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章造园:揭示中国园林对当代建筑实践的深远意义
2024-06-22 04:10:17发布 浏览189次 信息编号:76181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玖章造园:揭示中国园林对当代建筑实践的深远意义
中国园林为何如此吸引董毓乾教授,让他沉浸其中十余年?他曾说:“中国注入日常生活的文化之深度与广度……只有西方中世纪教堂所蕴含的居住文化才能与之媲美。”这句话不仅表明了中国人对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是园林要有文化自信,也体现了作者对自己多年园林研究的总结,试图揭示中国园林对于当代中国建筑实践仍有的深远意义。
董毓淦新书《造园九章》汇集了他多年园林研究的理论探索和设计实践,探讨了中国园林的研究价值及其对建筑实践的指导意义。书中以九章阐述了园林设计的要点,包括:一级石山、二期治水、三姿林、四态饰、五种居住理论、六论院落、七记造园、八种双园法、九种山居风貌。涵盖了作者近十年来相关研究的重要文章和最新的思考成果,是他在当代中国建筑思想迭代变迁中多年来对园林研究的思考汇总。
以下文字节选自《九章园林设计》第四章,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欣赏中国古代文学,游历山川,体验一场园林装饰空间之旅。
《九章园林设计》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光明城”出版,现已在微信商城上架,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光明城微信商城购买。
折叠式的
董玉干
将“装扮”视为“装饰”的等同物,掩盖了园林装饰相较于家装的特殊性。将装扮视为建筑与景物之间空间转换的手段,可以营造出如影随形、如画如画、入画入远、连绵不绝四种错综复杂的住区景物空间姿态。
折叠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年前,周毅给我发了一篇《园冶》“庄者”篇的解读。周毅认为,这是园林“庄者”的“者”。其中涉及的东西——从屋架到廊道乃至墙面地面,绝不是二分的,大木作结构,小木作装饰。它们都具备了从家到园林空间过渡的物理层面。跳过“庄者”篇中间关于隔断的文字,周毅在最后一段挑出了关键:
“帷幔如同隔开的院子,墙壁如同深室。”
对于这两句被广泛注解的句子,周易注意到了他们居住体验的感知异常——“出帘”多用于室内,以隔开房间;“接墙”多用于室外,以隔开庭院。纪成有意将二者的内外体验交织在一起——用帘隔开庭院,用墙接通房间。周易用通感诠释了这种异常——帘与墙、庭院与房间,因为身体感知的空间相似性,可以折叠出内外错综复杂的空间奇境。她将前两句“楼梯只在房间一侧,台阶在山上”剪贴下来,展现了折叠错综复杂空间的奇妙方法——从理论上讲,爬楼梯与爬山有石阶相似,但从感知上讲,爬楼梯与爬山完全不同——前者是日常生活行为,后者是山水间的游憩活动。 一旦错置山势与阶梯,便能展开出一个错综复杂居住与游历的感性仙境。这个仙境不仅有苏轼所说的“反常合道即是奇”的道理,也有纪成“好寻奇”的奇感。以身体感知为线索,我大致可以将园林装饰的空间任务归结为四种状态:
1……建筑的庇护姿态——重点关注建筑与身体的庇护关系;
2...装饰就像一幅画——重点在于建筑与风景的关系;
3...折叠进入绘画——重点在于生活和旅行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正如中国园林“深邃无垠”的共同目标一样,它们都指向了空间装饰的理想境界:
4……折叠的不完整状态。我认为,空间中折叠的时间的不完整状态,在“折叠”结尾的时间韵律的欣赏中得到了点缀:
“其结构符合时代,风格追求清晰的欣赏。”
折叠机身
