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镍块回收 杉杉股份转型锂电行业,郑永刚的商业决策之路

2024-08-29 15:05:59发布    浏览92次    信息编号:84426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厦门镍块回收 杉杉股份转型锂电行业,郑永刚的商业决策之路

记者|韩勤科

编辑 | 杨悦

1996年,当时中国第一西服品牌“三山”上市,杉杉控股(.SH)成为中国服装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

世纪之交,面对国产品牌的迅速崛起和外资品牌的进入,中国服装市场迅速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服装企业面临转型,房地产市场的火爆,吸引了不少企业的关注,其中就包括90年代服装行业仅有的两家上市公司之一——雅戈尔。

在杉杉股份投资部对众多有前景的领先技术项目进行了广泛调研后,杉杉集团创始人郑永刚最终选中了鞍山热能研究院当时研发的“中间相碳微球”项目——锂电池负极材料。彼时,锂电池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一片沉寂。

1999年,郑永刚将杉杉集团总部迁至上海,成立杉杉科技,郑永刚任董事长。杉杉集团与鞍山热能研究院共同完成年产200万吨中间相碳微球项目,杉杉科技负责设计、建设、安装、调试,并于2001年正式投产,结束了日本企业对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垄断,杉杉科技随即成为国内最大、全球第三大负极材料制造商。

2003年,杉杉集团与中南大学合资成立杉杉能源(以下简称杉杉能源,.OC),主要研发技术难度较高的锂电池正极材料。

随着资本的投入和电动汽车的兴起,锂电池材料供应商杉杉能源扩张迅速,2013年,杉杉锂电池营收已经超过服装业务。

2018年上半年,杉杉股份营收、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1.31%、37.33%,其中锂电池材料业务实现营收33.48亿元、利润2.82亿元,分别占公司总营收和利润总额的78.1%和60.6%。子公司杉杉能源正极材料业务营收24.34亿元,占比54.3%。

杉杉股份正通过业务拓展、合作等方式布局以锂电池材料为核心的全产业链。除正极材料龙头杉杉能源外,负极材料子公司杉杉科技旗下还有从事电解液业务的子公司。在中国电池网公布的竞争力排行榜中,上述三家子公司分别在正极、负极、电解液领域位列第一、第二、第四。

领先的正极材料

“不管是手机电池,还是汽车动力电池,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就是正极材料。如果正极材料做得好,能量密度高,电池的寿命也会相应提升。”杉杉能源副总裁、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旭解释道。

锂电池主要有锂一次电池和锂二次电池。锂离子电池作为锂二次电池的一种,是以锂离子作为导电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移动,通过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实现充电和放电。目前经常提到的锂电池,主要是指锂离子电池(以下简称锂电池),是一种锂储能电池。

锂电池的组成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四大材料。

“正极材料的生产工艺简单又困难”,李旭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强调,“虽然生产过程很简单,但研发过程难度极大,制作方法有很多种,任意两种或三种原料按照不同的比例组合,就能制作出不同的新材料,这对研发人员的要求很高。”

相比于电池厂商更明显的制造特征,李旭认为,正极材料企业更像是科研单位。杉杉能源有280余名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三分之一,每年研发投入约占公司总收入的1/3。杉杉能源研究院下设研发技术、检测、装备技术、质量控制等8个分中心。

但“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研发侧重点不同,科研机构追求高性能,而企业以客户为中心,注重高性价比。”他表示。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锂电分会(以下简称锂电分会)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正极材料产量约32.3万吨,同比增长49.54%。其中,三元材料增长93.85%,成为2017年产量最大的正极材料。增长最快的正极材料钴酸锂产量增速达17.65%。此外,从产值来看,2017年国内正极材料产值为413亿元,同比增长98.56%。

锂电池正极材料市场分为小型锂电池和动力锂电池正极材料两大类。小型锂电池正极材料主要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等3C锂电池产品,包括钴酸锂、三元材料和锰酸锂;动力锂电池正极材料主要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等3C锂电池产品,包括钴酸锂、三元材料和锰酸锂。主要材料有锰酸锂、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

近年来,我国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正极材料生产国和消费国,据锂业协会统计,国内前30家企业产能均超过50万吨,杉杉能源、当盛科技(.SZ)、宁波金和等一批龙头企业在建或规划产能达数十万吨。预计到2020年,国内正极材料产能将翻一番。

