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的网盘 百度又挨骂了,百家号一定是营销号的平台

2024-05-20 11:11:56发布    浏览88次    信息编号:72270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贴吧的网盘 百度又挨骂了,百家号一定是营销号的平台

无论多么伟大的产品,一旦拥有垄断力量,结果都将是可怕的。

作者 |

来源 | L先生说()

01

最近,百度又被骂了。

有文章称,百度搜索将流量引流至自家产品(百家号),导致搜索结果充斥大量低质量信息,成为营销账号的平台。

很多朋友问我的想法,我有点惊讶:

百度不是做贴吧、网盘、输入法的吗? 为什么有搜索功能?

好吧,开个玩笑。

但说实话,这10年我基本没用过百度搜索。 上次打开时,应该还是用来测试网络连接的。

不使用的原因也很简单。 主要不是因为广告,而是因为百度的内容太劣质了。

比如:就在我写文章的时候,我打开百度搜索,搜索“2018年GDP”。 结果是,第一页的9个结果(不包括中间的本地新闻),只有2个可以告诉我统计局21日刚刚公布的2018年中国GDP是多少。 如果你不小心,你可能会错过它。

其他内容是什么? 超过一半的内容来自百家号。

这并不意味着百家号一定是营销号。 但在这种场景下,作为普通用户,你需要的是即时获取、权威媒体的第一手信息、可靠的事实报道、严谨的数据呈现,而不是过时的、没有门槛、没有公信力的自媒体。 赞同“评论”。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 我在百度百科上随便搜索了“斯坦福监狱实验”,看到的却是一篇没有数据、没有参考资料、没有学术内容、还有一大堆可疑描述的文章。 它的起源是什么? 这是一个豆瓣用户发的帖子……

至于关于这个实验的各种参考和讨论,学术界当然没有相关研究,包括过去18年震动整个心理学界的“骗局”争议,以及菲利普·津巴多自己写在知乎上的回应。

至于竞价排名、莆田系统等问题,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就不详细说了。

很多人借口百度,说如果一款产品能为自己的产品吸引流量,那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其他公司不也一样吗?

但这是最令人担忧的问题:

作为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几乎垄断了信息。

每天,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可能从百度获取信息。 这种垄断权力一旦被不当运用并与利益挂钩,后果将有多么可怕?

因此,在我之前的文章中,我一直呼吁:不要盲目相信百度。 浪费时间和精力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更严重的后果是可能会降低你对信息的“品味”。

这意味着什么? 随着时间的推移,您可能会习惯劣质信息。 不再需要严谨的论证、可靠的事实、准确的数据、中性的描述、严格的来源……习惯这些似是而非、片面、简单的内容片段。

这是最可怕的事情。

02

但正如标题所说,本文并不是为了批评百度。 反正骂也没用,也说不出什么有用的话。

我想跟大家讲的是这背后所体现和延伸的一些问题。

众所周知,对于搜索引擎来说,第一页的流量可能是第二页的数百倍,而且在第一页上,前几个链接的流量远远超过最后几个链接的流量。

可以说,排序就是一切。

这已成为搜索引擎质量的一个指标。 有一个笑话是这样的:你可以把东西藏在哪里,这样就不会被人发现了? 搜索结果的第二页。

但是,链接越高越好、更符合我们的需求吗?

在传统媒体中,是由编辑决定页面位置。 这就是传播科学中的“看门人”效应——你看到的一切都是媒体编辑想让你看到的。

无论媒体多么公正客观,只要是“人”经营的,就会存在“把关人”问题。

但换一个人会不会更好呢? 不必要。

如果搜索引擎排名是基于算法的,我们为什么要相信算法的完美性和严谨性,以及算法背后的公司呢?

