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催化 CO2 还原反应:无机氧酸镍的独特性能与应用前景

2024-08-15 20:15:06发布    浏览106次    信息编号:82844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电催化 CO2 还原反应:无机氧酸镍的独特性能与应用前景

通讯作者: 杨文祥;佩雷斯-拉米雷斯;努里亚·洛佩斯

通讯单位:新加坡国立大学;瑞士联邦理工学院;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化学研究所

详细信息:

01

背景

与传统化石燃料相比,可再生能源驱动的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反应 (CO2RR) 是一种生产碳氢化合物的有吸引力的方法。多碳产品被广泛用作化学品和燃料。氧基催化剂是目前唯一一类由于 CO 和 H 的温和结合,这些材料可以以可观的反应速率促进 CC 偶联。然而,只有乙烯和乙醇等 C2 分子实现了显著的法拉第效率 (FE) 和电流密度 (j)。

02

本文重点

1.该工作发现与金属镍相比,无机含氧酸镍电催化剂可以生成直链支链的C3~C6烃类,法拉第效率高达6.5%。

2. 操作性 X 射线吸收光谱、电化学 CO 剥离和密度泛函理论表明,存在稳定的极化 Niδ+ 活性中心,这些活性中心与适度结合 CO 的 Ni-O 键相关。C1 分子的还原和密度泛函理论模拟表明Niδ+位置促进了-合成机制:COOH+CHx偶联,然后依次插入CHx。

3. 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原子极化是防止镍的 CO 中毒和使 CO2 还原为更广泛有价值产品的关键。

03

图形分析

图 1. 在 Ni 催化剂上将 CO2 电还原为碳氢化合物

图 2. CU 和 PD-NI 上碳氢化合物的形成

要点:

1. 在本研究中,通过电化学还原一系列负载在炭黑上的 INO 制备了 Ni 催化剂。这些 INO 是磷酸镍、碳酸镍、硼酸镍、碳酸氢镍、氢氧化镍和氧化镍。所有 INO 均来自在以 0.1 M KHCO3 为电解质的流动电池中,所有电催化剂均有利于长链碳氢化合物的形成,在镍磷酸盐基催化剂(PD-Ni)上的总产率超过 10%(图 1a)。

2. 所有 Ni 电催化剂均表现出持续超过 12 小时的 CO2RR 性能(图 1b)。12 小时后,对催化剂的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分析表明,催化剂在运行后具有相似的形貌。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但仍需要进行更长期的稳定性测试以满足实际的工业需求。

3. 这项工作发现,长链烃有利于INO衍生的电催化剂优于s-Ni(Ni盘),这反映在其更高的链增长概率值上(α>0.40,而s-Ni的α=0.30)值得注意的是,与金属Ni相比,INO基电催化剂生成碳氢化合物的趋势随着碳链长度的增加而增强(图1c)。

4. 在 CO2 饱和的 0.1M KHCO3 电解液中,在 -1.0 V 和 RHE 下,本研究进一步比较了铜上 PD-Ni 和参考纳米颗粒 Cu 电极之间 CC 耦合的最佳偏置电压(图 2)。正如预期的那样,Cu 主要生成乙烯(FE = 16.1%),其中痕量的丙烯是唯一可检测到的 C3+ 烃(FE

图 3. 氧化还原反应和操作 X 射线吸收光谱研究

要点:

1. 为了深入了解本研究中 INO 衍生电催化剂上负责 C2+ 烃选择性的活性位点的性质,我们首先比较了各种 Ni 基材料的化学和物理性质。

2. 之前认为Cu0基质中Cu位点的正电荷(或极性)增强了CC耦合,因此本工作研究了CO2RR前后INO电极中Ni的氧化程度,研究了Ni2+/Ni0氧化还原伏安法观察到的转变表明,所有新制备的 INO 中 Ni 的氧化态均为 +2(图 3a)。

3. 原位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EXAFS)光谱分析(图3c)使这项工作能够进一步将这些极化的Ni位点与稳定的Ni-O键联系起来。与之前的研究相比,Ni-O距离减小,表明存在(近)表面氧原子。Ni 硼酸盐催化剂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这些观察结果表明氧化 Ni 和 Cu 体系之间存在关键关系。由于结构差异,与 Ni 不同,无机氧化铜经历在 CO2RR 过程中完全或几乎完全还原为金属 Cu。

图4 金属镍、S-Ni和PD-Ni催化剂的CO吸附性能

图5. PD-Ni上CO2RR关键中间体的实验筛选

要点:

1. 利用本文提出的Niδ+位点的生成和稳定机制,本工作设计了一个可以再现不同极化程度的模型(图6a)。中心周围的氧原子数量,不同的Ni(从Ni0到Ni2+)获得了氧化状态,其中氧化相NiO(100)p(3×3)代表完全氧化的表面。

2. 为了合理化INO衍生电催化剂的性能,本工作利用qLSR研究了C2+产物形成过程中的两个关键过程:CO脱附和CC偶联。与s-Ni相比,本工作的模拟结果Ni 极化与中等 CO 结合位点的存在以及 C2+ 化合物的形成有关。

3. 本工作强调了不同形貌的Ni材料也可能对CO氧化峰的特征产生影响。但由于缺乏系统地评估形貌对催化性能的影响以及同时控制Ni的能力粒径与极化之间的关系,目前的研究还不尽人意,但目前很难完全解耦极化与颗粒形貌的影响。

4. 由于CO作为反应中间体的关键作用,CO被认为是比CO2更适合作为生产多碳产品的原料,优于铜基催化剂。因此,本工作在PD-Ni上将CO电化学还原为检查任何相似之处。这项工作测试了 CH2O 和 HCOOH 作为反应物的使用,因为这些反应物据称是 CO2RR 中镍磷化物上 C3 和 C4 氧化物形成的中间体;然而,它们的使用导致选择性较差。结果表明二氧化碳是最佳单一原料。

图 6. Ni 极化对吸附和插入步骤的影响

图 7. 极化镍和铜表面上 CO2RR 中的 CC 耦合步骤。

要点:

1. 图 7a 显示了极化 Ni 表面 CC 偶联第一步的有利路径。如上所述,PCET 辅助的 *CH2+*COOH 偶联形成 *OCCH2 是在 -1.2 V 时放热的(相对于 RHE)(图。 6c),当镍被充电时,这种现象越来越受到青睐。

2. 本研究中的模型预测,*CH2+*CO 的交替反应和 *CH2+*CO 在 Bader 电荷大于 +0.6 |e–| 的镍位点上的电位无关耦合是放热的,尽管比 * 的放热要小CH2+*COOH。该结果解释了为什么 CO/CH2O 混合物比 CO2/CH2O 进料以更低的速率产生更多的碳产品。

3. DFT 支持 Niδ+ 驱动的 CH/CH2 插入机制生成 C4 烃,并且一般来说,该方案可以扩展到任何 C3+。操作性拉曼光谱试图获得支持该机制的实验证据。然而,只有 Ni -CO 带可以清晰地识别,这表明需要进一步开发操作技术来评估短寿命复杂中间体。

原文链接:

相互

关闭

推荐

更多科研绘图、软件使用、特性分析、SCI撰写、名师介绍等内容请至后台自主查询。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