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南京民居建筑风格:雄浑直爽,大气质朴
2024-08-22 21:03:03发布 浏览94次 信息编号:83693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明清南京民居建筑风格:雄浑直爽,大气质朴
3.杨柳村“九十九间半”古建筑技艺
不同于江南水乡建筑的柔美、徽州建筑的华贵,明清南京民居建筑表现出一种雄伟、直率的气息,这种气势在大木框架、小木饰、砖石墙体、门套(楼)上显露无遗。
1. 奢华但不奢华的木质框架
古都南京历史悠久,明初为都城,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仍以南京为都城。清初,南京改称江宁府,并在此置两江总督。为东南重镇,工商业发达,“日日有市,挑担者相继而至”。
同时,南京地域文化所固有的古朴雄伟风格,也使地域建筑具有了同样的性格。“上原为京师第一城,王政先行,故民朴易治”(《万历上原县志》卷三)。“有浙江之华而不奢,有淮之清雅”(顾启元《客杂谈》)。因此,南京在继承本地地域建筑文化,融汇太湖流域、安徽、湖南等地建筑风格的同时,形成了自己浓厚朴实的特色。其单体建筑有一个共同的风格:华而不奢。
屋架有平、圆两种。前(大)堂多为平挑梁式,用料较多;边柱为通梁式,用料较少,较为节省。后室(楼)屋架较简单,梁柱常采用直连,简洁大方。晚清南京五梁、七梁建筑多采用拼合方式。稍高一点的,屋架间的纵向稳定构件采用攀援斗拱、单斗拱。由于梁高宽,其上的子柱相对较小,所以子柱与主梁相交时,直接落在其上。圆堂按自然弧相交,很少采用鹰嘴式,这是南京明清建筑的典型做法(图1,彩图1、2)。
图1 杨柳村中路正殿剖面图
彩色图1 杨柳村99间半楼房主厅
彩色图2 杨柳村东路99间半大堂侧贴
殿堂形式多样,亭阁多设于内四界前,多为弓形亭阁(图2)。亭梁各面雕饰图案各异(多为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内四界梁下蜂头镂空,外观方正挺拔,不似苏式建筑般曲折卷曲。整体结构精雕细琢而不笨重,大方而不局促;大木架上花纹图案精美而不繁杂,整体曲线舒展大方(彩图3、4)。这种平和、古朴、庄严的建筑风格,恰如名门闺秀,与“南京大萝卜”的文化性格相契合。
图二 杨柳村中心堂亭子大图
彩图3 杨柳村九十九间半西路堂弓亭1
彩图4 杨柳村九十九间半西路堂弓亭2
斗拱,南京俗称“坨子”。清代斗拱的主要结构作用不是支撑屋檐,而是起到垫料的作用,所以叫它“坨子”也很容易理解。坨子还起到装饰作用。南京的建筑中,除了殿堂梁架檩下、檐口梁头下有简单的斗拱(图3,彩图5),几乎见不到成群的斗拱。这可能与明初在此地定都时制定的“庶民住宅不准用斗拱和彩饰”有关,并一直延续至今。即便是在雕饰华丽的门楼(盖)上,相较于其他地方,斗拱的使用也很少。
图3:杨柳村九十九间半民居正厅檐檩条、斗拱
图五:杨柳村九十九间半房中路正厅东侧花厅梁头
值得一提的是“鱼龙”纹——鱼龙幻化纹,在南京地域建筑中运用十分广泛,堪称南京地域建筑的显著特征。如南京江宁杨柳村“九十九间半房”中厅山屋云,即雕有鱼龙纹(图4,彩图6)。
图4:玉龙山上空的云雾
图六:杨柳村九十九间半中路大殿上的鱼龙山雾云
梁柱上的鱼龙纹饰比较有特色。众所周知,明清时期古建筑的梁柱多以麻叶头造型雕刻。麻叶头又称“麻叶云”,《营造法苑》称其为“云头”,其中以三弯、九转麻叶头最为常用,在南北官府建筑和民居建筑中应用广泛(图5)。南京地区建筑的梁柱一般都雕成鱼龙形象(图6)或牡丹花头(彩图7、8),颇具特色。其原因可能有两个:
第一,有避邪避灾之意。
传统上,鱼和龙被认为是雨神,用在木结构上可以起到防火的作用。也有说法认为,鱼和龙起源于随佛教传入的印度摩羯。摩羯是传说中的神兽,长鼻利齿,身尾呈鱼形,是河水之精,是生命之源[9]。总之,鱼龙纹饰的运用表达了人们避灾避邪的愿望。
第二,鱼跳龙门,寓意美好的愿望。
古书中多有鱼化龙的记载。《西京赋》云:“海鳞化龙。”《水经注》卷四:“尔雅云:鲔鱼,鲔的一种。出宫穴三月,过龙门,即为龙。不然,击其额而归。”《后汉书》卷六十七《党派传》五十七:“士人受其所,谓之登龙门。《三秦志》云:河津亦名龙门。水险不可通,鱼鳖不能上。江海之大鱼万千,聚于龙门之下,而不能上,若上,即为龙。”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确立,“朝为农,暮登皇宫”([明]郑文康《平桥告·遣郭廷晖授陇右》卷九)。普通百姓渴望参加科举,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地位。“鲤鱼跳龙门”成为人们美好的信仰,并延续至今。
图五 麻叶头三弯九回 图六 南京南布馆太仓巷39号两头鱼龙
彩色图7 杨柳村九十九间半房中路正厅东侧花厅梁头侧面
彩色图8 杨柳村九十九间半中路大殿梁头
2. 适度简约与复杂的小木饰
杨柳村“九十九间半”房屋的门窗大部分已不完整,损毁严重。
门可分为外门、屏风门、内墙门等。
外门:多采用实心门(板门),门上常饰以铭文、竹饰或包以铁片以保安全,组成福、寿等吉祥图案。
