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纳滨对虾养殖现状及主要养殖模式的优缺点分析

2024-11-17 10:05:54发布    浏览6次    信息编号:98916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凡纳滨对虾养殖现状及主要养殖模式的优缺点分析

凡纳滨对虾( )生长快,耐盐范围广,抗病能力强。其产量约占全球虾产量的70%。自1987年引入我国以来,凡纳滨对虾迅速成为我国主要对虾养殖品种之一,养殖产量占全球总量的21%(黄志坚等,2016)。目前,凡纳滨对虾的养殖模式主要有池塘养殖、高架池塘养殖和工厂化养殖(岑伯明,2010;王峰等,2013;高欣等,2017;沈明明等,2017) 。池塘、养殖池塘养殖模式存在水资源浪费严重、单位水体虾产量低、病毒性疾病多发、污染周边水体等缺点(董双林等,2000;曲克明等,2000) );而工厂化养殖则存在水交换问题,具有数量少、养殖密度高、避免病原微生物入侵等优点(吴晨等,2011)。因此,我国对虾工厂化养殖规模逐年增大。

在工厂化养殖中,为了提高对虾饲料的利用率,促进对虾快速生长,通常需要进行虾苗中间培育,即对凡纳滨对虾虾苗进行集中饲养管理。体长0.3~0.5cm。虾的繁殖过程是迅速生长到1~2cm的幼体。对虾幼体中间培育过程中,放养密度、水质、水中细菌数量和菌落组成的控制通常是对虾幼体中间培育成败的关键。过高的放养密度会导致水质恶化,加速细菌的快速生长繁殖,改变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从而影响养殖对虾发病的概率和速度(丁美丽等, 1997;陈陈等人,2016;阿普恩等人,2017)。同时,饲养密度也会对凡纳滨对虾的生理行为、免疫指标和能量转化产生重要影响,从而改变其生长速度和养殖产量(李春厚等,2006;李玉泉等, 2007;张天石等,2008;易萌萌等,2012)。

目前,关于放养密度对凡纳滨对虾苗期中间培育的影响的研究还很有限。本研究通过南美白对虾养殖场实际苗种中间培育实验,探讨放养密度对南美白对虾生长性能、主要水质指标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提供生产力。技术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设施

本研究选取12个有效容积为25m3的水泥池(5m、5m、1m)作为南美白对虾苗的中间培养池。罐底均匀放置100颗空气石,利用空气充氧;养殖水经过沙滤。 ,消毒后的地下海水盐度为31;每个池体上方屋顶设有采光口(3m、1m),光照控制在1000~。实验所用凡纳滨对虾苗木为国内育成,每尾平均重量为(6.0±0.5)mg。

1.2 实验设计

鉴于养殖场南美白对虾苗种中间养殖的实际放养密度一般为15000尾/m3,本研究设置4个实验组,放养密度分别为15000尾/m3(P1组)和17500尾/m3。 m3(P2组)、20,000尾/m3(P3组)和22,500尾/m3(P4组)。每个实验组有3个平行样。实验持续了21天。实验初期(1~7 d),每天08:00、16:00、24:00投喂3次盐水无节幼体(粗蛋白含量:57%);虾片喂片(粗蛋白含量:48%)6次,喂食时间为06:00、09:00、12:00、15:00、18:00和21:00,喂卤虫无节幼体和虾片每日投喂总量为虾体总重的10%;试验中期(8-13天),将虾片与商品虾配合饲料(粗蛋白含量为42%)混合饲喂,虾片比例由75%逐渐下降至25%,日总投喂量为虾体总重的8%,投喂次数和时间与实验初期相同;试验后期(14~21d)投喂对虾商品配合饲料,每日投喂量根据对虾总重确定。 8%逐渐减至6%,投喂次数和时间与实验初期相同。每天向各池内喷洒光合细菌和乳酸肽,使养殖池内两者浓度分别达到50和20mg/L。

