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信阳城阳城址保护区:遗址概况、地理位置与组成部分

2024-07-10 16:13:02发布    浏览68次    信息编号:78345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河南信阳城阳城址保护区:遗址概况、地理位置与组成部分

1. 网站概述

城阳城遗址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北25公里处,西临107国道,京广铁路从遗址中部穿过。行政上属于信阳市平桥区城阳城遗址保护区。遗址位于淮河上游左岸的土丘上,地势西高东低,地势起伏较大,狮子河从遗址西侧和北侧蜿蜒流过。

城阳城遗址主要包括城阳城、王城、墓葬区,总面积约7.5平方公里。城阳城位于遗址东北部,是遗址的核心区;王城位于遗址东北角,扼守淮河;墓葬区位于城址西南丘陵、东南高地,绵延3公里余。三部分构成完整、丰富的城阳城遗址区。遗址地理坐标西南为东经114°、北纬32°,东北为东经114°、北纬32°。遗址区海拔高度70至100米。

图1 城阳城遗址位置

(1)城阳市

现存城址部分平面近长方形,地势西高东低,可分为内城、外城两部分。内城分南、北城,平面呈L形。内城以护城河为界,总面积约0.9平方公里,北城大于南城。

外城由南三道城墙(外墙)、狮子江及淮河故道所划定的区域组成,面积约4平方公里。南三道城墙位于南城东部、仇庄以东,残长1030米。墙体自西向东逐渐变薄,有的墙体两侧有护坡。墙体东端为淮河故道。

图2 城阳城遗址组成部分

(2)王子城

城址平面呈长方形,西、北临狮子河,东西宽150米,南北长270米,底宽20米,墙垣保存完好,最高处达9米。外护城河为界,城址总面积约0.1平方公里。

(3)墓葬区

墓葬区由新安港墓葬区和郭楼墓葬区两部分组成。

新安岗墓葬区呈东北-西南向分布在城阳城遗址西南400米的高山上,这一区域内分布着数十座楚贵族大型墓葬,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

郭楼墓葬区是2016年以来的新发现,位于城址东南部郭楼村南部,总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

2. 网站性质

城址位于淮河上游北岸的山丘上,地势较高,狮子河从城址西、北流过。城阳城的建立是楚国统治淮河地区的重大举措,在楚国“立江汉之国,制淮汝之国”乃至称霸中原的野心之中,城阳城是军事重镇。

战国初期越灭吴后,吴楚两国自春秋中期以来在淮河流域的拉锯战和争斗就此结束,楚国开始独霸淮河,统治时间长达200余年。考古发现表明,此时城阳城外城墙有所扩建:向东延伸至淮河,向北延伸至狮子江,总面积达182万平方米。

此后二百余年,即使到了战国后期,楚国在垂沙之战惨败,丢掉了南阳盆地和方城内外大片领土,都城郢被秦军攻陷,但楚国始终牢牢控制着淮河的大部分地区。

公元前278年(庆祥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打郢都,焚毁楚先王陵墓,楚国管理数百年的江汉腹地被秦国占领。楚庆祥王“散兵不战,东北守陈城”,也就是郢城。

“秦取燕、郢、吴、上蔡、陈之地,项王放逐燕于城阳。”(《战国策·楚策》第四篇)秦军攻下郢后,楚庆襄王留守城阳城,将其作为临时都城,然后“向东北争夺陈城”,接受庄辛“亡羊补牢”的建议,力图东山再起。

南北朝时期,梁、魏屡争此地,亦为军事重镇。《隋书·地理志》:废城阳县,梁置,并有宜兴县。后魏置城阳县,梁置郡,东魏置西楚州,后齐称雍州。开皇九年,废宜兴,并入淳州。十八年,改宜兴为淳宜。大业初,废郡、县,并入宜兴。

3.历史

相传西周末年,申侯为太子宜臼修建王城,公元前770年,宜臼在申侯的帮助下,联合犬戎打败了周幽王,太子宜臼即位,是为周平王。

公元前516年,楚昭王在太子城南筑军事重镇伏寒城,取“背山面水,覆中原”之意。伏寒城是楚国北部的军事重镇,南靠边山,北连中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楚国著名地方军申、奚两军驻地之一。