别说百度了,就连谷歌也遇到了不少质疑。

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一位知名视频博主爆料称谷歌屏蔽了希拉里·克林顿的负面搜索建议。 随后,谷歌也回应称:当用户在谷歌上搜索时,负面建议词(如犯罪等词)将被自动降级,不再有针对性。

然而,一位美国心理学家、《今日报》前主编经过实验后认为:这些爆料大体上是正确的,但有点夸张。 他认为谷歌对待希拉里和特朗普的搜索建议确实不公平,对前者的负面屏蔽比对后者更多。

相信如果此事属实,这种细微的差别可能会影响80万到320万张选票。

2017年,欧盟反垄断委员会对谷歌处以27亿美元罚款,理由如下:谷歌涉嫌干扰搜索结果、引导用户使用自己的服务、并将竞争对手的链接置于较低位置。 这导致谷歌当年的收入遭受重创。

2018年8月,美国中期选举前不久,媒体PJ Media发表文章称,在谷歌搜索“特朗普新闻”相关关键词时,排名靠前的结果中96%来自左翼媒体。 比例最大的是CNN,与特朗普关系最差。

这当然有很多可能性——例如,左翼媒体会更加关注特朗普的过错,报道范围更大,点击率更高——但值得警告的是:即使是地球上最好的搜索引擎也会如此受到各种质疑和争论,更不用说其他产品了。

无论多么伟大的产品,一旦拥有垄断力量,结果都将是可怕的。

没有任何媒体能够像谷歌一样,干扰数十亿人的信息接收,影响数十亿人的思维和认知。 但问题是,谁来监督和限制谷歌?

同样,当百度垄断了你获取信息的渠道,当你习惯不假思索地吸收时,你看到的永远只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

当你点击搜索引擎第一页的结果时,你有没有想过:这些结果可能被篡改了? 有些东西你可能会看到,而有些东西可能永远不会被你看到。

如果首页50%以上的结果都被自己的产品替代了,那些位置原来放的是什么? 他们去哪儿了?

如果你盲目相信别人给你的结论,就等于放弃了别人思考和判断的权利。

03

这只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是互联网的开放性。

搜索引擎的本质驱动力是什么? 这就是互联网的开放性。 可以说,没有开放性,搜索引擎的根基就会受损,也就没有存在的理由。

但互联网真的开放吗?

如果算上1995年诞生的雅虎作为第一个搜索引擎,距今已有23年了。 当时还是Web 1.0时代,万维网才刚刚成型。 整个互联网是一个由各种相互跳转的超链接文本组成的扁平数据库。

所有信息都是开放的、可链接的且可访问的。 搜索引擎就是这个数据库的目录。

但从 Web 2.0 开始,情况发生了变化。

互联网厂商开始“圈地”,开始从二维向三维进化,纷纷建设自己的仓库。 互联网的开放性已经消除,隐私、封闭、信息壁垒开始出现。

为什么? 很简单,因为大家都开始意识到“数据”和“流量”的价值。

例如。 我在公众号上写过200篇100万字以上的文章,但无论我用百度、必应还是谷歌(搜狗除外),我都很难找到它们,就好像它们从未存在过一样。

同样,如果我想在这篇文章中插入一些外部链接,例如论文和 URL,我也做不到。 我只能直接粘贴整个链接,然后让读者手动选择、复制、跳转到浏览器打开。

这就是微信公众号的封闭性。

不仅如此,微信对API的控制非常严格。 有一些产品可以从公众帐户中捕获文章并将其转换为 RSS 阅读。 它们发布后,将进行针对性升级,以确保这种关闭。

关闭后,数据将包含在产品中。 你要每天打开它,使用它,久而久之,就习惯了它,成为它的流程。

为什么所有的互联网产品都推出应用程序并希望你使用他们的移动应用程序? 因为使用APP,你可以老老实实地“留在”其中,成为可量化、可追踪的用户,而不是像网页那样跳跃、迁移、难以捉摸。

移动互联网中有一个术语叫“激活成本”,指的是获取一个有效用户的平均成本。 这个指标已经从五六年前的几分钱、几美元飙升到了今天的几百美元。 还有无数的企业在这片血海中奋战,一切都是为了利益。

正是这些封闭的系统,让整个互联网变成了“信息孤岛”。

如今,我们的手机上有各种各样的应用程序。 想知道附近有什么吃的,打开大众点评; 如果你想买东西,打开淘宝、京东或亚马逊; 如果你想看看大家都在关注什么,就打开微博; 如果你无聊,就打开朋友圈...

