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传播使石窟艺术入华,我国石窟珍宝多但文物保护意识曾薄弱
2025-04-11 06:02:04发布 浏览15次 信息编号:110527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佛教传播使石窟艺术入华,我国石窟珍宝多但文物保护意识曾薄弱
随着佛教的传播,格罗托艺术通过“丝绸之路”介绍给中国。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在我国的古老丝绸之路上留下了洞穴寺庙废墟的许多且丰富的内容。在这些石窟中以生动而庄重的雕塑和华丽的壁画为代表的洞穴艺术不仅是中国文明的辉煌宝藏,而且是世界文化和艺术宝藏中的珍珠。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文化文物的不正确概念使中国人民缺乏对文化文物保护的认识。此外,法律制度的概念很弱。我们国家的古代政府从未专门制定法律和法规,以保护文化文物。鸦片战争结束后,西方大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为中国打开了大门,并获得了前往大陆,做商业和讲道的权利。在没有对文化遗物保护和弱法律概念的认识的情况下,局外人不仅通过战争掠夺了许多文化遗物,而且还从事考古研究,在中国各地的旅行和探索借口,挖掘和其他活动,在旅行和探索的借口,将许多文化遗物走私到国家中,导致了未经证实的文化损失,从而导致了损失的文化。例如,本文涉及的邓尚自杀说明的大规模丢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本文中涉及的新疆基兹尔石窟的文化遗物的丧失是特别的。 Kizil石窟位于新疆阿克斯县贝兴县的基兹尔镇。这是我国最早的大型佛教洞穴。公元三世纪挖掘了基希尔的石窟。在八世纪引入伊斯兰教后,他们停止了挖掘并逐渐被遗弃。直到19世纪,他们才重新发现。但是,他们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西方探险家和传教士的“勘探”热潮中被盗,许多雕像,壁画和文件丢失了。这也是这篇文章借此机会讨论现代宗教和种族政策的原因,尤其是在中华民国时期。
本文将 Art作为一行,并在三个主要框架中进行讨论。第一个框架介绍了从西到东的丝绸之路沿线的概述(以Kizil 和Mogao 为中心为中心);第二个框架从文化文物的重要性中展现出来,并介绍了现代我的国家的文化文物的丧失(以邓豪()的手稿为例),并在国家政府时期(1930年的古物保护法制定和颁布了古物保护法的制定和颁布);第三个框架研究了中华民国时期的宗教和种族政策。通过本文,读者可以理解由我国历史上的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而出色的艺术成就,并对古老的丝绸之路沿岸的石窟概述有基本的理解。了解我国家失去文化遗物的历史事实,了解我国先进的现代知识分子在促进文化文物保护合法化以及1930年颁布“文化文物保护法”的划时意义的努力;了解中华民国时期的宗教和种族政策以及所有种族群体人民团结的历史事实,并了解采用适当和谨慎的宗教和种族政策的重要性。
本文遵守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坚持从客观的历史事实开始,研究历史和探索社会法,坚持详细地拥有数据,分析事物的各种发展形式,揭示其内部联系并获得相应的结果。本文中有许多缺点和遗漏,我们将继续对其进行修改。还要要求读者积极提出意见,以使本文完美。
本文的作者是由Eibel历史工作室制作的。
简介 - 丝绸之路石窟的现代重建:艺术,法律和边境治理之间的跨时间和太空对话
在20世纪上半叶,我所在国家的丝绸之路洞穴艺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褶皱。在殖民考古学,民族国家建设和现代艺术运动的重叠效果下,这些在公元4和6世纪创建的佛教艺术神庙在宗教艺术本体之外得到了复杂的含义。时间和空间脱位的这种文化碰撞构成了观察中国现代转型的独特棱镜:石窟壁画不仅是古代丝绸之路文明融合的重要见证,而且是现代中国建造文化主权和重建边境政府的核心领域。
随着佛教的传播,格罗托艺术通过“丝绸之路”介绍给中国。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在我国的古老丝绸之路上留下了洞穴寺庙废墟的许多且丰富的内容。在这些石窟中以生动而庄重的雕塑和华丽的壁画为代表的洞穴艺术不仅是中国文明的辉煌宝藏,而且是世界文化和艺术宝藏中的珍珠。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文化文物的不正确概念使中国人民缺乏对文化文物保护的认识。此外,法律制度的概念很弱。我们国家的古代政府从未专门制定法律和法规,以保护文化文物。鸦片战争结束后,西方大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为中国打开了大门,并获得了前往大陆,做商业和讲道的权利。在没有对文化遗物保护和弱法律概念的认识的情况下,局外人不仅通过战争掠夺了许多文化遗物,而且还从事考古研究,在中国各地的旅行和探索借口,挖掘和其他活动,在旅行和探索的借口,将许多文化遗物走私到国家中,导致了未经证实的文化损失,从而导致了损失的文化。例如,本文涉及的邓尚自杀说明的大规模丢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本文中涉及的新疆基兹尔石窟的文化遗物的丧失是特别的。 Kizil石窟位于新疆阿克斯县贝兴县的基兹尔镇。这是我国最早的大型佛教洞穴。公元三世纪挖掘了基希尔的石窟。在八世纪引入伊斯兰教后,他们停止了挖掘并逐渐被遗弃。直到19世纪,他们才重新发现。但是,他们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西方探险家和传教士的“勘探”热潮中被盗,许多雕像,壁画和文件丢失了。这也是这篇文章借此机会讨论现代宗教和种族政策的原因,尤其是在中华民国时期。
佛教景观的示意图在中国向东传播
国家关键文化文物保护单元中佛教洞穴寺庙的分销图
The of the on and by the State of show that there are 2,155 and in my , 3,831 cliff , a total of 5,986, in Hebei, , Inner , , , , , Henan, , , ,西藏,,Gansu,,和其他地方。
