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无烟日:探究烟草在中国传播与消费的历史

2024-10-29 16:05:43发布    浏览162次    信息编号:95928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世界无烟日:探究烟草在中国传播与消费的历史

值此世界无烟日之际,我们简单讲一下烟草在中国传播和消费的历史。

每年5月31日是世界卫生组织指定的世界无烟日。之所以定这一天,是因为第二天就是国际儿童节,我们希望保护下一代免受烟草的危害。值此世界无烟日之际,我们简单讲一下烟草在中国传播和消费的历史。本文引用的一些文献包含对烟草值得称赞的评价,这并不意味着作者鼓励吸烟。

1 烟草的原产地 - 本地生产还是进口?

如今,学术界普遍认为烟草的原产地是美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被带回欧洲,进而进一步传播到世界各地。中国烟草也是如此,它是从美洲间接引进的。不过,也有一种说法认为烟草是在中国生产的。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相传诸葛亮南征孟获时,当地密林中的瘴气使许多将士中毒。为了解除瘴气之毒,诸葛亮在当地人的指导下找到了一种叫做“云草”的植物,点燃后可以驱除瘴气。 。后来,蜀军士兵带回了种子,烟草逐渐传播开来。

唐代开元年间王韬编着的医书《外泰秘药》记载了治疗哮喘的偏方。上面写着:取一种名为“款冬”的植物,加入鸡蛋和蜂蜜,然后混合。 ,放在锅上面,在锅上面盖一个碗,在碗上钻一个小孔,在孔里插入一根小竹管,在孔与竹管的接缝处涂上泥巴紧,防止漏气,然后把锅放在炭炉上加热,“款冬烟从管口冒出来,然后把管子含在嘴里吸烟,吞下去,全吸了”,这有点类似于后世抽水烟的做法。不过,这个“款冬”是否是后世的烟草,因为没有形象,很难确定,因为燃烧后能产生烟雾的植物有很多种,比如艾灸用的艾草,所以无法确定。结论是,烟雾肯定是烟草。

宋代《太平广记》记载:“有世尊僧曰,山中有一树,燃烟食之,可解疲劳。” “吉”是一种古代三足青铜酒器。里面的“燃烧的香烟”,咀嚼(吃)它可以缓解疲劳。看起来很像后世抽袋的方式。但“吃”烟的具体方法并没有详细解释。可能类似于芳香疗法的方式。

青铜杝 (jiǎ)

清朝赵翼曾在《异语丛考》中考察烟草的来历说:“然唐诗曰相思如烟,似唐代已有人服之。 ”赵毅在《父归山》中引用李白的诗《辞别韩准、裴政、孔超》中的“相思如烟,不历冬春”来证明烟草存在于中国。唐代。其实,这只是字面意思。这里的“烟”字,与后宋何柱《庆余案·凌波却横塘路》诗中的“一”同音。 “川烟满城风,梅黄雨”中的“烟”相吻合,是文学修辞,并非真实指代。

认为烟草原产地是中国的依据多是间接书证,没有相应的物证。在没有更确凿的证据之前,烟草是从外国传入的理论才更有说服力。据学者考证,烟草传入中国是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即明朝中后期。主要传播途径有四种:

首先从吕宋岛(今菲律宾)传入福建、广东等地。这也是最早也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明代张介宾所著的《景岳全书》记载:“此物(烟草),自古未闻,明朝万历年间,出闽粤间,有栽培。”后于吴、楚。”这是烟草。研究史上被引用最多的参考文献之一。据此记载,烟草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首次传入福建、广东,随后传播到太湖流域和长江流域。

比张景岳稍晚的方以智所著的《物理小知识》记载:“丹大八股烟于万历末传入张(州)全(州),马氏所制,称丹肉果,渐渐流传到酒边,“”听起来很奇怪,但当你提到“烟草”这个词时,你就会恍然大悟,这个词来自于美洲印第安人使用的吸烟棒。 “”已成为世界大部分地区烟草及其制品的名称。

《物理小知识》中的记录

明末姚鲁《露经》记载:“吕宋国有一种草本植物,名曰丹巴茭白,名曰埙。用火烧其一端,推其一端。”烟雾会从管子进入喉咙,可以使人醉酒,并且可以用来辟瘴气,有人把它带到漳州种植,但现在在他们的国家出售它的人更多了。 ”。姚璐生平不明。据《鲁书》序言,估计该书成书于明万历三十九年。 (1611)。值得注意的是,书中不仅记载了如何吸烟,还提到福建漳州当地烟草种植规模已超过引种地吕宋岛,并出口到吕宋岛。由此可见,烟草传入漳州的时间更为早。

