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电源质量安全隐患多,如何保障消费者权益?
2024-07-17 03:08:50发布 浏览71次 信息编号:79121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移动电源质量安全隐患多,如何保障消费者权益?
您的位置:电池生活首页 > 移动电源(充电宝)知识库 > 劣质充电宝事故频发 亟待堵塞监管漏洞
劣质充电宝事故频发 监管漏洞亟待填补
【2014年11月30日】据央视《每周质量报道》报道,今年质检总局组织开展了移动电源(俗称“充电宝”)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对市场上采集的32个批次产品进行了热滥用、过充、短路等项目检测,全部存在质量安全风险。一款假冒小米移动电源产品发生爆炸,引起广泛关注。移动电源的安全性令人担忧,如何杜绝移动电源的安全隐患,保障消费者的利益,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移动电源质量安全影响深远
安全事故的频发,使我国移动电源、锂电池产业的健康发展面临风险。
国家质检总局发现,移动电源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容量虚报、输出电压过低或过高、塑料外壳不阻燃、重物撞击容易引起起火或爆炸等,这些安全隐患不仅存在,而且已经引发了多起安全事故。
今年以来,全国各地报纸纷纷报道了多起劣质“充电宝”安全事故,发生在机场、地铁、工厂、居民住宅、学生宿舍等场所,轻则起火冒烟,重则爆炸伤人,处处给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带来隐患。
移动电源是我国锂电池产品的重要应用市场,我国生产的锂电池可以满足移动电源的需求,而且价格相对较低,全球约50%的移动电源及其所用电芯由我国供应,我国已成为移动电源市场的主导力量。安全事故频发,一方面使我国移动电源及锂电池行业的健康发展陷入危机,国产品牌声誉大幅下降,如华为生产的容量移动电源,采用原装三洋、索尼进口电芯,确保产品安全;另一方面则为外资企业提供了机会,由于笔记本电脑等传统市场订单大幅减少,18650电池厂商庞大的产能亟待寻找出路,如三星今年大幅下调移动电源所需的2.2Ah 18650电池价格,试图以更优惠的价格抢占全球移动电源市场,挤压中国企业。 安全事故频发,影响我国锂电池产业长远发展。
近年来,“充电宝”过热、易燃、爆炸等安全隐患增多,各类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导致消费者信任危机从单品层面上升到政府层面,政府监管不力的讨论愈演愈烈,对监管方式的批评声不绝于耳。一是单纯靠“查、堵、罚、关”的方式解决问题只是杯水车薪,治标不治本,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从生产环节进行管控,严控源头。二是在一些重要场所,如首都机场,每天有上百个以上的移动电源被旅客截留丢弃,全国各机场每天有上千个移动电源被丢弃。大量被丢弃的移动电源,大部分都是“三无”、劣质产品,在储存、处理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对政府监管提出了挑战。
安全事故频发 暴露各类问题
我国实行生产、质量、安全分离的管理体制,导致移动电源安全监管存在漏洞。
由于移动电源缺乏标准,从原材料到半成品、成品整个产业链没有监管,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良莠难分。
第一,移动电源的产品标准尚未出台。移动电源集电能储存、升压、充电管理于一体,功能最接近的产品是电池和充电器。我国现有的.18-2005《家用及类似用途电器安全电池充电器特殊要求》等20多项关于电池和充电器的国家标准,并不完全适用于移动电源。
二是移动电源检测标准缺失。移动电源就像一个小型“电器”,有电量指示、电池保护、充电管理、升压电源等多个电路,检测标准涉及电池、整机等多个模块。目前还没有一个综合性的文件把相关检测标准纳入一个标准,只是简单地套用电池和充电器的相关标准进行检测。移动电源标准体系亟待建立。
移动电源安全监管存在真空。我国生产、质量、安全分离的管理体制,导致移动电源安全监管存在漏洞。在现行体制下,国家质检总局定期抽检,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监控,主要集中在质量管理环节,但生产、安全管理环节存在盲区。单一监管部门只顾自己“一亩三分地”,过度依赖从质量角度的性能测试和事后对热滥用、过充、短路等的安全测试。无法完全发现和消除移动电源可能存在的质量安全风险,对产品质量安全缺乏系统的认识。首先,生产制造环节没有监管部门,无法从源头上减少安全隐患。移动电源几乎是一个没有门槛的行业。 这两年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下,不少手机厂商、原电池厂商、锂电池厂商,甚至一些没有相关行业经验的小公司也纷纷进入这个市场。其次,移动电源和锂电池的安全监管缺失,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负责监管这两个产品的安全监管部门,也没有严格的处罚和问责机制,对于一些严重危害消费者安全的移动电源厂商,在事实确定之后,相关部门只是做出罚款的决定,责任的认定也比较模糊,导致这种“低成本违法行为”愈演愈烈,企业有恃无恐。