自2014年起,杉杉能源连续四年锂电池正极材料产销量全球第一,产品涵盖钴酸锂、锰酸锂、三元材料(NCM/NCA)等多种电池材料体系。

今年上半年,杉杉能源正极材料销量突破1万吨,实现营收24.37亿元,同期净利润3.04亿元,毛利率21.9%。

杉杉能源产能扩张迅速,湖南、宁夏三个新生产基地正在建设中,位于宁夏石嘴山的年产能7200吨高镍三元及前驱体项目今年3月起已投入试生产;位于长沙的年产能10万吨高能量密度锂电池正极材料项目一期建设也已完工,上月底万吨产能已投产。

目前,杉杉能源正极材料设计年产能已达5.8万吨,随着新产能的逐步投产,预计2020年其总产能将达到12万吨。

在众多的正极材料中,除了市场比较熟悉的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以及三元材料(NCM/NCA)外,还有镍锰酸锂、富锂锰基、柠檬硫等比较“不起眼”的材料。

从3C到动力锂电池

据起点研究院数据显示,2017年国内正极材料产量约21万吨,同比增长31.25%,其中三元材料增长58.38%,成为2017年增速最快的正极材料;钴酸锂产量同比增长1.3%。从产值来看,2017年国内正极材料产值为413亿,同比增长98.56%。

据IDC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数码市场总体平稳发展,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约6.76亿台,较去年同期下降2%。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增长,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8年1-6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41.2万辆,同比增长111.6%,成为上游锂离子电池材料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3C电池与动力电池在产品需求侧重点上略有差异,受3C产品体积限制,3C电池更注重单位体积能量密度高,而动力电池则更注重电池系统比能量高。”李旭说。

在锂电池材料领域,日本和韩国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几年前,杉杉能源试图通过与日本电池材料公司户田工业株式会社(以下简称户田)成立合资公司,快速提升技术水平。户田是日本第二大锂电池正极材料制造商,全球市场份额约为5%。

“你还是要有自己的技术积累,才能维持企业的长远发展。”李旭说,中南大学的科研团队给杉杉能源带来了很多科研资源和科研人才,对公司的研发进步和技术积累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作为研发参与人员之一,李旭向界面新闻记者介绍了杉杉能源自主研发的核心产品——4.45V高压钴酸锂正极材料。

“如何在高电压下保持材料的稳定性,是正极材料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李旭表示,锂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的不断嵌入和脱出很容易对电极材料的晶体结构产生影响,在反复充放电过程中,电极材料表面的活性物质也会与电解液发生反应,形成钝化膜,从而影响电极材料乃至电池的性能。

杉杉能源研发团队通过自主研发的表面改性、本体掺杂、颗粒匹配、特殊烧结技术等多种技术工艺,生产出4.45V高压钴酸锂电池产品。

这款产品主要应用于高端3C领域。“相比于目前市场使用的4.35V、4.4V产品,4.45V高压钴酸锂的突出优势就是电池容量的提升。”李旭表示,“电池容量的提升并不一定意味着手机待机时间的提升,还要考虑手机本身的功耗。”

杉杉能源作为全球唯一一家拥有4.45V高压钴酸锂产能的企业,拥有该产品全球100%的市场占有率,并已实现对国内外多家大型电池企业的小批量供货。

随着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3C领域应用的电池正极材料依然是杉杉能源的主导产品,占比超过一半,但动力电池所用正极材料占比正在不断提升。

据新浪资讯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正极材料总产量12.66万吨,同比增长10%,受动力电池需求、补贴政策、电池能量密度等因素影响,三元材料市场需求保持快速增长,同比增长29%。

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提出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求到2020年,动力电池单电池比能量要达到300Wh/kg。因此,高镍电池成为材料、电池企业研发的重点,包括宁波金和、杉杉能源、当盛科技、厦门钨业等多家企业已经开始布局。

在杉杉能源宁夏生产基地,用于制作高镍811电池的正极材料也已开始量产,容量达到/g。此外,当圣科技、宁波金和也已宣布量产。

起源于北京矿冶研究总院课题组的当圣科技成立于2001年,主营业务为钴酸锂、多元材料、锰酸锂等小型锂电池及动力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4月在创业板上市的当圣科技,是国内高镍正极材料出口份额最大的企业。