第二种是从交趾(今越南北部)传入的。据清代广东《高要县志》记载:“烟叶出自交趾,现于今处”。烟草从越南北部传入与其接壤的广东后,随着粤兵的迁徙而向北传播。

第三种是从朝鲜引进的。 16世纪末,烟草从吕宋岛传入日本,日本称其为“南草”。后来又从日本传到朝鲜,又从朝鲜传到与其接壤的中国东北。据朝鲜《李仁宗实录》记载,1637年(明崇祯十年、清崇德二年),朝鲜政府赐予“南朝鲜”300公斤。草”作为礼物送给当时在建州被女真人质的朝鲜赵贤。太子。 “南草”逐渐在东北地区流传,后来又发展出著名的“关东烟”品种。

四是从俄罗斯、苏联传入我国新疆。不过,沿这条路线流传的并不是普通烟草,而是黄花卷烟,即“漠河卷烟”。 20世纪30年代,从苏联归来的华侨带回了漠河烟的种子和加工技术。他们在北疆伊宁等地尝试种植成功,随后推广到新疆各地。由于漠河卷烟焦油含量较高,加上吸烟者习惯用旧报纸卷烟,燃烧造成的危害更大。因此,从2005年7月1日起,新疆各地禁止种植、生产、销售漠河烟。

新疆漠河烟草

2 禁止还是不禁止? ——皇帝对烟草的态度

烟草通过不同途径传入中国后,随着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吸烟人口不断增加,引起了朝廷和官员的关注。烟草是否被禁止经历了许多反复和曲折。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明思宗对烟草非常厌恶,原因非常令人震惊。据明代杨世聪《玉堂会记》记载:崇祯皇帝因京师所在地原称“燕京”而禁烟,“吃烟”与“吃燕”同音。当时东北有金皇后,关内农民起义来势凶猛。如果人人都吃烟(“燕”),燕京还能持续多久。崇祯十二年(1639年),朝廷正式下旨禁烟,违者处以死刑。当时,举人的一个仆人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因违反这条禁令而被抓获并被判处死刑。但由于种植烟叶利润高,“一亩收成十亩田”。如此高额的利润,导致无数人违反禁令,禁烟令几乎成了一纸空文。当时朝廷财政困难,军饷没有及时发放。驻辽东的洪承畴等人上书朝廷,请求解除禁烟令,以增加收入。崇祯皇帝最终不得不向现实妥协,解除禁令,允许私人种植和贩运烟草。

后来“燕(Jing)”终于被吃掉了

满人入关前就实行禁烟政策,主要是出于经济原因,防止财产外流。明崇祯皇帝颁布禁烟令的那一年,也就是清朝崇德四年(1639年),清太宗皇太极下令禁烟。 ”。然而,当时的禁烟令是“禁下不禁上”,而且大言不惭地说:“诸侯王公虽用之,而百姓岂能从之?”可能有穷苦人家,没衣服穿,却还是买烟自用,所以“禁烟”。意思就是抽烟要花钱。王公贵族不缺钱,缺的是老百姓。有的穷人连衣服都没有穿,还得想办法买烟,所以必须禁止,因为种烟有利可图,吸烟已经成为一种风气,而禁烟令的实际执行。为此,仅仅两年后,皇太极就改变政策,宣布解禁。

满族入关后,延续了以前不禁烟的政策。由于个人原因,清朝皇帝对烟草的态度也有所不同。清朝的始祖康熙皇帝非常讨厌吸烟。他曾说:“我讨厌吃香烟的人,每次看到官员在省长的帐篷里吃香烟,真的很恶心。” 《清稗笔记》记载了一个事件:康熙的重臣礼部侍郎陈元龙、吏部侍郎石仪,烟瘾重重,烟斗不离不弃。有一次,康熙带着二人南巡。他们进驻德州时,每人发给一根水晶烟杆,并允许他们当众尝试。两个人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以为这是皇帝的同情,立即开始抽烟。没想到水晶烟杆一炮而红,却没有什么用处。吸烟时,火花沿着烟杆冒出,烧焦了他们的胡须,嘴唇也被磨出了水泡。两人这才明白康熙的真实意图,戒烟了。

康熙讨厌“吃烟”,却喜欢鼻烟壶和鼻烟壶。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首次南巡。在南京期间,他会见了来自欧洲的传教士大贾、王汝旺。两人向康熙赠送了许多礼物,但康熙却谢绝了大部分,除了收了鼻烟。或许在他看来,鼻烟不用火,也不用烟,和抽烟不是一回事。康熙还特别喜欢法国珐琅鼻烟壶,并命清宫造办处仿制。外国使臣、大臣经常向康熙赠送各种鼻烟壶,康熙也经常用鼻烟壶作为赏赐。如果上面有好的东西,下面就会繁荣。康熙在不经意间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鼻烟壶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代鼻烟壶