谢灵运在《山居赋》中,把中国用大木料建造的建筑,看作是对原始巢穴的改良:
“巢穴若遭风露,大壮就用建筑来消除危害。”
以大庄卦为宗旨的建筑结构,是为了改善因风露而危害身体的巢穴,出自《易经·系辞》:
“古时候,人住在山洞里,住在荒野里。后来,圣人就用宫殿来代替,上面有屋顶,下面有屋檐,可以抵御风雨。这大概是受到大庄的启发。”
“上栋下宇”中的“栋”特指房屋的梁柱结构,“上栋下宇”中的“宇”则是指梁柱构筑的房屋屋檐意象,“待风雨”中的“待”字也表明,中国建筑结构中屋檐这一深远意象从一开始就具有对自然风雨的乐观取向。
图145:《营造法式》栏杆、窗户的防水、遮阳作用
图146 斗拱、檐口的演变过程部分,出自梁思成《图说中国建筑史》
相较于中国建筑以建筑结构的折叠或弯曲来平衡遮雨避光的需要,北宋《营造法式》中被归类为小木饰的窗台(图145),在立面上下部均有挡阳板和挡水板的标记,说明装饰也能分担遮雨避光的重任。在隔断底部封上挡水板后,中国建筑的大木檐只需在挡水板上方承担遮雨的功能。唐宋建筑檐口变浅的变化(图146)大致与此有关,但人们却把这种檐口的变化看作是形制的退化。 从檐口遮雨的功能而言,若将挡水板以上的柱高与宋代建筑檐口的进深相比,其比例应不小于唐代满柱高与满檐的比例。
日本古建筑的深挑檐,相信是唐代建筑的遗留,但更可能是中日生活习惯差异的体现。为了保护日本人下沉的身躯,挑檐的深度要覆盖整个地面(图147)。中国建筑的高度随着宋代悬脚家具的流行而提高。檐下隔断底部封闭的水障,既不遮挡景色,又能分担屋顶的部分遮雨功能。这导致了中国屋檐由深变浅的变化,也能给居室增添诗意,带来光明和温暖——浅檐可以让阳光更好地进入室内。
图147 天龙寺方丈深檐遮盖,摄影:董玉干
图148 南宋刘松年《四季山水》局部
杨志水在《宋人住宅的冬夏图》一文中,展示了宋人住宅如何将装饰与结构交织,以调节住宅居住的形体诗意。南宋刘松年所绘《四季山水图》夏图(图148)中完全敞开的水榭,外圈有暗色细柱,并非构筑物,而是冬季安装隔断的小木框。冬图雪景(图149)中,同样是水榭,《营造法》中归类为小木作的那圈帘杆,被落地梁完全包裹,使居住体从深檐中推出,伸出檐柱之外,推到小木饰外框,让温暖的室内能接受到阳光。这也是日本书院造建筑,如桂离宫等改造的趋势。 人们总是夸耀日本建筑的深邃古意,却忽略了桂离宫(图150)出奇的浅檐。
图149:南宋 刘松年 《四季山水》 冬景
图150 京都桂离宫的屋檐,摄影:董裕干
风景如画的隔扇
对称地,为了证明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立梁架结构与现代框架结构有类似的先进性,中国建筑史学家多将目光聚焦于全木结构的中国大型建筑。然而,伊藤忠太发现,全木结构只是日本榻榻米生活的主要建筑特征。在中国北方,更多的例子是砖木混合。就连太和殿的平面图,也是用砖墙围起来的U字形平面,只向南面开放。大量四合院住宅也用砖墙围起来,形成三面封闭的U字形。向庭院开放的一面,多用半高的窗台墙支撑,窗台墙承重半墙隔断。这种窗台墙名称中的“窗台”可能是窗台窗下的窗台水障的砖墙替代。砖材料提高了水障的保温性能,其高度可以平衡室外采光量和室内向外的视野。 在《饰折篇》中,计成建议,园林隔断或窗台墙的高度,应略高于室内的台面。虽然这种半矮墙对于席地而坐的日本人来说,会造成视线遮挡的尴尬,但这却成了明清时期江南园林中隔断的常见高度。
“门无奇,窗棂随时代,式样各异。盖宜密闭,不露丝线。栏杆低垂,走廊好些;半墙隔断,各室皆同。古有菱形,巧夺天工,今有柳叶纹,奇异。加明瓦坚固,外有防风窗,手感密实。”
图153 沧浪亭半墙隔断之一,翠绿玲珑,摄影:董毓乾
图154 拙政园流亭半墙隔断二 董毓乾摄
在吉成的折文中,“半墙隔断”在江南园林中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半砖墙隔断(图153),另一种是让隔断的挡水板达到窗台墙的高度(图154)。这两种都是在私宅中运用的,它们和民宅的区别,或许只是折式的不同。但我还是不知道吉成的柳条窗,怎么能让园林变得惊艳。在我多年的园林旅行中,印象最深的两种园林隔断是:
1……青藤书舍的隔断(图155)。十几年前,我在雨中无意间进入青藤书舍。整个房间的隔断的挡水板高度,大致按照程氏所算的“折图”中的指示,只比书桌高出一寸。当隔断合上时,书桌等物件就完全隐藏在用纸格子围起来的隔断板的阴影中。天气晴朗时,隔断可以完全打开。然而,这只是日常家居中常用的一块小木饰。异常的是,围起来的隔水板下面,有一个镂空的石框。石框一圈镂空直达地面,不仅照亮了地面,还可以俯瞰桌下院外石池中游动的鱼群。颇有纪程在书房中身处群山之中的感觉——倚窗而下,仿佛是在郝璞的想象中。 这种少有的隔断装饰变化,堪称是带有庭院景致的园林装饰。十年后,王澍、彭怒、张斌等友人再次应邀到访,书房两侧,院水池、藤蔓的景致基本保持不变。书房内一排高出挡水板上沿的围合式陈列柜,不仅遮挡了石框,难以眺望流水(图156),也显得杂乱破败。小小的装饰变化,竟能改变花园住宅的气氛。
图155 绍兴青藤书屋隔断
图156 绍兴青藤书屋隔断现状,摄影:董玉干
2.拙政园远香堂的隔断(图157)。多年前,我曾与一众好友参观远香堂,惊叹于隔断标准化生产所带来的现代感、透明隔断带来的空间流动性,被眼前景色的虚幻所迷惑。堂内两层玻璃不仅能看到对面的翠林,还能映照出此面的青山绿水,深色隔断上的亮光漆也映照出背光的绿色。王澍将我的疑惑转向当代建筑的设计思维,他认为当代建筑仍然具有使用亮光漆的合法性。我想,这是对建筑师偏爱哑光、厌恶亮光的一种批判。装饰漆的亮光技术,如果放在住宅景色复杂的装饰任务中,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有其合法性。
图157 拙政园远香堂隔断 董毓乾摄
走廊风景如画
身入画中的力量,将明清四合院的檐廊进一步拆解为独立的折廊。身入画中,便被带入园林景致的深处。季成自豪地吹嘘着自己专为园林空间发明的折廊:
“廊是出庑一步之遥,曲径长远为佳。古代的廊道都是弯曲的,我现在修建的廊道都是曲径通幽,随形随弯,随势随曲。有的依山而行,有的沿水而行,穿花过谷,蜿蜒不息,犹如此园的‘印云’。”
虽然计成将这段折廊放在《原野》《居所》篇中,作为“出一步出廊”的改造,与“退一步入廊”的檐廊结构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其空间任务已从居所装饰中的“方便通向其他居所的通道”转变为折廊融入风景的错综复杂。他认为,古代的曲廊要么折成直角的L形,要么折成圆形的罗盘形。从马远的《太极图》来看,曲廊的两段,卧山的折廊,犹如L形的折痕,紧抱悬崖的曲廊,也犹如罗盘的曲线。 计成的曲线以更为柔和的姿态回应山川形势的变化——随形而弯,随势而弯,人工建筑与自然景物错综复杂地融入场景之中——或盘绕于山腰,或至水尽头,穿花过谷,蜿蜒不息,建筑与景物的折转回应之柔和,被计成自诩为“印云”。拙政园西侧的长廊,从鸟瞰的角度看,犹如一朵云,堪称是居所精雕细琢的典范:
图176 拙政园长廊停泊的船只,摄影:唐勇
图177 拙政园长廊攀山涉水,臧峰拍摄
图178 拙政园临水长廊,映水楼紧邻水面,低矮
廊道所在的山高水低,为这条廊道“低而突”的起伏走势奠定了基础。其更为细微的造型变化,都是经过复杂的景物适应而形成的。这条廊道在东南方向低,紧抱水山;初遇北侧古树蓄根处,则为高;东侧遇小船墩,将廊道与船泊水面连接,则为低(图176);随后一分为二,一条廊道向东北分叉,望见山楼,为高,以助攀山之势;另一条廊道继续向北,跨水拱起,再次变高,以示两潭高差的明显(图177);最后,廊道向西北方向急剧下降,在北侧转入最接近水面的倒影楼,才结束其连续的高低适应(图178)。 其鸟瞰云雾般的动态形态,既是人工建筑与自然场地关系的产物,也是建筑适应场地风光的结果。季成置于“地理考察”篇与“建筑篇”之间的“地基”篇,可视为建筑对地形的回应,在空间上的布局。在一段关于“廊屋地基”的论述中,季成罕见地重复了自己对廊屋空间融入绘画的迷恋:
“在建廊基之前,先预留地面,或屋前屋后逐渐与林地相连,攀爬山腰,落于水面,让高低曲折自然间断、蜿蜒曲折,这种间断在园林中是不可缺少的。”