宁波金禾同样专注于锂离子电池及材料领域,产品涵盖钴盐及硫酸钴、氯化钴、碳酸钴、钴酸锂、镍钴锰酸锂、镍钴锰氢氧化物等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目前全球仅有少数几家公司实现高镍三元材料的量产,研发制备难度要高得多,而国内大部分公司的正极材料存在循环性能差、热储稳定性差等问题,尚无法应用于高端动力锂电池的生产。

面临改组

随着中国企业生产的电池材料性能提升,相关材料的出口量也在快速增加,其中杉杉能源、天津巴莫、当胜科技、厦门钨业等正极材料企业的客户中,不乏日本松下、韩国LG化学、三星SDI等电池巨头。

当圣科技作为为数不多的中日韩锂电池企业提供锂电池正极材料的供应商,目前产能约1.6万吨,其中国产化产能约4000吨,今年上半年,公司锂电池正极材料及其他材料业务实现营收15.6亿元,同比增长103.44%,毛利率约12.22%。与杉杉能源类似,当圣科技也在对2-3年后市场需要的产品和技术进行早期研发和布局。

在研究机构及中国电池网发布的2018年中国锂电池行业正极材料年度竞争力品牌榜单中,杉杉能源、厦门钨业、宁波容百、当圣科技、格林美位列前五名。

今年上半年,厦门钨业正极材料出货量达9600吨,2017年底,厦门钨业正极材料产能达到2万吨,2018年底将形成5万吨产能,到2022年,电池材料业务将拥有四个材料生产基地和若干个回收基地,年产能将达到10万吨。

宁波容百目前拥有三元材料产能1.7万吨,单位前驱体产能1.7万吨。

格林美目前正极材料产能已达2万吨,其中NCM产能1.5万吨,钴酸锂产能5000吨。此外,公司6万吨三元前驱体产能也已建成,包括2万吨三元材料高镍前驱体产线。格林美董秘此前在与投资者沟通中透露,NCM高镍前驱体已通过LGC认证,NCA前驱体已与格林美建立稳定供应关系。新能源电池材料板块占营业收入比重57.54%。

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一致性缺乏是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水平与日韩企业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提高一致性需要生产工艺、设备,甚至生产理念的改进。

在制造方面,中国企业的自动化水平与日韩企业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比亚迪电池事业群PMC经理张守波曾公开表示,虽然锂电池行业的自动化水平在行业内已经提升得足够快,但还远远不够,离消费者的需求还存在差距。

“我们在建设每个新生产车间的过程中,都试图提升某个环节的智能制造水平。”李旭说,在宁夏石嘴山杉杉能源的生产车间,已经实现了无断点自动化生产,100%的设备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要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积累。”

在鄯善能源宁乡基地智能制造二号车间,有一台六层高的装置。原料首先被吊运至六层,物料进入自动包装工位,在一层将原料送入窑炉,经过1000多摄氏度的高温烧结后,原料以半成品粉状出窑,完成自动粉体处理、清窑后,被送往下一车间。烧成的陶罐经传送带返回装置一层,等待下一轮自动装罐。

这是国内首个锂电池正极材料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其“万吨级高能量密度锂电池正极材料数字化车间”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及新模式应用项目名单。

2018年发布的动力电池蓝皮书指出,随着中国锂电池市场的扩大,锂电池装备行业朝着高精度化、高安全化、标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制造可以提高电池企业的产品质量、提高制造安全性、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对提升动力电池企业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李旭向记者解释,一旦金属异物颗粒数量超标,最终可能引发电池安全等质量问题。“我们的材料磁性材料控制要求在25PPB级别(PPB一般是指浓度单位,十亿分之一),也就是100吨产品中,杂质含量不超过2.5克。”

相较于电池制造行业三家龙头企业占据70%以上市场份额的高集中度,电池正极材料的行业集中度并不高,前十家企业仅占据50%左右的市场份额。电池行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电池正极材料企业也面临洗牌。

“目前国内有200多家正极材料企业,做三元体系的大概有几十家,但真正有实力的只有不到10家。”宁波金和锂电池市场总监赵凯公开表示。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