康熙和雍正都不抽烟。与他的祖先和父亲不同,乾隆一开始抽烟。据清代李伯渊《南亭笔记》记载:(乾隆年间)京城官场达官贵人十之九人喜抽烟,乾隆皇帝更甚。可以说,他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的烟斗。后来,乾隆出现了咳嗽的症状。经过诊治,太医说病根在肺,因为吸烟加重了症状。乾隆戒烟一段时间后,肺病明显好转。由此,他认识到了吸烟的危害。他不但不抽烟,还禁止官员抽烟。李伯渊出生于清朝末年,距乾隆时代还有一百多年。书中记载了乾隆戒烟的事,还需要其他数据来支持。但乾隆禁止大臣吸烟应该是事实。

据清人小说记载,乾隆年间名臣纪昀(又名小兰)嗜烟如命,烟壶不离。有一次,他在翰林院值班,一如往常地抽烟。突然,乾隆来了。纪晓岚惊慌失措,把锅放进靴子里。乾隆与纪晓岚聊了很久,纪晓岚身上烟雾缭绕。靴子伸进裤腿,最后从袖子里出来。乾隆的侍卫以为纪晓岚身上有危险,就前去搜查。他们发现纪晓岚烟袋里的火花烧伤了纪晓岚的袜子和裤腿。乾隆哭笑不得,命纪晓岚写一篇“检讨”。纪晓岚不愧是大才子,当即回答道:“我裤子都烧着了,皇上已经退出朝堂了,伤到小腿了吗?别问打架的事了。”这是仿《论语·乡党》里的《马厩》烧,子退朝,说伤人,莫问马。”乾隆大笑,递给纪晓岚一根烟,允许纪晓岚为他在翰林院抽烟而感到自豪,并声称自己“受赐在翰林院抽烟”。

季云的烟袋大概没有那么长,不然根本塞不进他的靴子。

由此可见,在乾隆时期,禁止大臣吸烟是普遍做法,允许吸烟是一个特殊的例外。乾隆虽然禁止大臣吸烟,但并没有禁止民间种植卷烟。乾隆六十年,他向云南总督姜澜上奏奏章,请求禁烟酒:“民间酿造、种植卷烟等,遍地有之,难以禁止”。乾隆对待烟草的态度非常开明务实,并没有违反经济规律而强行禁止。

清末,宫廷内吸烟十分普遍,大臣禁烟令成了一纸空文。据史料记载、照片和文物记载,晚清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都抽烟。慈禧吸水烟较多,新型机制烟出现后也吸香烟。光绪既吸干烟又吸干烟。当时在宫中值班的太监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侍奉主子抽烟。据《清代太监回忆录》记载,清代皇帝、皇后平时饭后抽水烟、干烟。

清代女性吸烟更为普遍

3、民国时期几大烟草巨头

世界上第一台卷烟机于1872年出现在美国。1890年,美国老金龙公司将卷烟机引入上海。从此,中国有了机制卷烟工业。卷烟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烟杆、烟壶,改变了中国人的吸烟习惯。清末民国时期,外国烟草公司以其庞大的实力几乎垄断了中国烟草市场,民族烟草工业在夹缝中挣扎求生。

1902年在伦敦成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烟草业信托基金。公司一成立,中国就成为其最大的销售市场。中国已经建立了从烟叶种植到产品销售的庞大体系,销售网络覆盖中国城市甚至偏远乡村。当时的报纸报道说,很多偏远地区的村民可能不知道孙中山是谁,但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大营”(后改为“红铁包”)香烟。

清代山东周村旧址

据统计,在1937年的巅峰时期,该公司在中国销售了超过110万盒(每盒5万支卷烟),总计超过550亿支卷烟。以目前人口计算,中国人均消费超过110支卷烟。分支。如此巨大的销量除了海外资本的慷慨支持外,还得益于其成功的广告和促销策略。在上海等大城市,公司在《申报》、《大公报》、《良友》、《生活》等发行量较大的报刊杂志上刊登大量广告。

在北京,在各大饭店、茶馆、剧院等人流量大的场所,根据顾客的不同消费能力,赠送不同档次的香烟。就连北京的车夫也能从该公司收到廉价香烟,当然也不是免费的。 ,司机拉车时必须穿着印有该公司香烟广告的背心。在农村地区,英美公司通过赠送印刷精美的图片、月卡、日历等吸引消费者,让他们熟悉英美公司的烟草产品。 1949年后完全退出中国大陆市场,“哈德曼”、“红铁包”、“大前门”等少数品牌被大陆卷烟公司保留和使用。

