
12.材料收集系统:收集材料的两种一般方法:水平和垂直收集区必须配备传输设备(材料收集系统中不包括一些特殊的变速箱设备),计数设备,链接开关,材料收集设备,纸张转盘,定位式指导轮,以及生产速度很快。
13.泵过滤器通常分为水平泵和垂直泵,通过HP的功率越多,流速越多。过滤时间越长,效果越好,最好将其过滤24小时。
14.整流器:目前,有可控的硅整流器,晶体整流器,可变的频率整流器,脉冲整流器等。因为DC波幅度会影响电流密度范围,滤波程度越小,越宽的可操作电流密度和滤波程度通常是频率低于3%。
15.定位器:药水罐中使用了两种通用方法:固定类型(完全浸入时使用)和可调节类型(选择电镀或考虑电流分布时使用),并且所使用的材料具有耐酸,耐碱性和耐热性和耐热性和耐热性和玻璃,玻璃,陶瓷等,用于药物罐外部的药物罐外部,使用了无用的钢制。
16.阳极和阴极:阴极(阳极)导电线==最大工作电流/4 *(电线数),如果电流为100座,并且有两个电线,则电线的交叉截面必须至少为12.5平方毫米。阳极用作辅助阳极。这是用于平板部分的导电部分的阴极导电头。 仅通过考虑电导率,耐腐蚀性,操作和成本来确定材料。
17.混合器:为了促进电镀效率,提高电镀的均匀性并增加电流密度,有必要增强混合效果。
表九
混合方法的优势缺点
强烈的水搅动没有噪音,稳定性,良好的泵马力和大量的热量损失
阴极冲击搅拌和搅拌效果是最好的,没有热量损失和噪音,稳定性较差
超声搅拌泵马力很小,没有热量损失的成本很高,寿命很短,而且有噪音
空气搅拌泵马力很小,稳定性最高,损失最大,还有噪音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