战国时期,府韩改名城阳,是当时楚国淮水上游的军事重镇,是北攻和东攻的军事要塞。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克楚国都城郢,楚庆襄王逃到城阳,定城阳为临时都城。楚庆襄王从赵国请回庄辛,采用庄辛“亡羊补牢”的计策,收复了大片失地,使楚国的历史又延续了55年。

西汉时置城阳县,属汝南郡。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封希夷为城阳侯,东汉废,南凉复。

魏晋时期,为纪念楚庆襄王在此建都,城阳城改名为楚王城。

南北朝时期,公元479年,北魏在此设置城阳县。北齐改永州,城阳县亦改为永州辖地。

隋唐时期,公元616年,隋朝废城阳县,设立宜阳县,政治、经济中心也南移至现信阳市区,从此,城阳城址在建置上退出了历史舞台。

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将城阳城遗址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4年12月27日,城阳城区从长台关乡析出,设立城阳城址保护区,辖马营、王场、苏楼、仇庄4个行政村,面积25平方公里。

4. 现场重要事件

(1)1963年6月,城阳城(时称“楚王城”)被公布为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2)2001年6月,城阳城遗址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2013年5月,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印发《“十二五”重点文物保护规划》(文物保发[2013]11号),城阳城遗址被列入“十二五”期间150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4)2013年12月,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及项目名单的通知》(文物保发[2013]19号),城阳城遗址考古遗址公园被列入项目名单。

(5)2016年10月,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印发(文物保护发展[2016]22号)的通知》,城阳城遗址被列入“十三五”专项规划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5. 考古工作的历史

5.1 城阳市

(1)1958年春,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对城址进行勘察。

(2)1981年,河南省“四有”研究班信阳区组到城阳城遗址进行实习,对古城地貌、城墙、墓葬等进行了全面勘察,基本掌握了城阳城遗址的概况。

(3)2009年2月至3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城阳遗址进行了初步调查,在西城墙缺口处进行了试发掘,部署了TG1号。因经费原因,护城河只清理至1.4米深,未清理至底部;城墙只清理至夯土层,未向下发掘。

(4)2011年

答:2011年4月至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城阳遗址进行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取得重要成果,基本明确了遗址范围和城内外遗迹分布情况。

B.2011年11月至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北城墙、南三城墙进行了发掘,在北城墙西段、南三城墙东段布设了TG2、TG3两条勘探槽,了解城墙的年代、结构、筑筑方式等。

(5)2012年

2012年3月至8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西口、西城墙北段、北城墙第二段、南口一处布设了TG4、TG5、TG6、TG7四条探沟,在南城文化层布设了6×10方格,在城东南方向布设了10×10方格,发掘面积400平方米。

(6)2013年

A.2013年3月至8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城阳城南部进行考古勘探,明确了该区域文物分布情况。同时对城南、城北发现的文化层进行小规模发掘,发掘城内3个文化层,发掘面积600平方米,明确了文化层的时代、性质,为研究城址布局、变迁等提供了基础资料,为城址保护规划的实施提供了考古依据。

B.2013年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完成《信阳市城阳城遗址考古工作规划(2011-2030年)》修订。4万余字。

C.2013年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完成《城阳城遗址公园文物影响评价报告(2011-2030年)》,5.6万字。

d.2013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完成南北城遗址调查,实测面积90万平方米。

(7)2014年

A.201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城阳城遗址西门、K1、夯土基址2号进行发掘,发掘面积1190平方米。

B.2014年3月至4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新安岗墓葬群M10-M13及南三座城墙进行了重点勘探,同年8月将勘探资料整理并移交给城阳城遗址保护区。

C.2014年7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完成了宫殿区低空摄影测量。

D、2014年10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协助完成城阳城遗址博物馆一号展览厅陈设设计。

(6)2015年

A.2015年4月至6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城址1号夯土基址、南北城交汇处、东口等地进行发掘,发掘面积388平方米。

B.2015年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完成了城阳遗址附近72平方公里的低空摄影,拟生成大比例尺数字高程模型,为即将进行的区域系统调查准备资料。

C、2015年10月至2016年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南北城交汇处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为610平方米,主要明确了南北城的修建顺序,即北城的修建时间应晚于南城。

D.2015年8月至2016年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新安岗墓群8号墓进行发掘,取得重要发现。

5.2 王子城

2011年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落实“信阳地区先秦城址考古调查”项目,对太子城进行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取得重要成果。