移动电源产品质量第三方检测体系建设滞后。目前,针对移动电源和锂电池的第三方检测体系和制度尚未建立,这也是影响移动电源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首先,我国生产、质量、安全检测部门和机构各自为政,检测工作中无法避免各方利益,可能影响公正性和客观性。其次,由于检测标准和规范的缺失,无法形成必要的移动电源检测体系,使得检测机构在移动电源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确。第三,检测机构专业性差。常规质量检测机构对移动电源和锂电池的机理和安全风险点缺乏了解,具备专业能力的检测机构缺乏资质。第四,检测技术仍需提高。目前检测部门对移动电源的检测仍沿用检测手机电池的技术。 这种测试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示范、警示作用,但却不符合移动电源产品本身的特点。
消除移动电源安全风险
各有关部门要探索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就移动电源及锂电池安全发展重大问题达成共识。
一、加快标准体系建设
解决我国移动电源质量安全问题,相关部门要加快移动电源、锂电池标准体系建设。一是要建立科学的标准体系,尽快制定出台移动电源、锂电池质量安全标准,细化到各个细分行业、重点产品。二是要建立完善的生产管理标准,从锂电池生产制造到移动电源组装全过程的安全关键点进行管控,推动设计、材料、制造工艺技术进步,重点解决锂电池安全性、一致性问题。三是要利用我国广泛参与国际锂电池标准化组织的有利条件,积极推动我国锂电池标准体系国际化。
二、完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探索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就移动电源、锂电池安全发展重大问题达成共识。首先,在我国现有的生产、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下,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管理职责,统一责、权、利、效,防止监管体系脱节、错位。其次,依托危险化学品部际联席会议,建立锂电池、移动电源质量安全部际协调机制,定期开展锂电池、移动电源安全监管交流合作,提升整个监管体系应对锂电池质量安全风险的能力。最后,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完善锂电池、移动电源产品安全召回制度,加大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增加企业违法成本,实现企业由“我不得不做”到“我要做”的转变。
三、重视第三方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检测是移动电源、锂电池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环节,在我国现有管理体制下,要推动锂电池、移动电源行业发展,监管锂电池、移动电源安全,因此需要加强第三方检测制度,确保检测的客观公正。一是完善检测制度设计。赋予独立第三方机构在移动电源、锂电池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的权利和义务,弥补政府检测机构的不足。二是引进和培育独立第三方检测机构,加强对第三方机构的监管、信用认证和评价,政府和行业组织要定期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资质和检测范围进行授权认证,加强对第三方检测质量的把控。三是加强国际合作,积极促进检测结果互信,全面推进我国检测体系国际化。
四、加强行业自身的健康发展
我国移动电源产业与锂电池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因此必须重视提升移动电源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对提升这两个产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性。一是扶持我国现有的移动电源优势企业,培育具有自主品牌、安全可靠的移动电源产品。按照“整合资源、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整体提升”的发展思路,巩固我国移动电源整体竞争力。二是鼓励我国锂电池企业整合移动电源生产企业,学习借鉴三星等国外企业的先进经验,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通过垂直整合,打造锂电池产业链完整的航母型企业。三是建立我国锂电池准入制度。 我国锂电池行业应以质量安全为抓手,参考《铅酸蓄电池行业准入条件》成功经验,从企业布局、产能、项目质量、工艺装备、生产环境、环境保护、安全检测、认证等方面提高锂电池行业安全准入门槛,推动移动电源行业准入门槛的提高。四是设立移动电源及锂电池安全研究专项基金,重点研究符合安全要求的锂电池材料、大容量电池制造工艺、电池成组技术、智能电池管理系统等产业化关键技术,全面影响和提升移动电源质量安全水平。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