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县樊集小学旧址梦辅楼:民国古建筑的历史与风貌

2024-06-17 10:10:32发布    浏览76次    信息编号:75617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新野县樊集小学旧址梦辅楼:民国古建筑的历史与风貌

在新野县范集乡范集老街西端白河左岸的范集小学旧址,有一座民国时期的古建筑,这就是我县著名的教学重镇“孟府楼”。

“孟府楼”整个建筑群坐北向南,东西两端每层三间,中间三间,共计18间。东西长21.79米,南北宽11.64米。中间三间,一层开间前后均设拱券、双开门,前檐设窗,二层北侧两间各设单开门。北侧东西两侧地面有外楼梯通往二层,二层东西两侧设单开门,方便出入。梁架采用提梁结构,檩条五根,踏步四级。五根梁的端部分别置于前后墙上,设置外墙砖柱,承受屋面荷载。

孟府楼东西两侧三间,四角设角梁、套角梁,用料规整;屋顶为小青瓦,四坡流水,檐高约5.8米,脊高约8米。门窗以拱形为主,一层窗户两侧砖砌成工字形。室内空间宽敞明亮,墙体腰线、檐口为叠砖砌成,极具西式建筑特点,外观气势宏伟,为典型的中西结合建筑。

“孟府楼”又名“公子楼”,是由民国时期开明乡绅马良弼发起建造。

马良璧像(1876-1923)

马良弼(1876—1923),字孟夫,城郊乡上青阳村人,清末学人,历任河南省学监、教师、新野教育推广总长、内乡县教育督导员。

马良璧任省学督期间,曾多次到上海、汉口学习办学经验。任内乡县知县时,曾创办蚕桑学堂、师范学堂。他在该县任职期间,积极倡导兴办学校,先后创办了新店铺、善仙馆、高城寺、湛台寺、梵集、泰山寺、沙岩陕西关、庆阳等学校,使数千名适龄儿童入学读书。1914年,马良璧在梵集创办新野县第二高级小学。办学期间,他把庙产改作校地,在老白河坡地上种植芦苇,充实办学经费,聘请名师亲自授课,组织学生宣传妇女解放足部、男女平等,并在校内开设木织机纺织厂,教授纺织,并开垦园林,教授农业、养蚕等,力图教书育人,实业救国。 同时,他还重视军事和体育教育,组织学生学习射击、战术,提倡洗冷水澡,他教出的学生不仅有书本知识,还懂生产、懂军事,走在当时教育改革的前列,使二中成为全县最有名望的学校之一。

1921年,社会动乱波及学校,马良璧与沙岩区长陈和先等筹集30余支枪,成立民兵组织,维持社会秩序。同时,废除私塾,开办洋学,禁鸦片、赌博,推广养殖技术,发展农业生产,对堵路拉竿的惯犯,秘密查处逮捕,毫不留情地杀掉。沙岩西江滩一带就击毙了40余名土匪。 县警察局长杨道熙与土匪头子郭绍义(郭老建)勾结县长詹宝墨,企图夺回郭伟民兵,遭到马良璧的坚决反对和斥责,使郭怀恨在心,于1922年9月10日夜率土匪焚烧上下青阳村落。郭老建还勾结律师刘云芳,用巨款贿赂县长詹宝墨,诬告马良璧勾结土匪,向省长李济深告发。1923年8月,马良璧惨遭杀害。为表彰其功绩,1939年冬,范集第二高级小学修建了一座“G”字形教学楼,命名为“孟府楼”。

孟福楼正面东西墙壁下方,分别有《孟福楼志》和《孟福楼基石》两块碑刻,详细记载了孟福楼名称的由来和建造过程。

据孟府楼两处碑文记载,该楼始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历经25年修建,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2月竣工。孟府楼基本保留了民国初年的建筑风貌,如今梁架结构、建筑材料、工艺等仍保留着历史原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说到“孟府楼”,就不得不提范集小学。

范集小学始建于1914年(民国三年),同期修建了孟福楼。当时,县城北面青阳村的开明乡绅马良弼在范集创办了范集第二高级小学,以兴办当地教育事业,后改名为范集小学。1939年,修建两排宿舍、五间教室和一座讲堂,即“孟福楼”。解放后,范集小学增设初中部;1982年,范中中学迁出,部分校舍拆除;1997年,范集小学迁出。由于风雨侵蚀和自然风化,范集小学旧址仅存大门背面和孟福楼。目前,校舍仅保留23栋建筑,总面积约474平方米。 门前的历史池塘、古柏犹存。

校门及两座厢房面阔五间,面阔15米,进深一间,进深5.52米,单檐硬顶建筑,小青瓦顶,挑梁木结构。校门居中,上门眉上方砌有轻质墙。轻质墙中部呈三角形,两边以弧形与主房砖柱相接;两边次房之间以砖柱隔开,上部砌有两层砖檐、女儿墙。立面造型极富时代特征。

