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老城古迹稀少,呼吁保护石家巷明代贴墙牌坊
2024-08-20 10:06:17发布 浏览63次 信息编号:83399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婺源老城古迹稀少,呼吁保护石家巷明代贴墙牌坊
点击上方蓝色字“江一萍”可关注公众号或查看往期资讯。
史家巷明代牌楼评析
——呼吁保护婺源石家巷16号
————————————————————————
█ 婺源古城里留下的古迹实在太少了,每一栋现存的原汁原味的古建筑,不仅在文物价值上比十栋、百栋所谓的“仿古建筑”更有价值,更是婺源作为徽州古城的起码支撑。
█ 唯有古老的风土人情,才能让婺源人感觉到,这里就是自己的“故土”“故乡”。婺源的文物古迹,也是婺源人文化认同、故乡凝聚力形成与维系的关键支撑。在“江湖一平”公众号的读者朋友中,不少人感叹:现在的婺源,感觉到处都是新的东西,人与事都不一样了,越来越难找到故乡当故乡的感觉了……
█婺源已然面临“文化安全”危机,若情况进一步恶化,婺源人的故乡意识必然会淡化,一旦故乡沦为“梦中的故乡”(婺源已成功打造大型山水真人剧《梦中的故乡》),无形的损失将难以估量。
————————————————————————
史家巷16号
未经处理的实景图片,色差较大,人眼几乎察觉不到牌楼的存在。
增强色彩对比度的照片显示,拱门结构略有
江氏贞节孝道结构暗示双万方
婺源作为徽州古县,其古牌坊全部被毁,实属可惜。本文或许能让有此感慨的婺源人振作起来。因为,在婺源古城中部最高点石家巷北段石家巷16号老宅外墙上,至今仍保留着一座几乎完整的牌坊,依墙而立,是明代遗物。
1. 发现蒋家节义牌坊
史家巷16号虽然位于高地中央,东临史家巷至八角亭,西临大庙街,但外墙上方灰白过度,与贴在墙上的牌坊正面砖刻色差很小(为方便读者辨认,本文插入的系列照片一般都加大了色彩和亮度的对比度,实际灰度要多得多),且牌坊正面砖刻高度远远超出路人正常视觉范围中央,两个漆黑的窗洞抢眼,因此很少有路人注意到上面的牌坊。墙边的老房子和北面的大房子是近百岁老人余铁汉的伯父民国时期的住宅。当时,每当有红白人员来往,铁汉都会前来拜访,每天从墙边经过,人流更是数不胜数。但当作者反复向他提起这座附在墙上的牌坊时,他却一脸茫然,表示自己从来没注意过墙上的牌坊。考虑到曾经当过教师、在民国县衙做过办事员的铁汉先生就是这样,普通路人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始建于明天启二年九月初九日。
70年代,这所房子是公有财产,几户人家合住,北边有窗洞的房间,是我哥的保姆水口婆住的,结果连续几年我无数次进出这所房子,难道我根本没注意到那座牌坊吗?
上世纪末,我买了相机,在老城街道漫步时偶然发现了这些砖刻。但当时我并没有仔细辨认,也不想用珍贵的胶卷去拍摄这种普通民居上的灰砖刻文。十年后,我再次路过这堵墙,感觉这是一座壁挂牌楼。近几年,我买了一台功能更精良的数码相机,连拍了两次,把包括刻文小字在内的细节都拍了下来。由此,我得以确认它的具体年代,并初步查证了相关信息。
《圣旨》
这座壁挂牌坊的发现之难,也和它的简朴有关。由于没有装饰任何浮雕图案,它四柱三开间,都是简单的长方形块体,凸出的块体厚度也不大。牌坊上梁中间的竖石匾,很可能是灰红色的廉价大理石,已被人为敲击损坏,经过仔细辨认,尚可确定是“圣旨”二字。很可能是在“破四旧”风潮中,房主为避免更大的破坏,先将其毁坏,这是当时保护它的最后手段之一。牌坊分为御赐、恩赐和圣旨三种。御赐即皇帝下诏,国库出资建造;恩赐即皇帝下诏,地方政府出资建造,如史家巷南段7号;圣旨就是家族根据当地请愿,出资修建,皇帝批准。家族修建的牌坊,未必简朴。1993年夏天,我在婺源凤山村余仙满夫人家中,看到一块气势磅礴、厚重的青石龙雕“圣旨”,那是她师父的牌坊被毁后留下的残垣断壁。由此可想而知,当初的牌坊有多么宏伟。普通读书人的家庭条件与普通居民无异,寒门老秀才的遗产更是不如普通百姓,不仅只能建一座附在墙上的牌坊,而且简朴无华也是必然的。当然,简朴确实是明代建筑和雕刻的总体特点,与清代的繁复华丽形成鲜明对比。与婺源大部分老宅相比,这栋楼的墙砖比较薄,墙基的石板更是破旧不堪,远谈不上工整厚重。这并非是明代建筑的整体风格,而是张家财力有限更直接的体现。