计成在《一种破碎的心境》中用一个“破碎”字来形容这种心境,也是意味深长的。这种破碎的心境的任务,大概就是墙的工作。破碎与不破碎,正是计成所点名的“室廊”的两个特点——室可以被墙挡住视线,而廊可以借助柱子延续美景。拙政园里的室廊在历史上或许曾分家两户,大多东墙西柱,所以室廊东断西续。从其平面上看,室墙与廊柱也是破碎的。在廊西侧突出的端头处(图179),墙不随,墙与廊断隔,形成有天窗的庭院。栽种在那里的芭蕉树映照着光线,恰如雪夜的墙面。 此段墙体本身也有不连续的折痕,墙体上嵌有方形花窗,造成视觉上的不连续。最不连续的部分是廊道东南角的洞口(图180)。白墙尽头处,一个深洞豁然开朗,东花园的山水尽收眼底。正是廊道墙体的中断空间,让东西两段墙体呈现出一种“死角中的开阔”之感。
图179 拙政园临水的长廊与隔墙分离,臧峰拍摄
图180 拙政园里的异世界 董毓乾 摄
无穷无尽
在视野方面,郭熙的“行”、“望”、“居”、“游”中的“望”字,是由“亡”和“月”组成的。月亮虽然从有到无消失,但并没有真正消失,它会从无到有,从黑暗到光明出现。“望”的视野试图在视野之外把握存在/不存在或光明/黑暗的全过程,因为有种视野无穷无尽的感觉;而西方的“看”或“视”可能与阳光的“光”有关。被阳光照耀,就是领悟,“看”也有被照亮的启迪意义,大概与法国几何园林追求的视觉明晰有关。这是我在香港大学冯师达讲座后的讨论中,即兴做的发言。
当年,在《变身八章》的最后一章《无尽》中,我从中国园林的山、水、树三要素所试图营造的“三远”意象中,找到了一个相关的视觉关键词“翳”:
“本源于眼疾白内障,或许正是因为这层白内障,才能遮挡住无尽的模糊视线,‘翳’字便成为‘林’元素所追求的空间意象。北宋韩濬以白内障的‘闸’为媒介,诠释重峦叠嶂的‘嶂’与‘闸’,似乎也显示出山川遮挡视线的能力。与此类似的还有‘眇’,通常是由山川的‘水’层层叠加而成,但‘眇’字在水字之外,即‘眇眇之物’,却有缺了一只眼的模糊视线。”
“眇”字,也是晋代文人常用的视觉词,本义亦为眼疾、失明,后衍生为远眺、深远之意,因与“妙”相连,亦泛指相关意境的精妙与玄妙。顺着这条视觉线索,《元纵》这部汇集中国文人园林的著作,园林四要素山、水、树、楼,以及为园林空间营造的视觉意象,几乎都以昏暗、模糊的视觉遮挡作为空间深远的视觉意象:
“神秘,深邃,深幽,晦暗,苍茫,隐约,阴暗,晦暗,深邃,郁郁葱葱,秀美不可测,如同深山……”
我当时就意识到,这或许是个好机会,可以将中国园林意境的讨论转移到中国建筑明暗氛围的讨论上来。根据《尔雅》对“宫”的注解,它用来形容中国最重要的宫殿的四个角落。其中三个角落——敖、氤、氤——其实在“元宗”的词汇中,用来形容园林意境的,都有阴暗、不清澈的意象。关于这种阴暗,只有谷崎润一郎在《阴翳礼赞》中称赞过其宜人的建筑氛围。中国宫殿四角的最后一个角落——漏雨的屋顶,作为中国古代安放神灵的地方,意外地证明了阴暗阴郁的氛围甚至是中国人用来安抚神灵的隐秘氛围。这与哥特式大教堂将神灵置于圣光之中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或许,这正体现了中西方在建筑诗意上的基本差异。 与中国人对月亮盈亏变化的迷恋不同,西方神学中崇拜的太阳神虽然可能在夜晚或阴天消失,但太阳形状的几何不变性却永远不变,这或许造就了西方建筑对时间永恒形态的追求。西方自古埃及以来的太阳神崇拜传统照亮了建筑这棵大树的几乎每一根枝干——它们将柱廊的人性光影投射在希腊神庙外向的外表上;它们将泛神论的神性光芒投射在罗马万神殿完全内向的穹顶上;它们将哥特式教堂内向的尖拱照亮,使其如天堂般辉煌;而在神学衰落后的现代建筑中,虽然阳光勉强可以照亮勒·柯布西耶现代建筑的几何造型,但在神性光芒消失之后,它不可避免地变成了一场视觉游戏。
九章园林设计
董玉干
标题:九章园林设计
国际书号:978-7-5608-6703-8
单价:70.00元,微信商店15%折扣:59.50元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