屏门:宅邸门厅或轿厅柱间设置的室内门[10]。是一堵由四至八扇门组成的平整墙门,只在婚丧嫁娶、贵宾来访时临时开启,其他时间不开启,只能从两侧进出。当屏门全部打开时,从门厅向内望去,会感到“院落很深”。屏门原本是家家户户必备的,但如今保存完整的屏门已不多。
内墙门:多为实木门(板门),与正门类似,门面上常有精美的对联,书香气息浓厚。
窗户有长窗、半窗半墙、横风窗等,花纹图案多样。
长窗:多为落地窗,兼具门与窗的功能,布置在明室或大厅各个开间。
半窗半墙:多用于厅堂的次间,高度约为长窗的一半,下部为矮墙。
横风窗:用于建筑物较高、平面呈长方形时,装在长窗或半窗上。其窗框式样与其下方的窗基本相同。杨柳村“九十九间半房”的横风窗颇为精巧,如东路厅堂。
由于毁损严重,杨柳村“九十九间半”没有南京民居常见的合合窗。这种窗型在南京地域建筑中应用广泛,尤其是民居最后一进二楼的底层窗几乎全部是这种窗型。与北方的合合窗下设窗台墙不同,南京的合合窗、半窗多为裙板,很少用窗台墙。堂屋二间柱间地窗下的裙板往往是装饰的重点,外侧饰以雕花篱笆。
3. 精美的砖雕和石雕
南京民居的砖石雕亦繁亦简,抛光砖墙门别具一格。与上海、苏州、无锡、常州等地的石库门一样,门框均采用宽大的石斗拱和石门槛。上门槛下有各种类型的斗拱式石雕和砖雕,以减少跨度。石雕和砖斗拱是入户门框内装饰的重点(图7)。砖雕门楼古朴雄伟,上门槛砌有数层抛光砖。中梁中间常有门楣铭文,寓意深刻,艺术性很高;两侧砖雕莲花柱;上檐的檐口只用大砖挑出,转角处加高(或做成各种砖雕装饰),曲线柔美典雅,古朴中透出灵气(彩图9、10)。砖砌细门脊,多以勾花为主,脊撑多饰以爬藤,寓意家族如爬藤般长久、繁茂。
图7 杨柳村99间半砖雕门套
彩色图9 杨柳村东路九十九间半大院正殿前门楼
彩色图10 杨柳村东路九十九间半正殿前门楼局部
尤为巧妙的是,门楼前后墙很厚,往往很深,这样当两侧门关闭时,便可藏于门楼两侧的凹隙中,表面平整。另外,两侧墙上还留有石榫,以插入门闩,固定门扇(彩色插图11)。
图11 杨柳村99间半楼房正厅门门闩榫眼
南京的细砖不仅用于门面,一些厅堂的内墙也用细磨的方砖,俗称“净手清风”[11]。
明初,南京盛行古镜式柱基,随后北方等地许多官式建筑也纷纷采用。清代,南京建筑石柱基式样逐渐增多,民居石柱基多为鼓墩式,杨柳村民居亦是如此。总体上,南京传统民居所用石材不如徽州多,一般除墙底及墙基石条、院内方形青石铺砌、柱基、石库门门框、防盗窗等处外,其余均用稀有石材,石柱、石格窗等则更少见。
有趣的是,南京城外的古建筑用石相对较多,这可能与城市四面环山,材料易得有关,如杨柳村“九十九间半”的石库门(彩色插图12)。
彩色图12 杨柳村东路后楼北墙门楼修缮后
四、总结
南京历史上战乱频仍、人口迁徙频繁,建筑技艺不断从各地交流融合。特别是太平天国起义后,数十万湘军就地解散,定居南京及周边地区,对南京地域建筑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南京地处安徽的南、西、北三省,与苏中扬州接壤,各地建筑文化相互渗透、交融。如南京南部的高淳、溧水、江宁等地与安徽接壤;北部的六合、浦口与安徽的天长、滁州、苏中扬州接壤。接壤地区的古建筑文化具有局部融合的特点,南京地域建筑呈现出南北、东西的一些差异,并逐渐发展出一些共性,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杨柳村“九十九间半”古建筑群结构严密,布局合理,整个建筑群每户都有门,自成体系。大木结构、小木饰、砖石雕也别具一格。如院落深邃,每间堂屋后墙上都有砖雕门楼,华丽精致。无论是作为主要承重结构的大木梁架,还是小木落地格子门、窗、隔断、栏杆、砖雕门楼、砖雕等,雕工精巧却不繁杂,曲线流畅,大方美观。这种古朴雄伟的建筑风格,既不同于皖南徽派建筑的浮夸[12],也不同于江南苏式建筑的书卷气。
南京作为十朝古都,其民居建筑风格已由明清时期的江南民居的温婉秀美转变为雄伟粗犷的风格,这在古建筑手法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中国古代传统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参与现场勘察的学生有:王艳、陈思静、宋同庆、夏学兵、冯双元、白国柱等)
笔记:
[9]徐乃祥,崔彦勋.龙论[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7:40.
[10]陈从周等.中国馆藏:江南[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1994:287.
[11]李金明,周建中(主编).古建筑砌体[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53.
[12] 由此可见,目前建筑界和社会普遍认为南京建筑属于“徽派”,是一种谬论。遗憾的是,基于这种错误观念而修复、重建的所谓“徽派”建筑如今已遍布南京及周边地区,有的甚至占据重要位置,成为各类展览的成功典范。这种错误观念应尽快得到纠正!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