本文将 Art作为一行,并在三个主要框架中进行讨论。第一个框架介绍了从西到东的丝绸之路沿线的概述(以Kizil 和Mogao 为中心为中心);第二个框架从文化文物的重要性中展现出来,并介绍了现代我的国家的文化文物的丧失(以邓豪()的手稿为例),并在国家政府时期(1930年的古物保护法制定和颁布了古物保护法的制定和颁布);第三个框架研究了中华民国时期的宗教和种族政策。通过本文,读者可以理解由我国历史上的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而出色的艺术成就,并对古老的丝绸之路沿岸的石窟概述有基本的理解。了解我国家失去文化遗物的历史事实,了解我国先进的现代知识分子在促进文化文物保护合法化以及1930年颁布“文化文物保护法”的划时意义的努力;了解中华民国时期的宗教和种族政策以及所有种族群体人民团结的历史事实,并了解采用适当和谨慎的宗教和种族政策的重要性。
以下是主要文本。
丝绸之路石窟美术馆
我国各地都有举世闻名的洞穴团体,例如邓豪,邦兴,库奇,卢潘,扬詹,扬昌,旺福·霍尔,,,天隆山和江山山。这些洞穴是通过结合传统文化艺术,外国文化因素和佛教艺术风格创造的文化宝藏的独特形式。它们反映了工人的创造性智慧,并且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经济,建筑,雕塑,佛教历史和佛教文化的重要材料。
大佛(于2016年8月4日拍摄的照片)
洞穴神庙(洞穴)被缩写为石窟,也称为千佛洞穴。石窟是佛教僧侣在河边的悬崖上挖出的佛教寺庙,是佛教建筑中最古老的形式。它起源于印度,在印度被称为“格罗托神庙”。洞穴壁画通常在洞穴中发掘。首先,地面层是在不平坦的石墙上制成的,然后制作了绘画。各个地方的石窟遗址的现有壁画富含内容和现实。它们是研究中国西方社会经济,政治,宗教,艺术和建筑的物理材料。
Kizil石窟
Kizil石窟首先是从3世纪末到公元4世纪初雕刻的。这是我国最早发掘的大型佛教景观。因此,本文首先介绍了位于新疆阿克斯县贝兴县基兹尔镇的基兹尔洞穴。
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卡皮拉瓦州的高塔玛·悉达多()。这是公元前6世纪左右向佛教徒讲授的教义,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宗教。在公元前1世纪,佛教通过克什米尔介绍了佛教(现为霍达地区),并沿着塔里姆盆地的南岸蔓延。很快,它通过中亚引入了舒勒(现为喀什地区),并沿着塔里姆盆地的北岸蔓延。新疆是印度佛教将被引入中国大陆的过境站。佛教在新疆的传播是中国佛教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大的历史意义。库查(Kucha)是古代中国西部地区的大国之一。中国唐王朝的四个城镇之一。也称为“ Quoci”,“ Quozi”和“ Quozi”。库查王国以库卡绿洲为中心。在其顶峰上,其管辖权等同于今天新疆的六个县和城市,,Kuqa,Shaya,,Aksu和Xinhe。
古老的库查(Kucha)国家以其佛教文化和艺术而闻名,其中库查(Kucha)的音乐和舞蹈和库查格罗托(Kucha )壁画艺术是最著名的。佛教在库查地区的传播和繁荣导致库查地区的许多石头组成。例如: , , , , ,新发现的Aai , ,位于县的 ,Kizil 和 Aiken kucha的 县。这些石窟自发掘以来经历了数千年的起伏,并被社会和自然环境摧毁,但它们仍然保留了佛教艺术的荣耀。
基齐尔刻痕的全景
夏天的基齐尔刻痕
Kizil 洞穴洞穴洞穴是在公元3世纪后期首次雕刻的。在邓豪()的Mogao石窟之前,早于300年。它在8世纪之后逐渐被废弃。洞穴组分为GU的西部地区,内部区域,GU的东部地区和后山区,延伸了3公里。有251个石窟,236个现有的洞穴,记忆壁画约为10,000平方米。 Kizil千佛洞穴的艺术是一种综合艺术,融合了洞穴,雕塑和壁画,形成了独特的库查风格。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发展,流通和演变,并具有研究中国佛教,艺术史,艺术理论和古代库查的社会历史的历史特殊价值。除宗教内容外,还有许多图片表达耕作,狩猎,商务旅行,音乐和舞蹈和种族风格。 Kizil千佛洞( Dage )的支持,毗邻南部的河。它是中国的早期和更大的科根洞穴和寺庙。它也是古代库恰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它与邓豪()的摩戈(Mogao)刻痕一样著名,可以称为“中国第二个邓豪()”。它以美丽的壁画而闻名。
没有关于基西尔石窟的特定时间和挖掘者的清晰书面记录。然而,有一个关于基西尔石窟发掘的传奇:“著名的建筑师帕尔哈德()的王子帕尔哈德(在九十九个洞中,国王的要求努力。 是今天的Kizil Stone。新疆师范大学的论文“ 2015年,第10页。)
基兹尔( Ji)的基兹(Kizil
基齐尔洞穴洞穴171的壁画(部分)
Kizil的Cave 175,Mogao洞穴
摩戈族的雪风景
Mogao洞穴洞穴区域
Mogao石窟位于 东部悬崖上,甘努市东南25公里,甘西省东南25公里。其发掘和构建的时间与不同文档的记录略有不同。大多数学者都同意的目前观点是,在前秦朝的第二年(366),僧侣勒尔在摩戈洞穴中建立了一个洞穴,而禅宗大师法利安格继续建造它。根据“李朱尼的莫戈(Mogao of Li jun xiu富有同情心的佛陀)”在武州的尚格里()(698)的第一年中,”莫加·格罗托斯(Mogao )建于Qin王朝的第二年。山突然看到金光灯,看起来像一千个佛陀,然后建造了一个山洞,然后是禅宗大师从东方出来,并带着两个和尚的起源来到了山洞。到北梁时期,这里已经形成了一个小的和尚社区。这些洞穴最初仅用作隐士僧侣的冥想和练习场所,但后来发展为在附近出现的修道院服务。
总而言之,在十六个王国时期蓬勃发展,经过北魏,Sui,Tang,Song,Song,Song, Xia和Yuan王朝,并且持续了大约1000年,这在中国洞穴中是独一无二的。这不仅是古代中国文明的辉煌艺术宝藏,而且还是曾经发生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 Mogao石窟中有735个洞穴,可保留超过45,000平方米的壁画,超过2400个彩色雕塑,唐和歌曲王朝中的5个木制洞穴屋檐。它是中国石窟艺术的发展和演变的缩影,并享有石窟艺术中的崇高历史地位。佛陀雕像和佛教经文被绘制和雕刻在洞穴中,这是佛教徒练习,观看雕像和崇拜的地方。 石窟是一种三维艺术,结合了建筑,雕塑和壁画。洞穴分为两个区域:南部的492个洞穴是摩戈洞穴佛教活动的地方,北部的243个洞穴主要是僧侣和工匠的住所。它们包括培养和生活设施,土孔坑,烟道,壁ni,灯具等,但有许多彩色雕塑和壁画。