实验开始时,养殖池水位为0.6m。前3天是虾的适应期,不换水。从第3天开始,每天加水0.1m至0.9m,补水时间为08:30;从第7天开始,每天换水一次,每日换水量从养殖池高度开始增加0.05m,逐渐增加至0.30m,换水时间与补水时间相同。补水、换水时,应保持较小的流量,避免虾苗出现应激反应。同时,每个养殖池的补水、换水量应相同。实验过程中各养殖池水温、盐度、溶解氧分别保持在28~30℃、31~32、5.8~6.0mg/L。每天08:00采集水样,测定各养殖池氨氮(NH4+-N)、亚硝酸盐氮(NO2-N)、弧菌(NO2-N)浓度;每3天测量一次水体的化学需氧量(COD)。以上测定指标均采用同批次水样。实验结束后,每个池塘随机抽取50只虾,测量其生物学长度和体重,计算平均值;同时对各养殖池养殖水体的微生物群落进行检测。

1.3 分析方法

1.3.1 虾生长性能

实验结束后,排干养殖池并收获虾。使用游标卡尺和电子天平分别测量

测量养殖池内凡纳滨对虾的生物体长和体重,分别计算对虾的生产力、特定生长率、成活率和饲料转化率。

公式如下:

出品率(YR)=(收获虾总重-放养虾总重)/放养虾总重

具体生长率(率,SGR,%/d)=[ln(虾的收获重量)-ln(虾的初始重量)]×100/(实验天数)

成活率(率,SR,%)=捕捞虾数/投放虾数×100

饲料转化率(,FCR,%)=饲料利用率干重/对虾收获增重×100

1.3.2 一般水质指标

采用美国YSI 556水质检测仪监测水温、溶解氧、pH值和盐度。分别采用靛酚蓝分光光度法、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和碱性高锰酸钾法测定NH4+-N、NO2-N和COD的浓度。通过涂覆板来测量弧菌的浓度。使用油漆棒将0.1ml水样均匀涂抹在TCBS培养基上。 24小时后,观察并记录培养基上的菌落数。

1.3.3 微生物群落

实验结束后,用1L无菌聚乙烯瓶收集水样,将水样置于摇床上,以300r/min摇动10min,然后用0.22μm孔径无菌滤膜过滤。使用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在吸滤膜上提取水样DNA,使用特异性引物(515F和806R)对提取的水样基因组DNA的16SV4区域进行PCR扩增。 PCR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后,使用®DNA PCR–Free Kit建库试剂盒进行建库。如果文库合格,则使用 HiSeq 进行机上测序。

机下数据截取并引物测序后,利用FLASH 1.2.7软件对样本reads进行拼接,得到原始数据(Raw Tags)(Magoč et al, 2011); Qiime 1.9.1软件用于过滤原始标签。获得高质量的标签数据(Clean Tags)(et al, 2010; et al, 2013); Clean Tags 序列通过 (Edgar et al, 2011) 与数据库 (Gold) 进行比较,并去除嵌合序列 (Hass et al, 2011),获得有效数据 (Tags)。使用 v7.0.1001 软件将所有标签 (97%) 聚类为操作分类单元 (OTU)(Edgar,2013);通过将该方法与SILVA的数据库OTU进行比较来进行物种注释(Wang et al, 2007; al, 2013)。采用香农指数(index)测定水样的细菌多样性。使用 .8 软件绘制水样中的相对细菌丰度(门和属)。

1.3.4 数据处理

采用SPP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差异显着性检验分析,采用t检验计算P值、P

2 个结果

2.1 密度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不同放养密度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试验后,每个养殖池的虾苗平均重量增加了9.3~10.5倍。在放养密度为15000~22500尾/立方米条件下,凡纳滨对虾的YR、SGR、SR和FCR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

2.2 放养密度对水质的影响

2.2.1 酸碱度

随着实验的进行,不同放养密度的养殖池水体pH值总体呈下降趋势(图1)。实验期间,各组pH值分别从8.00下降至7.72、7.66、7.67和7.59。实验后期,换水量的增加可以有效抑制pH值的下降。 P1、P2、P4组间水体pH值存在显着性差异(P