《圣旨》
壁牌坊下梁上的题名有两行,上行是大字,中间一字一砖,“贞孝毕”,右边一砖上刻有小字“明天启二年九月吉日立”,左边一砖上刻有小字“直隶监察御史田生进”;下行是“纪念已故学生张其敬妻蒋氏”,一字一砖。因此,牌坊的全名应为:纪念已故学生张其敬妻蒋氏贞孝毕牌坊。也可简写为:张其敬妻贞孝牌坊。天启二年(1622年)的修建,比惠州最著名的许国牌坊万历十二年(1584年)的建造,仅晚了38年。
从墙基的石块、抹灰的高度、清砖的情况以及粘结的砂浆等可以判断这堵墙是同时整体砌成的,并不像有些老宅院里那样,将原有的院门用砖头封上,另开一扇门。民国时期民宅的院门入口也不一定就是原来的院门,院墙已经修葺,民国时期民宅的主人是于铁汉的舅父舅母。于铁汉先生说,他印象中民国时期民宅的入口是朝南的,所以民国时期民宅南墙上的马头角很可能是原院门左右两侧的一对,左侧的马头角在后来的修葺过程中被拆掉了。
2.牌坊的价值
婺源县的老牌坊原本散布在各村镇,文革结束后,人们一提到牌坊,就以为全县只剩下大范绩溪村头那座半残的牌坊了。后来连太白盘村那座很小很简陋的贞女石牌坊都倒塌了。旧城步行街新整修时修建的两座新牌坊,即使不提那些崭新光滑的新石料和上面极为流行的电脑字体,整个修建过程想必都是用现代起重机械打磨的,用电钻、电动磨具雕刻的,纯手工雕刻的构件非常小,连黏合剂都是最新化工产品。这类新牌坊,包括江湾那座相对好一点的牌坊,在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上都远不如那些古韵十足的老牌坊。
史家巷的张奇敬学子,有无文字记载?其妻蒋氏具体有何节孝事迹?现在无人知晓。等我有空,至少可以查一下清朝的《婺源县志》和《徽州府志》,或者查一些可能相关的民间笔记,但未必一无所获。明太祖实录卷六(下)中,有张奇敬之人,是被召聚用膳的儒生之一,但与牌坊相隔三百年,且未在婺源召聚,因此不太可能是同一个人。当然,古代的贞节孝事大同小异,有没有关于张其敬夫妇的具体史料,对于我们判断这座牌坊的价值,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因为在我看来,这座牌坊的价值至少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给婺源几乎已无古牌坊遗存的地区增添了真正的牌坊遗迹。
(二)这牌坊的明确年代也证实了这栋房子是明代建筑。这在婺源县意义重大,因为这里连民国时期的老房子都越来越少了。近些年,笔者在古城内拍摄到了很多原封不动的老墙碑,即使是写着清中期年号的都很少见,更别说明代的了。这栋可以确认是明代的老房子,在婺源市内很可能是绝无仅有的了。
婺源县太白镇潘村倒塌的节妇石牌坊
(三)这是婺源现存的唯一一座贞妇牌坊,是可以见证婺源历代无数贞孝“徽州妇女”的历史实物。韩再芬主演的黄梅戏《徽州妇女》讲述了徽州妇女的悲惨人生,已成为经典剧目;2006年又有24集电视连续剧《徽州妇女》,展现了贞孝徽州妇女的惨淡人生。不管这些徽州妇女的事迹是否值得歌颂,这至少是徽州文化非常突出的一面,既有文化价值,又有怀旧价值。蒋氏能修建牌坊,是因为她贞孝,她独自承受的无尽苦难,留给人们看在眼里。笔者曾在李翱披露的古代“斩腿为父母治病”妇女统计表中看到几位婺源妇女(二十四孝故事之一,意为斩断自己的大腿为长辈治病,大腿即大腿)的记载,颇为震惊。蒋氏或许是其中之一,但上面却只字未提她的名字,只是简单地称她为“张其敬妻”,这必然反映出古代女性被视为从属于男性的现象。
韩再芬主演的黄梅戏《徽州女人》讲述徽州女人的悲惨一生,已成为经典剧目
电视剧《徽州女人》