张自的使命在唐朝早期到西部地区位于莫戈洞穴323号洞穴323号
张Qian的地图摩哥洞穴323号洞穴的西部地区的任务
2019年,赫比博物馆的邓洪旅游展览(于2019年1月24日拍摄)
邓湖()的涅rv雕像158,由赫比博物馆展出(由拍摄于2019年1月24日)
Hebei博物馆展出的邓湖壁画(于2019年1月24日拍摄)
Hebei博物馆展出的邓湖壁画(于2019年1月24日拍摄)
Hebei 展出的 Cave 285(2019年1月24日由拍摄)
,大都会,
(),最初命名为 和Shifo 。武体山的南部脚是山西省的大都市西部郊区17公里,是中国著名的石窟团体之一。 洞穴中有45个主要洞穴,252个大小的小洞穴壁ni,还有59,000多个石雕塑。它们是中国石窟艺术品的宝藏中的宝藏。
宽甘()洞穴始于温庄皇帝('s Peace)(460)的开头,并且是众所周知的。这个故事在“魏书”中显示了:“在海上开始时,(陶伦顿)什叶派去世了。宏伟的,冠是一生的。” “大型利基人高二十英尺高,可以接收三千多人。脸部刻有图像,而利基市场既精致又美丽,形状不同,震惊了人们和神灵,并连接了30英里以上(“持续的传记”(“持续的传记” Monk”第1卷“ Tan Yao的传记”)。这个伟大的项目不仅是我国佛教艺术的本质,而且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巨大情节。
根据“魏书”第4卷“什叶老行”,我们可以知道,景观的建设始于北韦王朝北部韦恩恩皇帝(460)的开头,Yao县要求挖出五个洞穴。后来,“魏书”的第6卷和“祖先酋长”的第7卷都记录了“武州山的快乐洞穴寺”,这可以推断出当时的洞穴项目仍在继续。在北魏朝北部的 项目的尽头,Cao Xing写下了“修复了Dajin 的 的Da ”。根据当时的遗骸的最新一年,皇帝皇帝的第五年(524),这意味着“终结是宗冈”。从和平开始到郑古安的第五年,已经有64年了。在过去的六十年中,北魏王朝和人民在挖了数百个洞穴和钱伯斯,具有巨大的项目和复杂的形状。
作为中国王室授权的第一个洞穴,阳洞反映了北魏王朝的政治野心。与我国许多石窟寺庙相比,石窟的风格最为西方,即HU风格和HU风格最为强烈。其中包括印度,中亚和西亚的艺术元素,以及希腊和罗马建筑形状,装饰图案,外观特征等,反映了与世界上主要文明的起源关系。这在中国艺术的宝藏中是独一无二的,对后代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洞穴(于2016年8月4日拍摄的照片)
洞穴(于2016年8月4日拍摄的照片)
洞穴(于2016年8月4日拍摄的照片)
洞穴(于2016年8月4日拍摄的照片)
洞穴(由于2016年8月4日拍摄)
纵向石窟的全景
long门刻
long门刻
洞穴位于河南省的卢阳城。它覆盖了31.7平方公里的面积。目前,它有2345个佛教壁ni,超过100,000个雕像和2800多个铭文。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石雕艺术品藏房,最大的雕像和规模最大,在中国主要的石窟中排名第一。在北魏王朝皇帝小港皇帝搬到卢阳之前,洞穴被挖掘出来(493)。从公元493年到528年,创建了适合中央平原中汉族的美学和文化的佛陀雕像,并建立了盖扬洞穴。
洞穴的雕像艺术继承了天田洞穴的艺术,并遵循了阳式洞穴的风格。可以从基本上证实,它是在高级,深刻的han历史和文化的前提下进行的,南朝,南朝,苏伊和唐王朝。因此,从一开始,它就已经融入了民族美学意识和理解中。最后,纵向刻孔的艺术表现出一种敏化和世俗化的趋势,成为中国洞穴艺术转变的“英里标记”。 凭借自己的系统,独特而精致的雕塑艺术,以及其宏伟的皇家雕塑风格,已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古典艺术珍宝之一。显然,这是洞穴的特征,它们在雕刻技能上是极其皇家,宏伟,宏伟,宏伟,宏伟且极为精致的特征。 (请参阅河南省文化与旅游部的官方网站,2022年11月18日,请参见“一篇文章中四个主要石窟的特征分析”。
long门刻
long门洞穴壁画
佛陀图片的皇后救济(现在在堪萨斯州纳尔逊博物馆)
彩控在金斯汉神庙电影肯特
派恩吉·肯特废墟
Kent()的古城位于当今塔吉克斯坦共和国 Kent东南1.5公里处。这是古老的中亚城市废墟。它建于5世纪,曾经是 Kent的首都,并在7至8世纪初蓬勃发展。它在722年被阿拉伯人首次征服,并被大火摧毁。它在760年被彻底销毁。
YànDā人(英语: /),也称为白人,是居住在欧亚当欧亚的游牧民族。在5到6世纪,他们一再入侵了一个萨萨尼达(现为波斯)和古普塔(现为印度)的国家。根据中国历史记录,他们最初居住在长城以北,被称为。它是中亚塞尔维亚游牧民族的后裔和汉朝的伟大的尤埃兹人。西方历史学家称其为“白色”(的变体向西移动)。南大国的婚姻形式可能会实施兄弟体系和分享妻子的系统。在系统中,有汗,哈伦,Yehu和特勤局等标题。可汗是一个男人,王位是由他的儿子或弟弟继承的。
[图片]勺子的活动
皮恩齐肯特遗址位于塔吉克斯坦最西端,距离萨马尔克60公里。最繁荣的时期是5到7世纪的结束。考古学家于1946年开始挖掘该地点,并挖掘了一半以上的地区。该地点位于平台上,面积为125,000平方米。这是一个有防御工事的城市遗址。在西山上是一座带宫殿的城堡。外部边缘是防御工事,普通住宅和含有索格骨工具的Naus建筑物。像中亚的普通建筑物一样,几乎所有建筑物都是由Adobe 和Mud制成的(当地称为),只有最大房间的天花板都装饰有木材。 (请参阅Liu bin和Zhang Siman,“塔吉克斯坦主要考古遗址的概述”,萨尼亚博物馆的官方网站,2025年2月5日。)
肯特遗址的最大特征是,它拥有大量艺术遗迹,例如壁画,石膏雕塑和木雕,所有这些都来自7世纪至8世纪。私人房屋中有许多壁画。通常,在大厅入口对面有一个大的神灵雕像,而其他人则是较小的壁画,装饰板和水平条。
这些壁画是宏伟的,其中一些长15米,有各种宗教仪式,史诗般的故事,神话和传说,贵族和战士的盛宴,以及美女,恶魔和怪物等。有些壁画有铭文。在客厅里,我们发现了国王和农民举行宴会,骑士战斗,两名战士决斗以及扮演竖琴的妇女的照片。在四首女性图片的壁画下发现了一个古老的壁画,显示了一对看起来像汉人的男人和女人。这证明了汉人与索格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些壁画在海蓝色背景上概述了Ocher中的角色。这样的颜色选择,性格姿势和成分样式与伊朗和的颜色类似。灰泥雕塑,海怪,蛇和鱼的图像似乎反映了崇拜水神的仪式,并且可能与崇拜水神和河神的崇拜有关。人物的建模技术的特征是古典艺术,整个作品类似于古代印度艺术。其他更重要的发现是:一个是五颜六色的石膏巨像,它显示了一个被火焰包围的女神登上宝座。另一个是三头和六武的神,与印度三位一体的上帝非常相似。在出土的木雕中,有一些木制雕塑,其高度几乎与真实的人,具有印度风格。