2.2.2 氨氮和亚硝酸氮浓度

随着凡纳滨对虾苗中期培育实验的进展,各实验组水体中NH4+-N浓度呈逐渐上升趋势(图2)。实验结束时,各密度组水体中NH4+-N浓度分别达到3.53、4.23、4.88和5.55 mg/L。水体中NH4+-N浓度随着虾放养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且不同放养密度组间差异显着(P<0。05)。

2.2.3 COD浓度

实验前及实验中期(1~13d),水中COD浓度呈增加趋势;实验后期(14~21天),随着换水量的增加,水中COD浓度呈下降趋势(图3)。实验结束时,各密度组水体COD浓度分别达到6.4、7.2、7.6和7.8 mg/L。 COD浓度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密度组间差异显着(P

2.2.4 水中弧菌浓度

实验前及实验中期,水中弧菌浓度相对稳定在(0.3~3.0)×104 CFU/ml。实验后期,受每日换水量增加的影响,各实验组水中弧菌浓度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其中,P4组波动最大(图4)。实验结束时,各实验组水中弧菌浓度分别为2.3×1041.8×104、3.8×104和4.3×104 CFU/ml。弧菌浓度与养殖密度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2.3 饲养密度对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2.3.1 细菌生物多样性

香农指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水体中细菌的生物多样性。一般来说,香农指数越大,生物多样性越高(等,2016)。从图5可以看出,各实验组之间指数存在显着性差异(P

2.3.2 水体优势菌群

不同放养密度养殖池塘细菌群落主要组成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变形菌门( )和拟杆菌门( )是各组水体中的主要细菌门类。 α-变形菌门()和γ-变形菌门()分别占变形菌门的46%~81%和2%~23%。黄杆菌科()、鞘氨醇杆菌科()、鞘氨醇杆菌科()和噬纤维菌科()分别占拟杆菌门的3%~13%和21%~44%。 8%~62%。

实验结束时,各实验组水体中主要细菌属相对丰度如图6所示。从图6中可以看出,P1组相对丰度最高(13.5%),其次是弧菌(5.1%); P2和P4组的弧菌相对丰度最高(9.4%、8.1%),栖息地托海氏菌属()次之(5.3%、8.0%); P3组弧菌相对丰度最高(2.3%),其次是海孢属()(1.8%)。弧菌是不同放养密度养殖池塘水体中的优势菌属。

3 讨论

3.1 饲养密度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SR和SGR是影响凡纳滨对虾YR的直接因素。因此,本研究利用虾YR来测定凡纳滨对虾苗种中间培养的效果。结果表明,在放养密度15000~22500尾/m3条件下,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凡纳滨对虾的SR、SGR和YR逐渐增大。这与李春厚等人的研究结果相反。 (2006),李玉泉等。 (2007)和易萌萌等人。 (2012)。这主要是由于虾苗中期培育阶段虾体小、密度低造成的。同时,由空间拥挤效应引起的密度应力并不明显(Ngaet al,2005)。

本研究结果表明,当放养密度为15000~22500尾/m3时,适当提高放养密度有利于提高南美白对虾苗的中间培育效果。主要原因是在本研究设定的放养密度范围内,放养密度高时,单位水体的投饵量较大,有利于对虾的采食量。因此,在南美白对虾苗种中间养殖的实际工厂化养殖中,虾种中间养殖的实际放养密度也可以从15000尾虾/立方米提高到22500尾虾/立方米,以提高养殖虾的产量,增加养殖数量。虾。益处。