5.3 墓葬区

(1)1957年3月,河南省文物队对新安岗墓葬区一号楚墓进行发掘,出土文物903件。

(2)1958年春,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对位于一号墓东侧10米处的二号墓进行了发掘,勘察了城阳城遗址,并勘探了楚墓所在的长达5公里的土丘。

(3)1984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对新安岗墓群3号墓进行发掘,发现随葬品已全部被盗。

(4)1991年春,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对新安岗墓群4号墓进行发掘,该墓早年曾遭盗掘,仅出土一把残破的木琴及其他文物。

(5)1999年11月,信阳市文物部门对新安港墓群5号墓进行抢救清理,出土青铜剑、匕首等文物。

(6)2000年12月,信阳市文物部门对新安港墓群6号战国墓进行了抢救清理,出土文物约200件。

(7)2002年10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信阳市文物局联合对新安岗墓群7号战国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文物约700件。

(8)2005年3月,信阳市文物管理局对埋葬区内的9号墓进行发掘,出土了铜编钟、钟座、鼓座、木琴等。

(9)2011年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8号墓进行考古钻探调查,明确了墓葬的平面分布和总体结构。

(10)2014年3月至4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M10至M13进行了重点探索。

(11)2015年8月至2016年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城阳遗址8号墓进行考古发掘。

(12)2016年3月至4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郭楼墓群及周边被盗墓葬进行了考古勘探,5月完成考古工作计划和发掘申请,并上报国家文物局。

6月至7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M16、M17、M18进行了发掘,至10月底,M16、M17的发掘结束,M18的发掘尚未结束。

六、主要业绩

6.1 调查探索发现

(1)内城墙及护城河的走向、宽度基本确定,城址范围基本确定;外城仅粗略确定了部分南城墙的走向。

南、北城的城墙及护城河剖面在第一次勘探时均已确认。各段城墙保存状况不一,以西城墙南段和南一城墙西段保存最为完好,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南三城墙的发现和确认。此段城墙位于南城东部、仇庄以东,长1030米,墙体由西向东逐渐变薄,有的墙体两侧有护坡,墙体东端为淮河故道。

勘探发现,城墙依地势而筑,以防御为首要。以北城墙为例,地势西高东低。此段城墙夯土不连续,东部夯土最厚,厚达1.9米,自东向西夯土逐渐变薄,西端已不见夯土。这说明北城墙修筑时充分利用了原有地形,地势高处不夯土或少夯土,地势低处则夯土用于防御。南城墙情况略有不同,此段城墙地势西高东低,落差较大,但即便是西部最高处的夯土也较厚,城墙保存状况优于东部。 其原因可能是南城墙外围地势平坦,防守较为困难,而北城墙外围紧邻狮子江,防守难度较小,因此在修筑城墙时,不仅利用了原有的地形,还充分考虑了防御的需要。

(2)城内护城河与灰沟相通,宽23至55米,西护城河的南、北段并非直线汇合,而是在西侧25米处汇合,并借助地势向西北流淌。

(3)城址东部和东南部遗迹的大致分布情况基本明晰。与城内简陋的遗迹相比,在南、北城外围发现了更为丰富的文化遗迹,集中在北城的北部、东北部和东南部。城址东部被现代村落占据,无法进行钻孔,也可能是没有发现遗迹的原因。

(4)确定内城5个门,即西口、东口、南1口、南2口、南3口。

(5)初步摸清内城排水系统。城内发现9条相通的灰沟,与护城河相通。灰沟G3将南北城分隔开来。北城东部发现一条南北走向的灰沟G1,北部突破北城墙形成“北口”,南部与灰沟G4相连,在南二城墙下向南与南二护城河和东二护城河相通。数条灰沟将南城东部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北区由灰沟G3、G5、G9、G8组成,最北端为夯土基址3;南区由灰沟G6、G7、G8、G9组成,面积较大,内部无文化层。

(6)南城东北部发现2座大型夯土基址,总面积7300余平方米。平面形状不规则,外围有多条灰沟,基址间无重叠、断裂关系。1号夯土基址位于南城西部北部。平面形状不规则,东部中部有一未夯筑的空隙。基址位于一高台上,北面稍高,向南逐渐低。东面隔G5与3号夯土基址相望,北面亦有灰沟,凸显其重要性。基址东西宽100米,南北宽123.2米,面积6500平方米。 夯土呈红褐色,质地致密,含有少量红色烧土颗粒,厚0.7~0.8米。