The and style of film Kent art its ties with other Asian and with China, Iran, India and other . A with and shops was found in the part of the city. The city site has , , and other . From the , you can see the of , Iran, and . of Arab and coins and coins were found. The coins are with the name of the ruler. A and with were also found. Some .
Part of the film Kent mural the hero in Iran
of the Kent mural, of Hindu
Films of Kent
The of of and in Kent
Under the , we the Kizil , Mogao , and and their mural art from west to east to the time . In order to make the more , we also added the of Kent in Asia. Let us enter the , the of , and the loss of in my ( the as an ) and the of the (the and of the Law in 1930).
In the , we out that for a long time, of have made the lack the of . In , the of legal is weak. The of our has never laws and for the of . After the Opium War, the door to China a of and the to to the , do and . In the of of and weak legal , not only a large of war, but also in , and other in parts of China under the of and , a large of out of the , in loss of in my . For , the large-scale loss of notes in this is a . Let's this text below.
the Qing 's long-term of up the a role in its rule, it China's with the world, China to lag far in , , and . The of in the West and the of to it led to under the of in the name of and , and and in the areas of China. The of are in the of , Gansu, Inner and other of my . In to the , have also out many and in my , the large of .
' in my are all over the , in the . to , from 1870 to 1910, more than 100 and in the alone, and each time they a lot.
List of the of in China from 1871 to 1910 The loss of notes
Among the loss of , the loss of notes is the most . The the loss of notes.
The Sutra Cave was by a who to be Wang . On June 22, 1900 (May 26, the 26th year of the ), he it when he hired to clear the No. 16 on June 22, 1900. On that day, " Wang and Yang broke the wall in the of the night, and there was a door , which was less than one high and with mud. The mud block was even more like a small hole, about a meter large, with white cloth bags, which were with them, and the was very neat, and each white cloth was in ten . There were also , etc., which were laid flat under the white cloth bag."
On May 26, the 26th year of the of the Qing (1900 AD), Wang , a who to live in Mogao in , was the sand in the cave ( No. 16, by the ), the sand broke out of the wall and found a room. When it was , the small cave was with of , , and , from the to the roof. Those who saw it were at the , and those who heard it were . This is the world- Sutra Cave, which was later known as Cave No. 17 of Mogao . ——" Sutra Cave: ", July 24, 2019.