(四)这是目前所知婺源现存最完整、最纯正的一座古牌坊(包括壁牌坊)。我县黄村、西冲、直峰、黟县屏山等徽州古村落,虽然也有精美华丽的壁牌坊,但都是祠堂门楼,兼作正门装饰,“砖雕门面”性质明显,并非纯粹的牌坊。而且此类壁牌坊现存较多,风格大体相似,看多了甚至难以分辨。
婺源篁村“世纪家第”牌坊,檐口已破
(五)这是中国历代牌坊中罕见的朴素风格,即使在壁牌坊中,也是形式上独一无二的。从建造难度和精度上看,这座壁牌坊简直是小菜一碟,但物以稀为贵,文物的意义并不与它的精度成正比。前述牌坊的浮雕过于复杂,往往导致其掩盖了主体,抢了题名的分量。从氛围上看,繁复、华丽往往变得庸俗,而朴素却反而营造出一种静谧典雅的高贵。史家巷16号壁牌坊的朴素尤为罕见,与朴素的墙基、朴素的明代板墙房屋、朴素的明代木雕完全共存于一屋之中,相得益彰。曾独自游历过徽州六县的笔者,对那些精雕细琢的牌坊有着复杂的记忆,但对这座牌坊的印象却十分清晰。
(六)对历史人物田胜锦的研究又增添了一份实证,田胜锦不仅是明代的官员,其著作的历史文化价值也得到了有关专家的认可。
(七)可作为书法史上仕体典型。牌坊上的匾额,是科举时代考生的标准字体。康熙《麻城县志》记载,田胜锦家四兄弟“胜裕、胜智、胜兰、胜锦,皆入进士榜”,是少有的科举世家。如果落款中的“题情”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题情”,那么牌坊上的匾额是否出自田胜锦之手,则难以断言。2004年8月1日《汕头日报》刊登了一篇介绍潮州唐伯元家庙的文章,称门上有一块匾额,上面有田胜锦于万历壬辰年(1592年)所题的“忠孝流芳”三字。可惜没有图片,无从比对。从书法角度看,张其敬妻节节牌坊的碑文,层次过于均匀,用笔过于单调,很难说有什么艺术价值。但从书法史角度看,还是可以作为仕风的典型,一眼便可看出。
3.标题作者是田盛锦
凌立超先生在2015年第5期《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发表的《作者田生金考证》一文,收集整理了有关田生金最为详尽的资料,笔者总结如下:
根据麻城六版《田氏族谱》和清版《文津书院志·讲学传》中对田生锦较为详细的传记可知:田生锦,字双南,湖北麻城人。1569年出生,二十三岁进士,三十六岁中进士。四十六岁被派往广东,后任南京监察御史、内务府侍郎,达三品。1639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他以武官之名声显赫,其《请复方孝孺友人》尤为脍炙人口。在林中的日子里,他经常讲学问学,直至老年,兴趣不减。 《通鉴万历三十九年》卷一一二记述明末党争,云:言道有齐、楚、浙三党。……楚党首为吏部尚书应真(黄冈人)、吴良嗣、田胜锦(麻城人)。
“直隶监察御史田生锦请”
在凌先生列举的《明实录》中有关田生金的27条记载中,没有一条与婺源有直接关系,更没有一条记载此牌坊。鉴于此牌坊始建于天启二年,笔者特别留意了与此相关的年份最多的四条,即天启元年和天启二年,但至少从字面意思上看,找不到任何可能的联系。
不过,田氏著述中还是有一些信息可以推测的。田省进所著《诸夏初言》和《安岳书稿》等著作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并编撰了《春秋敬业》一书。他还编撰了《徽州府赋役全书》一书。他在序言中感叹道:“唉!土地有限,百姓收入有限,政府收税无节制。财源有限,无节制地收税,吃饱了不能索取,为民之父母,何益?”他十分关注百姓的疾苦。全书不分卷,先列出徽州府总数,再列出歙县、休宁、婺源、杞门、黟县、绩溪六县的相关详细情况,最后则简列各县的赋税规章。该书1970年由台湾学生书店重印出版。
由此可知,田生金对徽州格外重视。在编撰《徽州府赋役全书》的过程中,他当然接触过不少徽州官员或儒生,其中也包括婺源人。他或许曾遇到过知道张其敬妻蒋氏事迹的人,于是闻言动容,便主动或受邀上书,为蒋氏修建贞节牌坊。这些当然都是合理的推测。很多久远的历史遗迹,其实在必然中都伴随着偶然的因素,也就是缘分。活着的人需要机遇,而那些留在牌坊里受人尊敬的死者,不也需要机遇吗?