(7)城内发现3层大型文化层,总面积逾6万平方米,其中2层位于北城,1层位于南城,文化层均位于耕作土层之下,厚20~40厘米,颜色呈灰色,土质松散,含大量炭粒、烧土,还有少量陶片。

(8)内城内发现少量灰坑及墓葬,其中灰坑6座,散布于南城南部、北城西部。

(9)与城内单纯遗迹相比,南、北城外发现的文化遗存种类更加丰富,包括灰坑、灰沟、陶窑、文化层、夯土基址、房址等,主要集中在北城的北部、东北部和东南部。

6.2 发现与收获

(1)明确城墙年代及修建方法

西墙发掘表明,墙体依地势而筑,先修整土坎,开挖为深褐色生土,再将黏度大、硬度大的深褐色生土与白土、灰白土混合,分块分层夯筑而成。夯层结构致密,厚约0.1米。护坡处发现的浅褐色索纹瓦当,年代应不晚于战国晚期,早至战国中期,与第一道北墙年代相当。

(2)外城墙的确认

TG3的发掘证实外城南墙(即南墙第三段)为夯土墙,夯土层较厚。墙体夯土层为黄白色与黄褐色混合土,质地致密,较纯净,厚0.06~0.35米,平均厚0.08~0.1米。墙体上口宽7.4米,下口宽11.8米,厚0.28~0.95米,平均厚约0.6米。北侧墙体底部发现打破下层夯土和生土的夯土坑。墙体南北两侧均发现挡土墙,南挡土墙保存较好,北挡土墙被灰沟冲毁,保存较差。 南挡土墙上的生土被削去,有明显的人为干预痕迹。当时先挖至地面以下0.45~0.8米,再在上面筑挡土墙,技术比较先进。外挡土墙上有鬲、豆等陶片残片,年代不晚于战国中期。南三道城墙的确认,使原有的L型城址变为近长方形,扩大了城阳城的范围和面积。

(三)南北城夯土墙的确认

考古勘探并未在两城交界处发现城墙,对第二座北城墙TG6的发掘表明该处仍存在夯土墙,且夯土厚度、颜色与其他城墙相同,但硬度较小,此处城墙的功能应以功能分区为主,而非防御。

西城墙和北二城墙壕沟的发掘,表明城墙的修建和使用时间不晚于战国晚期。北二城墙壕沟的发掘也证实了南北城界为夯土墙,但该处夯土的硬度略弱,因此该处城墙可能更多的起到了分区作用,而非防御作用。

(4)南北城市建设顺序

根据目前发现的地层,南城第一道东墙早于北城第二道南墙,由此可以推断南城的历史早于北城。两座城墙夯土中出土遗物较少,难以根据出土文物判断其年代。

(5)墓葬区

初步调查表明,该城址可能为东周时期的军事重镇,相关学术研究也证实,该城址为楚庆襄王攻陷郢城阳城后,在楚国建都(黄胜章,1960)。

20世纪50年代至2005年,新安岗墓葬区共清理墓葬8座,为城阳城遗址文物保护奠定了基础。

(1)该墓葬的发现,是战国楚文化的一次重要发现。

(2)新安岗墓葬群的发掘和研究,对认识和恢复东周时期该地区的历史,证实“城阳城”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

(3)八号墓虽然被盗严重,但出土了一批精美的文物,如彩漆竹席、长柄矛、耳杯、案几、漆木器等。尤其是墓主全身裹被等织物,在信阳乃至整个河南省战国楚墓中尚属首次发现,如此完整的织物在全国楚文化墓葬中也十分罕见。

(4)郭楼墓葬群是本次考古工作的重要成果,该墓葬群的发现丰富了我们对城阳城址布局的认识。以往发现的墓葬集中在城址西南丘陵地带,多为战国中期楚国贵族墓葬。郭楼墓葬群位于城址东南,濒临淮河,多为无墓道的中小型墓葬。以M16、M17为例,墓葬形制、规模、数量以及出土遗物的精美程度都远逊于西南丘陵墓葬。这一差异或许暗示郭楼墓葬群墓葬等级应低于西南丘陵墓葬。

6.3 参与文物保护项目和遗址公园建设的益处

(1)工作概念的变化。

(2)它为大量的文化遗物保护项目和现场公园建设项目提供了详细的考古证据,包括建造Chime ,三个南部城市墙壁的保护计划,在埋葬区的保护以及遗址的保护计划。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