's notes refer to the and found in the Sutra Cave (Cave 17, Mogao ). The paper in these was the first year of Ganlu in the Qin (359), and the was the third year of in the Song (1006), which seven . The a very wide range of , , , , , , , , folk , , , , , , and my and . It is a rare for the of our and Asia. Since all notes are and early books the of , one of the works in the world so far - the Sutra in 868 AD, it is and can be as an ! ——Zhen Lihua, " - Wang ", " " No. 2, 1999.
Photo by Wang --1907
The Sutra Cave was in 1900 and was by Wang , the head of the Mogao . In 1892, the king , whose home was , Hubei, was to live in , and he the here to be the king . Wang came to the and Mogao . Most of the on the had been by war. Many cave . The caves on the were by sand, and only some lamas who spoke lived. He and the . He at the Mogao Holy Land and , "This is the ," so he here for a long time to .
Wang ran to raise money to clear the sand in the cave and it. , Wang the Sutra Cave and led to "dip three of cave sand with water", so that this cave in the world. His says: "The sand out of the wall and a hole, as if there is light. If the wall is , there will be a small hole. It clear. There are of of Tang , and there are many . Most of them are , and those who hear it say it is a ." The Sutra Cave is very small and close to , with a and width of less than 3 , and the cave is 3 high. The top of the cave is with a - cave is a abbot's room. The north wall of the is built with a Zen bed- low altar, and the clay of is on it. The Sutra Cave was the mid-to-late 11th .
Stein, who the Cave of the Bible , once the Cave of the Bible in his works: I was when I saw the cafe. at the dim light, a large of were piled up in a roll of but not messy, and were 10 feet tall. to later data, the was about 500 cubic feet. The space can only two . a large of in the Bible Cave had been tied away by Stein, two years later, when Pelhe was in the Bible Cave, he was also : "You can my when I was in a niche that was only about 2.5 in all and was with of more than one in three sides, two and three thick."
view of Mogao in - Team - Photo by Nuet - 1908
Sutra Cave and the on the cave - Photo by Stein - 1907
Some of the Cave by Stein
Stein's is in Anxi (now , City, Gansu)
picks up in the Cave of the Bible - of Nuett - 1908
The cave a large of , , , silk , and from the to the AD. Most of the were hand- the of , , Liwen, Bali, , etc. Some have long been lost, and some books have the title or just a few words. Some the China and at that time, and the large of , , etc. in it are for art, , , , and . In this way, the rare house of in the world was after being for a years.
王圆箓道士有着十分虔诚的宗教信仰,从1899年定居于莫高窟后,他把辛苦地向各处募化来的钱全用在整修寺窟上,他和他的两个徒弟自奉节俭,几乎不妄费一文。然而,王道士毕竟文化水平有限,没有意识到其意外发现的藏经洞的文书难以估量的学术价值,只是将其当作古物,并认为能值不少钱。
