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戏横行无忌,溥仪吹荒诞不经,文物鉴定学问岂能如此调侃?
2024-09-19 11:06:32发布 浏览172次 信息编号:87802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清宫戏横行无忌,溥仪吹荒诞不经,文物鉴定学问岂能如此调侃?
近年来,清宫剧横行,《帝王之业》作为霸道总裁类型的顶流版本更是大受欢迎,随之而来的荒诞剧更是让“溥仪范儿”在自媒体上爆红。
“溥仪自夸”的一大要点,就是自己有文化、有学问、有气度,甚至说自己的文物鉴定水平比专家还要高。比如民间流传的一个笑话,说昔日的“尚书房走秀”、学术大师王国维买了一批古董,邀请溥仪到自己家里鉴赏,没想到小皇帝一看就说是假的。
其实,这个传言经不起推敲:1924年溥仪退位逃往天津,王国维则在北京,两人从此再无交集,溥仪怎么会去他家?这个故事还有个启功版,搞笑又抄袭又拆穿,实在让人无话可说。
文物鉴定,如此古老的学科,如此珍贵的工艺,如此深奥的技能,怎么在年轻人的手里就变得像学玩游戏一样简单了呢?当下文物收藏界的大咖马未都,在自己的首档节目中就谈到了这种文章,怒批“有些自媒体太胡说八道了”,这话一点儿也不假!
其实,从现存的文献来看,没有任何资料表明溥仪精通文物鉴定这项艰苦的工作,他热衷于通过古董交易来赚钱,也没有证据表明他对这些东西是否感兴趣。
从他本人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和他的外教庄士敦的《紫荆城的黄昏》可以知道,溥仪在改过自新之前,爱好广泛,养狗、喝人奶、赛车、打人屁股、打网球,甚至还学过英语,口味很挑剔。经过童年的训练,他的书法、国画基本功也还算过得去,但没人真正说他对文物有深厚的兴趣。如果说他还在文物鉴定上下过功夫,也不过是臆测而已。
这种假设,是天真的以为,生在皇室,手握天下珍宝,见过的文物比我们见过的美女还多,他一定很厉害。其实,这些朋友完全误以为文物鉴定学起来很简单,忘记了这门学科是文史学中最复杂、最难、最广泛的学科。溥仪年轻时的“上课表”至今还能找到,也没人教他文物鉴定。说他英语流利是可信的,但说他是文物鉴定天才也不过分。
历史上无数顶尖人才毕生致力于文物鉴定,但只能勉强掌握一两样。过去,即便是最有天赋的国宝鉴定专家,也只能分工合作。比如耿宝昌看陶瓷,徐邦达看明清书画,杨仁凯看宋元书画,傅禧年看书法和石碑。即便如此,出错仍是常态,并不可笑。
再比如启功,他年轻时就和故宫文物结缘,年轻时在故宫工作过,他看清宫古物,绝对看得不比溥仪少。但即便到了老年,他却自称只懂天赋、学识、定力,只懂基础的书画鉴定——虽然他也认为书画鉴定是他一生最擅长的技能。据说,当他的学生问他溥仪学识渊博时,他只是笑而不评。
溥仪本是浪荡的贵族,别说原本存放在热河宫、盛京宫和皇家园林里的珍宝,就连常年离自己这么近的紫禁城里的文物,他也很少踏足,又怎么可能精通鉴定呢?
溥仪精通此事的另一个主要理由是,这位年轻的皇帝在紫禁城里生活多年,见识过无数事情,因此他一定无所不知。其实,这种说法也很不专业。
第一,溥仪本人对这方面没有特别的兴趣,如上文所说,而且他在1924年18岁的时候就被逐出宫,相当于刚成年就被赶出宫了,又有几个人真正见过呢?第二,故宫里的文物数量浩如烟海,种类更是数不胜数,他这个只知道玩闹的顽皮孩子又能了解多少呢?
第三,文物鉴赏能力的获得一般有两个来源:一是经验鉴定,就是多看;二是专业鉴定,就是系统深入的学习。鉴定的前提是多看,但没有专业的学习和专业的素质,看得再多也是白费。
这些都是文物鉴定的常识。比如你我用的马桶够多,是不是就成了马桶专家了?你听说过哪位各大博物馆的保安和文物接触得够近?你听说过哪位保安成了鉴定专家?而且,古玩的门类繁多,能精通其中任何一类的都很少,他确实没花多少心思在古玩研究上。
只能说,以溥仪的身份,见多识广,阅历丰富,水平高出一筹也不足为奇,很难被街上卖的假货骗到,但对质量上乘的假货,确实有点招架不住。
根据《我的前半生》透露的信息,溥仪虽然身为皇帝,但是他真正接触、看到较多文物的时间集中在1922年至1924年之间,这一时期他正值16岁至18岁之间。
即便是这种时候,他也多半是请别人代劳。以他的“贵族身份”,他没必要亲自去做。与他的祖先乾隆皇帝不同,他对文物真的没什么兴趣。他唯一的目标就是赚更多的钱,过上奢侈的生活。
辛亥革命后,清帝退位,袁世凯、段祺瑞在位时,出于旧情的考虑,仍积极为清朝提供优待。1920年,段祺瑞皖系军阀溃败,新上台的直系军阀对前清王朝毫无感情,小朝廷又过上了干巴巴的日子。
他们见势不妙,便开始盗窃故宫文物。仅1922年一年,就有6大箱书画精品被搬出故宫。这是紫禁城建成以来文物流失最严重的时期之一,仅次于明末李自成大顺军大规模劫掠。
但这些宫廷古董溥仪本人从未动用过,而是授意太监和皇室子弟偷偷动用。更重要的是,溥仪自己没有鉴定能力,只是偷偷聘请一些专家代为鉴定,以免在出售或者抵押时蒙受损失。
有些精品,如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宋徽宗的《秋日金鸟图》等,看似是溥仪亲自挑选的,但这丝毫不能体现他的眼光和水平。因为清宫收藏的书画、青铜器、古籍等珍品,在乾隆、嘉庆两朝就已经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分级,并编纂了《石渠宝笈》等书目。
就连盲人都能按照地图识别出宝藏,那么这和溥仪自身的文物鉴定水平有什么关系呢?
据溥仪亲信郑孝胥等诗文记载,溥仪对于以如此低廉的价格出售国宝感到十分委屈,认为是国民政府停止优惠资助,才逼迫他这么做的。
据说,1924年11月5日上午9点左右,北京卫戍司令陆钟麟奉命驱逐溥仪。陆钟麟率部入宫,问溥仪:“你愿意做平民,还是做皇帝?如果你做平民,我保你安全;如果你做皇帝,我另当别论。”溥仪听后明白过来,表示愿意做平民。陆钟麟没有多说,立即下令协助“搬迁”。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已做好扶植溥仪为傀儡的准备。据史料记载,溥仪在离开天津前夕,国民政府突然派人前来相见劝说,称可恢复优待,恢复皇帝称号,每年的优待费全部交纳。溥仪怒斥:“国民政府以前干什么去了?优待条件取消了好多年,现在又想着优待,我什么优待都不配。”
就这样,溥仪走上了一条不归路,追回故宫文物的工作,直到现在也没有停止过。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