范集小学旧址是民国时期南阳盆地较早建立的新式学校。学校教学一是生产教育,办厂教纺织,开辟田地教农桑;二是军事教育,教警察射击,提倡武术。在历任校长和当地开明绅士的帮助下,学校得到了很大的扩建。1932年前后,范集小学还曾是中共新野县委所在地。1931年9月,红四方面军第十二师师长陈赓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三、第四次反“围剿”作战。次年9月5日,在新集西北虎山寨战役中,右膝受重伤。 10月中旬,陈赓伤势愈发严重,行动不便,无法随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组织上决定让他离队到上海治疗。10月下旬,红四方面军西进经新野,师长陈赓在此短暂休整。后经新野县委组织委员杨文才安排,陈赓被送往南阳,再到上海治疗。

1993年10月,中共新野县委、新野县人民政府在范集小学旧址立碑“保护陈赓同志纪念碑”。孟府楼作为历史纪念地,建筑形式新颖,体量庞大,体现了近代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今天看来,“孟府楼”是建筑施工、园林设计、工程施工或造型艺术方面的重要成就,反映了特定时代整体或局部地区的典型风格和技术水平;同时,又是与历史上重要事件、重要人物直接相关的实物遗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文末附有《孟府楼志》和《孟府楼奠基碑》,供读者参考。

梦福楼集

民国二十八年冬,梵净小学建有四间教室和一座高耸的楼房,形如工字,上下各有十八间,十分高大险峻。校长范登豪来信:“此楼始建于民国三年,现在才大致建成其规模。”孟驷马奋力从权贵手中夺取庙款,设于湛台寺。次年春,匪患迁至梵净泰山寺,并开发沙堰河坡,栽植芦苇、杨柳,以资经费,校务安定。当时所聘教师多为进士,因此学校生机盎然,十分兴旺。教师学识渊博,远见卓识,教学方针往往具有开拓性。首要目标有两个:一是生产教育,办工厂,教授纺织; 一是开垦田地,传授农耕、养蚕。二是军事、国民教育,筹办武器,设置卫所,练习射击,练习实战,弘扬国术,并做出冷水浴锻炼身体的表率。当时毕业的徒弟中,很多都升任了实业、军事方面的显赫职位,对当时的抗战大有裨益。八年秋,土匪猖獗,学校本拟迁往城北门武文庙,但因官吏妒忌,导致老师被捕入狱。老师办这所学校的辛劳无比,范校长收拾了此事后,学校才迁往南门乾明庙。次年,校长田明阁又将学校迁往沙堰山西厅。十二年,老师在沙堰掌管民兵,尽管百忙之中,仍心系这所他心血结晶的学校。 十三年秋,范子明校长觉得校址不宜办中学,西来学生多,苦于角落,便将校址迁回泰山寺。四年后,又被黑帮抢劫,黄建三校长终于将其迁至现址。此址即为山西会馆,购置地基,筑楼,便成了现在的样子。近来学生增多,校舍尚需扩建。王友民司令、齐良玉区长及全体联席主任、地方教师捐资,开办学校。如今楼已落成,思前捐后,不忍忘怀。谨撰文以颂大业。办学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有领头人在前,有后继人在后,方能初具规模,发展壮大,成为大业。学校创办于天下乱世,人民困苦的秋天。 曾数次搬迁重建,没有马先生的精神和毅力,没有历任校长和当地民众的热情和勇气,是办不成的。马先生的功德在当地难以计数,办学更是其特色。马先生遇害后,土匪四处兴起,三伙人准备抢劫百姓。我住在学校里,在危难时刻保护学校,我又是校长又是老师,我最了解。但这所学校的成功,最终还是马先生的努力,贡献最大的。大楼建成后,为了保留命名事物的意义,是否要以主人的名字来命名大楼呢?邓浩说“山”。于是就取名为孟府楼。

这本书的作者是当地人王茂昭

孟府大厦奠基石

乙卯年夏,我荣幸受命掌管学务。初接任之时,我日夜惶恐,愧对上级的提拔和地方绅士的支持。幸亏我深受各方恩宠,在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这真是对我莫大的安慰,只好尽力相助。

我暗自发现,我们学校已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校舍拥挤杂乱,令人无话可说。目前的管理和卫生都不能令人满意,更别说将来的发展了。因此,我日夜思索着增建校舍的计划,但始终没有时间。从情况来看,我感到万分紧迫;但考虑到资金和材料,我又感到十分紧张。此时,想进却不能,想停却不能。幸好教育局局长张公兰三、县副司令王公有民、三区长齐公良玉以及当地士绅和我们同仁们热情慷慨,在资金援助和人力支持上,大家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共同打下了两排宿舍、四间教室、九栋教学楼的地基。真是太好了。

我很高兴的时候,就想到我们学校的美好未来。如果没有你们,还有谁能造福未来的学生呢?我,一个谦卑的人,代表无数未来的学生,向你们致以最深切的敬意,表达我永远的感激之情。祝你们长寿,希望未来的学生相互鼓励。

范登豪院长序

1939 年 12 月

努力工作南阳 守护家乡

QQ群:

手机号码:(同微信号)

手机号码:(同微信号)

邮件: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