当然,王圆箓道士最开始的反应是向官府通报。王道士发现藏经洞宝藏的头两年里,担任敦煌县令的是严择。王圆箓首先向他做了报告,然而没有引起重视。接着,王圆箓又向安肃道道台兼兵备使廷栋送去一箱经卷,廷栋却认为经卷上的字没有自己写的好,也不当一回事。1902年3月,敦煌县令为汪宗翰,号栗庵,是湖北省通山县人,1890 年考中进士,学识很好,对于古代文献有较深的认识,当上敦煌县令后曾在当地收集到一些汉简。当王道士送来敦煌卷子时,他打开一看,十分称赏,马上就写了报告呈送甘肃学政叶昌炽。1904年5月15日奉甘肃藩台之命亲自检点封存藏经洞,又责令王道士暂将发现的文物放回洞中封存起来,等候处理。在他送给叶昌炽的敦煌绢画上题有“光绪三十年四月朔奉檄检点经卷画像”的题记。继汪宗翰之后任敦煌县令的是黄万春和王家彦。黄万春任期为1906年3月至1907年3月,在保护敦煌文物文献上无所作为。王家彦任期为1907年3月至7月,正好遇上斯坦因到敦煌搜集文物。当斯坦因由新疆阿克苏道台潘震介绍到敦煌时,他给予了热情的接待,并送给斯坦因一部《敦煌县志》。斯坦因在当年6月离开敦煌,不久王家彦也调任他处。
因此可见,敦煌藏经洞文书的发现,在当时并未得到当地官府的重视,也未尽到保护文物的责任,只是令王道士保管,等候处理。甘肃省政府把藏经洞交付给王道士,让他就地保管,但具体怎么保管并没有任何说明或指示。王道士对保管藏经洞的理解就是“防范香客”进入洞内,他自己则可以对其进行“适当”处置,如送给官绅或“卖”给外国人以换取功德钱修缮庙宇等。敦煌藏经的流失固然与王道士的无知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这与当时地方政府的不予重视和没有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也有着莫大的关系。地方政府之所以如此,经费不足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他们根本没有认识到敦煌文书的价值缺乏文物保护意识,由此导致悲剧的发生。而就在此时,英国探险家兼考古学家斯坦因来到了敦煌。
有确切时间记载的、较早光顾敦煌藏经洞的西方学者是英国人斯坦因。1907年3月,斯坦因从一个维族商人那儿得知:莫高窟的王道士在一个石里发现了满满一屋子古书。有着近代考古学知识的斯坦因,自然对这一消息具有浓厚的兴趣。他急切地想知道这些古书的内容。当斯坦因从一个和尚处获得了出自藏经洞的一卷书稿时,看到“书稿纸张结实,质地不错,很光滑,纹理清晰”,斯坦因了解经卷存放情况、阅览全部书稿的期望越发迫切。刚开始,王道士心存疑忌,始终不答应让斯坦因看一下全部经卷的保存状况,他惟一应允的是让他们看一看他手头的几份卷子。王道士对于一个陌生人,尤其是洋人还是比较谨慎的。但当斯坦因答应要捐一笔功德钱给庙里时,王道士“一方面惧怕于他的盛名有玷,一方面又为因此而得的利益所动,于是常似徘徊于二者之间。”最终,王道士在“功德钱”面前妥协了。斯坦因以40块马蹄银换取了24箱文字(完整的敦煌文书3000卷,文书及零碎残篇6000多件)写本和五箱佛画。对斯坦因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交易”,他自己也坦言说,“我今天回过头来检视我用40锭马蹄银换来的无价之宝时,这笔交易简直有点不可思议”。以区区的40块马蹄银就将大批珍贵的敦煌文书携载而去,实在让人痛心疾首。但是外国人对敦煌文书的掠夺,这仅仅是开始。
斯坦因1907年5月拍摄的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第432窟附近的洞窟群,斯坦因摄,1907年5月31日
1908年,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率领考察队来到了敦煌。他在途中就获取敦煌藏经洞的消息,当他在乌鲁木齐会见澜国公--皇帝的一位堂弟时,看到其所获得一卷出自沙洲千佛洞的写本,进一步证实那些含糊不清的传言的真实性,从此刻起,伯希和就迫不及待地要亲自赶赴沙洲。
伯希和一行到达敦煌县后,没费多少周折,王道士就许诺陪同伯希和去石窟出示他发现的那些东西。同时,王道士讲到,之前来过的斯坦因曾给过他“一笔相当可观的钱”,伯希和听懂了王道士的言外之意,因此获得了许可。
努埃特拍摄的法国探险队在莫高窟考察洞窟,1908年
伯希和花了三个星期的时间,将藏经洞中15000~20000卷文书分成两份,“其一是精华和高级部分,也就是要不惜一切代价让他们出让的部分;另一部分是尽量争取获得、同时在无奈时也只得放弃的部分”。可见伯希和的初衷是把所有经卷全部带走,但是,该地区的人们已经知道了这一发现,全部带走是不可能的。最终,伯希和将“所有那些以其时代和内容而具有了一种重要意义者,也就是近全部写本的三分之一”,还有相当数量的绘画:绢画、纸画、帛画、水粉画罕见品种的一两种样品运回法国。
文书经过斯坦因和伯希和光顾后,可以说“精华已去”。尤其是伯希和,由于他精通汉学以及多种东方语言,所掠走的可以说均是敦煌文书的精品。今天,藏在英国和法国图书馆中的敦煌文书共一万七千余件,约占总数的五分之二(共约四万件),均是二人的“战利品”。(见李建《我国近代文物保护法制化进程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5年,第34页。)
在敦煌遗书大批被英国人斯坦因和法国人伯希和带回各自国内后,京城学者也在积极为挽回这批宝贵的文物而努力。1910年5月,伯希和再次来华为巴黎国家图书馆购买相关书籍,此时,关于敦煌一事已在北京城内传播开来,开始仅是传闻,直到端方从伯希和处借来几本经书看过后,方得证实。
托忒克·端方(1861年4月20日—1911年11月27日),字午桥,号匋斋(一作陶斋),清末大臣,金石学家。满洲正白旗人,官至直隶总督、北洋大臣。
戊戌变法中,朝廷下诏筹办农工商总局,端方被任命为督办。对当时“志大心切”的端方来说,这既是一个重大机遇,但同时也是一个厄运的开始。戊戌变法期间,端方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筹办的部门当中,他曾一天连上三折,其工作热情与效率,可见一斑。但是,戊戌变法很快被慈禧太后推翻,除京师大学堂予以保留之外,其他新政措施包括农工商总局一律撤销,端方本人也被革职。
这一消息在北京学术界引起了一片哗然。中国学者在六国饭店设宴招待伯希和,将其随身带来的敦煌遗书展出,在场的中国学者无不为之惊愕。端方看后,“扼腕,拟购回一部分,不允,则谆嘱他日以精印本寄与,且曰:此中国考据学上一生死问题也”
罗振玉在1909年8月19日给汪康年的信,可以看出大多数学者对此事的心情,“兹有一极可喜、可恨、可悲之事告公,乃敦煌石室所藏唐及五代人写木刻本古书是也。此书为法人伯希和所得,已大半运回法国,此可恨也;其小半在都者(皆隋唐《艺文志》所未载),弟与同人酵费影印八种,传抄一种,并拟与商,尽照其已携归巴黎者,此可喜也;闻石室所藏尚有存者,拟与当道言之,迅电毛实君,余存不知有否?但有,尽力耸动之,前车已失,后来不知戒,此可悲也。”
我国近代考古学家罗振玉先生
为了挽回这批珍贵材料,学者们当即对敦煌文书进行拍照、抄录,并恳请伯希和将影印本寄送中国。伯希和在谈到这次敦煌文书展览的感受时也说:中国学者们前来要求参观的络绎不绝。……他们要求我回到法国后,选择精重的写本,依照原始的大小拍成照片,寄还中国。我听说中国已经组织了一个会筹集了巨额资金,已准备供影印的费用了。