当时只有一家公司,只有屈指可数的全国性烟草公司能够生存下来。第一,该公司是解放前最大的国有资本烟草企业。 1905年由东南亚华侨简兆南、简玉杰兄弟在香港创立。该公司成立初期举步维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外资暂时放松了对中国市场的控制。另外,五四运动期间,反对洋货、崇尚国货的思潮,催生了“中国人抽中国烟”的口号,并在国内流行起来。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支持下,迎来了难得的繁荣时期,一直持续到1927年左右。此后,南洋公司因遭受打压排挤以及公司内部问题而由盈转亏。 ,一度到了资不抵债的地步。 1937年以后,宋子文官僚乘势而上,将公司的经营管理权转移到宋氏家族手中。宋子文当上了董事长,成了官僚垄断。南洋公司的主打产品有“双喜”、“喜鹊”、“飞马”牌卷烟。

1920、1930年代,全国最大的烟草公司于1917年在上海成立,巅峰时期年销量约10万箱。华成公司主要产品为“金鼠”牌、“美丽”牌卷烟。

华诚公司也以民族情怀吸引消费者

当时中国除了南洋、华城公司等比较大型的国家烟草公司外,还有不少中小型卷烟厂。有的只有一两台破旧的卷烟机和十几名工人。这些小厂最大的优势就是即使价格便宜,也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有些小厂没有固定的产品,经常更换品牌。 9月18事变后,原东北军将领马占山发动江桥战役,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当时,他抓住了这个机会,迅速推出了“马占山”牌卷烟,供不应求,甚至销售一空。

【民国时期你抽什么烟? 】

民国时期,卷烟品种繁多,令人目不暇接,而且价格、档次差距较大。以上海为例:

顶级产品全部进口,其中包括英国生产的“Kelic”、“999”、“555”,以及美国生产的“”、“Lucky”、“Camel”。 “”是其中的佼佼者,全部由英国进口,价格也是最贵的。 1938年,一罐(50瓶)“”售价2.2元法币。当时,普通工人的月工资还不到1元。有钱男人爱抽“Galek”,有钱女人爱抽细999卡。

“Gerek”通常以 50 罐为一罐出售。

第二个层次是“三堡”和“白铁皮袋”的制作,特别是三堡,是上海商界的硬通货。据说居住在上海租界的失意军阀和政客特别喜欢吸烟。上海的高档剧院、赌场一般都会免费赠送这两个品牌的香烟。

第三级是常见的经典品牌,包括“红铁宝”、“老刀”、“品海”等。

第四级是全国烟草公司生产的“连珠”牌、华成公司的“金鼠”牌、英美公司的“前门”、“哈德曼”牌等。除三大公司(冰煤、南洋、华城)外,其他卷烟品牌普遍质量较低。

4 抽烟的名人

现代吸烟的名人中,作家占很大比例。如果要排名的话,鲁迅大概是第一名。他自己曾说过,他每天做三件事:仰卧、抽烟、写文章。鲁迅一生56岁,其中33年是抽烟的。鲁迅逝世的前一天,即1936年10月18日,他的朋友、内山书店的老板内山万三去看望他,看到鲁迅还在抽烟。 “半夜,鸡鸣风雨聚集,炊烟袅袅,感觉凉爽。”吸烟已成为鲁迅的经典符号,许多描绘鲁迅的艺术作品都以此为主题。鲁迅抽什么烟?据徐广平回忆,鲁迅没有固定的香烟品牌。他更喜欢英美公司的老刀、红铁盒和“黑猫”品牌,对其他廉价香烟也持开放态度。鲁迅虽然烟瘾很大,但他非常关注吸烟对他人的影响。当同室有不吸烟者或去医院探望病人时,鲁迅拒绝吸烟或独自到外面吸烟。

老舍的烟瘾不小。他喜欢抽该公司生产的“大前门”和“使馆”品牌的烟。他不太喜欢“红铁包”,认为“味道不够”。与低端的“硬门”相比,他也不喜欢。拒绝。老舍曾多次尝试戒烟,但最终都失败了。根据他的自我报告,“我不抽烟就无法写作。”老舍的许多文学作品中都出现过香烟。比如《茶馆》中唐铁嘴说:“……大英帝国的香烟,日本的‘白面条’,两个强大的国家都在等着我一个人,这点小福气还少吗?”它很好地描绘了这个角色。民国时期,抽烟的作家不少。为了避免有宣扬吸烟的嫌疑,我就不举例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牌子的香烟都是烤烟,并不是丘吉尔等人爱抽的雪茄。雪茄刚传入中国时,并没有相应的中文翻译。徐志摩因其“燃烧的灰烬洁白如雪,烟草卷入茄子”而将其命名为“雪茄”。这个生动的翻译最终定稿,也是徐志摩对这个名字的诠释。对汉语词汇的贡献。

如今,吸烟有害健康已成为社会共识。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请烟民尽快戒烟!

主要参考资料:

[日本]川井邦男,《中国烟草的世界》,商务印书馆,2017年4月版;

【美】《中国烟草史》,班凯乐着,皇甫秋实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7月版;

《中国烟草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3年11月版;

陈松峰、陈文峰着,《烟草史·闻见录》,商务印书馆; 1989 年 6 月版。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