《明实录明熹宗实录》——天启是明熹宗的年号
《明实录》中有以下三处记载:“天启元年六月庚寅,御史田生锦、崔尔锦升任内务府侍郎”;“天启二年十二月乙亥,内务府侍郎田生锦再请南迁,未获准”;“天启二年十二月辛巳,田生锦升任内务府侍郎、大理寺侍郎”。这说明在田生锦请准为张其敬夫人蒋氏修建节孝牌坊前后,他的仕途虽然顺利,但他已生起回乡安度晚年的心愿。《明实录》中可以考证的田生锦的政治生涯只有十三年。他之所以厌倦官场,或许与明末的党派斗争有关。
四、项目立项与保护呼吁
史家巷16号地处高地,所以不受雨水影响。周围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树木,所以阳光充足,相对干燥,不利于青苔和昆虫生存,墙体风化松动速度也相对较慢。这些也是这座老宅四百年来基本完好的地理优势。当然,也正是因为这不是一座普通的石梁石柱牌坊,而只是一座很不起眼的简易牌坊,附在墙边,才没有在上个世纪“破四旧”等风潮中引起重视,基本保留了下来。这实在是万幸。
这座有400年历史的房子的庭院现已成为养鸡场
但牌坊保留了下来却没有被发现,没有起到被公众观赏的文物的文化作用。如果再这样发展下去,直到它自然坍塌、彻底消失,那这座牌坊就和那些早已消失的牌坊没什么区别了!因此,笔者作为一名老学者,提出以下呼吁和建议:
(1)我们呼吁婺源县或上饶市文物部门重视史家巷张其敬妻蒋氏贞节坊的上述价值,尽快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二)由于牌坊邻近马路,建议尽快于牌坊安装监控摄像头,防止再发生居敬祠匾额及哲岭古亭石匾被盗事件。
史家巷16号墙
(三)建议县、市政府拨款专项资金进行保护性修缮,做到“修旧如旧”。因为这栋房子就是婺源俗称的筒子墙,已有四百年历史,墙瓦薄,灰泥剥落,有的地方松动,屋顶瓦片也可能有破损。墙基最好保持现状,不能整整齐齐。砖缝不能用水泥修补,具体方案需要咨询古建专家确定。内部木结构有无破损(笔者70年代进出时,厅堂就是婺源俗称的桥板,现在已经变成水泥地面),有无白蚁,还需要检查。
石家巷16号内景
(四)修复史家巷7号墙牌坊,该墙牌坊目前仍基本完好。此类墙牌坊虽常见,但在婺源县实属罕见。半年前,墙体基本完好,因房主无力修复,相关部门反复警告,以免倒塌砸伤过路人,房主只好在去年冬天将上部拆除。但“恩荣”双龙砖雕构件保留了下来,确保了修复的关键前提,这将比用新材料重建更有意义。
史家巷7号南墙(潘建平摄,上半部分已于2016年冬天拆除)
5. 补充说明
婺源古城里留下的古迹实在是太少了,每一栋现存的原汁原味的古建筑,不仅在文物价值上比十栋、百栋所谓的“仿古建筑”更有价值,更是婺源作为徽州古城的起码支撑。
有一点可能需要特别提醒:唯有古老的乡土风情,才能让婺源人感觉到这里是自己的“故土”和“家乡”。婺源现存的文物古迹,也是婺源人文化认同和家乡凝聚力形成与维系的极为关键的支撑。仅在“江湖一平”公众号的读者朋友中,就有不少人感叹:现在的婺源感觉到处都是新事物,人与物都不一样了,越来越难找到故乡作为家乡的感觉……婺源已经面临“文化安全”的危机,如果情况进一步恶化,婺源人的故乡感必然会减弱。一旦故乡变成仅仅“梦中的故乡”(婺源已成功打造大型山水实景剧《梦中的故乡》),无形的损失简直是不可估量的。
我了解到县政府把旧城棚户区改造作为重大惠民工程,这是大好机会,但也让人担忧,不能为了美观而乱拆乱抹水泥、乱抹石灰。特别是史家巷16号,这是一座古朴的牌楼,世所罕见,是县内目前唯一一座明代古宅。
————————————————————————
江平,1970年生于古徽州婺源县,别名一平、江湖一平。中国美术学院博士,杭州师范大学书画系副教授,刘海粟艺术馆研究员,彭友山家族首席研究顾问。其国画主要受惠于浙派大师童忠涛、曾宓,书法师从张缵。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