伯希和被中国学者“以德报怨”的品质所感动,回国后陆续将敦煌文书的影印版寄回国。经罗振玉、王国维等整理,出版了《敦煌石室遗书》、《鸣沙石室佚书正续编》等著作,将敦煌藏经洞中的史料公诸于世。
李建同志指出:中国学者由于法律观念淡薄,对国际上有关此类事件的处理方式也不甚了解因此,当得知伯希和的所作所为时,中国学者并没有要求伯希和将其所窃取的敦煌文书归还。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出钱购回一部分,当这一请求被拒绝时,他们只能拍照、抄录和购买影印本。中国学者虽然认识到敦煌文书的价值,却不懂得如何保护或维护应有的权益。这固然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所决定,软弱无能的清政府毫无主权可言,即使懂得通过法律途径索回,成功的可能性也极其渺茫。若不然,作为窃取敦煌文书的伯希和,也不会公开展示他的劫取品。但此时,中国学者已经意识到敦煌藏经的重要性,不再仅从收藏、观赏的角度去看待,端方“此中国考据学上一生死问题也”一语,道出了学者对敦煌文书重要价值的认识。(见李建《我国近代文物保护法制化进程研究》,)
京城学者还为将敦煌残余经卷运回北京做出了努力,然而,就在敦煌残余经卷运京的过程中,又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文书流失事件。
罗振玉从伯希和处得知“石室尚存卷轴约八千卷,以佛经为多,异日恐他人尽取无遗,盍早日购致京师”。随后,《顺天时报》、天津《大公报》同天以《石室藏书出现》,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当中国学者得知敦煌文书尚有劫余的消息后“惊喜欲狂,如在梦寐”。时任学部参事的罗振玉,当即上书,说明敦煌文书对学术的重要意义。学部遂决定由罗振玉起草电文,于八月二十二日发出《行陕甘总督请饬查检齐千佛洞书籍解部并造像古碑勿令外人购买电》,命令甘肃都督毛实君立即查封敦煌藏经洞,将剩余的卷子全部解送京都学部。
学部电令陕甘总督,将藏经洞所余经卷全部购买,运送北京。学部为此拨库平银6000两,合敦煌市平银6918两,超过斯坦因和伯希和二人付款总和数倍。这笔经费后来被敦煌县府截留,主要用于改修孔庙和补修城墙。王圆箓风闻朝廷拨款之事而不明就里,于是草拟了《催募经款草丹》直接向朝廷讨要。他在呈文中说:“蒙天恩赐银壹万两,近闻其名而未得其款以将佛工不能成就。区区小县,屡年募化,至今创修寺院以及补塑佛像、重修楼殿等项费用,过银贰万有余。缘为经款,叩恳青天佛祖电鉴,特修草丹上达。”按常例,这份呈文当经县署转呈。县令见文后,只好付给他300两作香火费。王圆箓并没有将剩余经卷全部交出,而是另外藏匿了一批,后来相继卖给日本大谷探险队、俄国奥登堡考察队和再次来敦煌的斯坦因。向北京运送的经卷,当时编号超过10000号。但经过沿途官员的偷窃和运抵北京后被押运官员及其他京官的再次抽检,最后送进京师图书馆的只有8000余件,不及藏经洞全部经卷约50000件的五分之一。负责运送这批经卷的甘肃布政使何彦升不仅纵容沿途官员偷窃,还在到达北京后又伙同其亲友李盛铎、刘廷琛等人大肆偷窃和损坏,其窃得经卷后来大部分出卖给日本人。
我国近代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曾指出:“国人研究古物,只能于文字处求之,其无文字而为图像器物之属,初不屑也;有文字矣,其文非汉文而为中亚古代语言,亦不贵也”。因此,很多残书来说是不小的损失。
经过斯坦因、伯希和的劫运,再经过运输途中的失窃和李盛铎等人的窃取,敦煌文书已所剩无几。陈寅恪先生在《敦煌劫余录》序文中对这一情形进行了形象而深刻的叙述,他写道“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其发见之佳品,不流入于异国,即秘藏于私家。兹国有之八千余轴,盖当时弃之剩余,精华已去,糟粕空存,则此残篇故纸,未必实有系于学术之轻重者在”。
莫高窟藏经洞今景(即第17窟)
以下我们对敦煌遗书的流失原因作简要分析。
首先,国人对其价值未有正确认识,缺乏文物保护意识。
作为藏经洞的发现人王道士没有什么文化,只知道藏经洞中的物品是古物。他原打算以此向官绅换取一些“功德钱”,但并未引起当地人的兴趣。当外人肯“慷慨”捐助以换取文书时,王道士自然乐意为之。并且,在清政府下令将剩余残卷押解回京后,王道士又私自藏匿了部分经卷,以便日后继续换取“功德钱”。王道士对文物知之甚少,他所关心的只是获得更多捐助以修缮庙宇,使香火旺盛。正是他的无知导致敦煌文书大量流失。
无知的王道士对藏经洞中的物品价值缺乏正确认识,我们尚可理解。但受过教育的知识阶层,也并未采取措施以防止其流失,尤其是受雇于斯坦因的中国师爷蒋孝琬,反倒成了外人窃取文书的帮凶。斯坦因在其著作中对蒋孝琬的“忠心”有着生动描述:为了获得敦煌经卷,“蒋师爷费尽心机”与王道士谈判,“到了半夜,忠实的蒋师爷自己抱着一大捆卷子来到我的帐篷之内……此后单由蒋师爷一人运送,又搬了七夜”。可见蒋孝琬为斯坦因的考察尽心尽力,斯坦因对其也有较高的评价:蒋孝琬在我探险过程中做出极大贡献,……使我成功地带走了我所想要的一切宝物。甚至可以说,如果这次没有他的努力周旋,我的探险考察就极有可能不会成功。蒋孝琬是斯坦因盗走敦煌经卷的关键人物,正如斯坦因所言,如果没有他的“帮助”斯坦因的考察可能无法取得成功。蒋孝作为一个熟悉中国历史的传统知识分子,他应该清楚这批经卷的价值。面对斯坦因的巧取豪夺他不但未加阻止,反而极力相助。蒋孝琬是中国旧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从他身上折射出当时传统知识分子文物保护意识的缺失,从而才致使大批珍贵文物外流。
不要说无知的道士或受雇于斯坦因的蒋孝琬,即使对文物应负有保护之责的地方官员,对敦煌文书也未给予充分重视,这也是导致其流失的重要原因。王道士曾把一箱写卷送给驻扎酒泉的安肃道的道台兼兵备使廷栋,这位满清官僚竟然觉得这些古代写经的书法还不如自己写得好。正如叶昌炽所言:“当时僧俗皆不知贵重,各人分取”。作为金石学家,叶昌炽深知这些发现品的重要价值,曾向甘肃省当局建议将藏经洞中的全部文物运至兰州保管。省府衙门命令送一部份卷子去兰州,“但官府对此不感兴趣。甚至没有对这批卷子如何处置做出任何安排,……甚至下了粗暴的命令,要将这批经卷装满7辆马车运走,后来由于运费不够,又嫌保管麻烦而作罢,于是又将这批经卷原封不动地交付给王道士,令他就地保管”。缺乏文物保护意识的地方官员对于敦煌文书,要么置若闻,要么因保管麻烦而轻率处置,使得敦煌文书基本处于无人保护的状态。