3.2 放养密度对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

养殖水体的水质受饲料摄食、凡纳滨对虾生理活动(摄食、排泄、呼吸代谢等)和水体微生物代谢的影响(刘娇等,2008)。在虾苗的中间培育过程中,虾的呼吸代谢和微生物产生的CO2积累,导致水体的pH值逐渐下降。饲养密度和微生物丰度越高,水体 pH 值下降越快。饲料是水中有机物负荷的主要来源。随着对虾养殖个体数量的增加和养殖密度的增加,投饵量逐渐增加,导致水体COD浓度升高。饵料中蛋白质含量较高是导致水体中NH4+-N和NO2-N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虾苗培育中期,随着虾类养殖个体数量的增加和养殖密度的增加,投饵量进一步增加,导致水体中NH4+-N和NO2-N浓度增加。本研究表明,放养密度较高的养殖池水体pH值较低,而NH4+-N和COD浓度较高,这与丁美丽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1997)。

为了避免水质恶化,换水是调整水质指标的有效措施,也是养殖企业最常用的方法。实验过程中,随着南美白对虾养殖个体数的增加和养殖密度的增加,换水量逐渐增加。最大水体交换量占水体总量的33%,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水体pH值的下降和COD浓度的上升。 ,但其对NH4+-N和NO2-N浓度的调节作用有限。试验结束时NH4+-N浓度达到3.53~5.80mg/L,超过了姚庆珍等人研究的对虾养殖安全浓度(0.79mg/L)。 (2002)。不过,在实验过程中,并没有发现这个浓度对有任何影响。对虾苗生长和 SR 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本研究条件下,水交换对养殖水体水质的调节能力有限。但增加换水量不仅会增加生产成本,还可能引起凡纳滨对虾应激反应,对其生长和生存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引入更加高效的对虾养殖模式(如生物絮团养殖、循环水养殖),为凡纳滨对虾养殖提供稳定的水质保障(张旭光等,2013)。

在对虾养殖过程中,弧菌常以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的形式存在,因此成为检测养殖水体的重要微生物指标(张斌等,2015;黄志坚等,2016)。本研究表明对虾放养密度与水中弧菌浓度不存在显着相关性,这与曹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2013)。实验后期,各实验组水体中弧菌浓度波动较大,可能是实验后期换水量较大所致。整个实验过程中,各养殖池水中弧菌浓度始终保持在安全浓度(1.0×107 CFU/ml)以内(等,2004)。然而,弧菌浓度过高仍然是工厂化养殖对虾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致病机制和安全浓度值得进一步研究。

3.3 放养密度对水体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养殖水体细菌多样性和菌落结构受养殖生物种类、数量以及水体和水质等因素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养殖水体中细菌多样性总体呈上升趋势。这是因为当放养密度较高时,水体中COD、NH4+-N和NO2-N浓度较高,为各类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丰富的C源和N源(王一耀等.,2011;陈陈等人,2016)。对虾的放养密度不仅会影响养殖水体的细菌生物多样性,还会改变细菌群落结构。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水体细菌属水平上,P1组中相对丰度最高的细菌属为弧菌属,而P2、P3、P4组均为弧菌属; P1~P4组的相对丰度位居第二。细菌属为弧菌属、托托霉菌属、海孢菌属和托托霉菌属。

养殖水体中细菌的多样性和菌落结构对凡纳滨对虾体内细菌的生长有重要影响,对虾的营养利用和免疫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罗等,2006;李玉红等, 2014)。在放养密度较高的水体中,细菌多样性也较高,可以提高养殖系统的稳定性,减少病原菌或条件病原菌成为优势菌群的可能性,从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病原菌的发生率。凡纳滨对虾。而且,良好的菌落组成可以降低水体中的有机物负荷,改善虾的肠道环境,从而提高虾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Apún-等,2017)。

4 结论

凡纳滨对虾苗种培育中期,放养密度(15000~22500尾/立方米)的增加,提高了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产量、特定生长率、成活率和饲料转化率)。

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加,养殖水的pH值降低,而COD和NH4+-N浓度呈上升趋势。当水交换量较大时,稀释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培养水pH值的下降和COD浓度的增加,但难以有效控制NH4+-N和NO2-N的增加浓度。

凡纳滨对虾苗种中间培育过程中,增加放养密度可有效增加养殖池细菌多样性;养殖池中的主要细菌门是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其中弧菌是养殖水体中的优势菌属。 。

参考文献(略)

结尾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