其次,文物保护法规的缺失是敦煌文书发现后没有得到妥善保护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当时《大清律例》仅对毁坏皇室陵园、祀庙坛、皇室御用之物,以及盗掘塚墓的行为加以禁止,对于其他古物缺乏规定。关于掘得物,清朝法律规定若在官私地内,均归掘得者所有;若为古器、钟鼎、符印异常之物,限三十日内送官。但敦煌藏经洞中的发现物并非为古器、钟鼎、符印异常之物,按照此规定王道士可将其归为己有。也正因此,王道士才将藏经洞中的物品赠送给当地官绅,而地方官员也未对王道士的此种行为存有任何异议;即使王道士将大批文书及其他物品“出售”给外人,也未受到任何惩罚。
《大清律例》
正因为国家缺少文物保护的相关规定,甘肃地方官员在得知敦煌文书发现的消息后,并未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即使金石学家叶昌炽强烈建议将藏经洞中的全部文物运送至兰州保管,政府以运费不足或保管麻烦为由不予落实,只是下令将藏经洞封存,交由王道士就地保管,但这并未阻碍王道士对洞中物品的随意处置另外,西方人士能顺利地将所获大批文物运出国境,除了清政府丧失关税自主权外,更重要的是国家对于文物出境缺乏任何法律限制,由此导致文物大量流往海外。
最后,清末文物流失的另一原因,是近代考古学最先发端于西方国家。19世纪中叶以地质学和古生物学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在欧美国家兴起时,国人对近代考古学知识几乎一无所知。延续上千年的文物观仍未发生太大的改观,对金石器物以外的文物还未引自人们的关注,被西方学者视为“宝贝”的考古材料也未引起我国学者的重视。
清末,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知识分子等精英阶层均缺乏文物保护意识,而国家法律对文物保护几乎处于真空状态,有着近代考古学知识的西方学者进入中国后,犹如进入无人之境,遍地捡拾珍宝,然后将其运出国境。而民众在利益的诱使下进行大肆盗掘,将所获文物出售给古董商或外人,由此导致我国文物毁坏、流失难以数计。但随着有识之士逐渐走出国门,近代学科及文物保护理念传入国内后,国人的文物保护意识逐渐萌芽。(以上见李建《我国近代文物保护法制化进程研究》,第36-38页。)
关于王圆箓道士的评价问题
上文中我们对敦煌遗书流失的经过、京城学者挽回敦煌遗书的努力以及敦煌遗书流失的原因进行了较为详细地论述,以下在论述我国另一重要石窟--克孜尔石窟在近代的磨难之前,我们插入关于王圆箓道士评价问题的一点看法,供读者思考。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我国敦煌学研究的迅猛发展,广大学者对于敦煌藏经洞文书流失海外深感痛惜,由此对藏经洞的最初发现者,中国人王圆箓道士的行为形成了热议。
一部分学者认为,王圆箓是“历史的罪人”(见甄丽华《兰台罪人——王圆箓》,《山东档案》1999年2期,第41页。)、“无知”(见李建《我国近代文物保护法制化进程研究》,第32、36、37页。)、“小丑”(余秋雨:《道士塔》(1991年),见余秋雨著《文化苦旅》,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等,这种观点在我国当代著名文史学家、文学理论家、散文家余秋雨教授于1991年所写的《道士塔》一文中体现的最为明显,以下本文全文摘录,并在后文中进行客观分析。
余秋雨:《道士塔》(1991年)
一
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从几座坍弛的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历来住持莫高窟的僧侣都不富裕,从这里也可找见证明。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有一座塔,由于修建年代较近,保存得较为完整。塔身有碑文,移步读去,猛然一惊,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箓!
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周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二
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中国的文官都到哪里去了,他们滔滔的奏折怎么从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
其时已是20世纪初年,欧美的艺术家正在酝酿着新世纪的突破。罗丹正在他的工作室里雕塑,雷诺阿、德加、塞尚已处于创作晚期,马奈早就展出过他的《草地上的午餐》。他们中有人已向东方艺术家投来羡慕的眼光,而敦煌艺术,正在王道士手上。
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这儿空气干燥,一会儿石灰已经干透。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顺便打听了一下石灰的市价。他算来算去,觉得暂时没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这几个吧,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
当几面洞壁全都刷白,中座的雕塑就显得过分惹眼。在一个干干净净的农舍里,她们婀娜的体态过于招摇,她们柔柔的浅笑有点尴尬。道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一个道士,何不在这里搞上几个天师、灵官菩萨?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雕塑委曲一下。事情干得不赖,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听说邻村有几个泥匠,请了来,拌点泥,开始堆塑他的天师和灵官。泥匠说从没干过这种活计,道士安慰道,不妨,有那点意思就成。于是,像顽童堆造雪人,这里是鼻子,这里是手脚,总算也能稳稳坐住。行了,再拿石灰,把他们刷白。画一双眼,还有胡子,像模像样。道士吐了一口气,谢过几个泥匠,再作下一步筹划。
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对着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直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迷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