但这些独立的应用程序之间可以互通信息吗? 当然不是。

忘记互操作性,你的朋友圈可以导出吗? 你的微博可以导出吗? 您的淘宝搜索记录和浏览记录可以导出吗? 两者都不是。

即使按照微信的协议,我们的微信ID也不属于我们自己。 它是腾讯的资产,我们只有使用权。

我们生成了几乎无限的数据。 基于这些数据,互联网厂商可以准确地了解我们的爱好、习惯、行为,从而向我们推送精准的服务和广告。

我们甚至没有这些数据的基本所有权。

它们在谁的手里? 互联网巨头。 为了从数据中攫取利润,巨头们制造信息孤岛,割裂信息,设置壁垒,实现垄断,“圈养”我们。

正如哥伦比亚大学法学教授蒂姆·吴(Tim Wu)在其《大变革》一书中所说:通信技术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遵循类似的模式:首先出现的是短暂但令人兴奋的开放阶段,随后是封闭阶段。垄断性质将逐渐取代前者。

创始人Ev也有同样的感觉。 他经常引用吴添强的话:

无论是铁路、电力、电报还是电话,这些东西最终都走向封闭、垄断的阶段。 而无论政府是否干预,这个过程总会在网络效应和规模经济的复合作用下发生。

互联网早已失去开放性,正在走向封闭。

04

在数据垄断和信息孤岛的碎片化下,互联网基本上被划分为这几个部分:

巨头们所做的就是将各个“孤岛”聚集成“群岛”,瓜分自己的领土,与对手竞争。

猜猜谁是谷歌最大的竞争对手?

不是百度,不是苹果,当然也不是亚马逊,但是。

原因很简单。 两家公司的大部分收入都来自数字广告。 据谷歌和谷歌2017年财报显示,其80%的收入来自广告业务。

另一项数据:据预计,2018年谷歌数字广告收入将占整个美国市场的37.2%,预计将占19.6%。 两者合计将占有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

这导致了谷歌与谷歌之间的紧张局势。 如今,两者在全球拥有超过10亿用户,每天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数据。 但是,您在 上找不到任何内容 - 因为界面未开放。

这是“信息海”与“社交圈”之间的战争。 谁能吸引更多的关注和更多的用户时间,谁就能获得更多的数据,获得更多的利益。

那么,谷歌为何不断推出社交产品呢? 只是为了分一杯羹。

它不仅仅是建立封闭的商业帝国,谷歌也是如此。

2012年,谷歌创建了自己的“知识图谱”项目。 该项目旨在向用户呈现更快、更高效的搜索结果,但同时也让互联网变得更加封闭。

这意味着什么? 当你在上搜索时,你可能会发现很多相关信息会直接以片段的形式呈现在搜索结果页面上——你不需要点击任何链接。

例如,如果您搜索某个名人,您会在右侧看到他的简要信息、最新动态以及一些相关问题。 这些信息从哪里来? 通过“知识图谱”,直接从其他网站抓取。

这正是谷歌CEO埃里克在2005年提出的愿景:谷歌的理想图景是让搜索结果直接回答用户的问题,而不需要点击链接。

本质上,这等同于:让数据和信息在内部流动,形成一个闭环。

他们不遗余力地“驯服”用户,让用户不再需要行动和思考。

05

这种情况下,自力更生,学会亲手解决问题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但可怕的是,我们可能已经习惯了被工具塑造,而忘记了我们才是工具的主体。 我们使用工具来更好地满足我们的需求。

不久前,我做了一个实验。 我随机询问了20个微信联系人。 其中有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有关注我公众号的,也有根本不知道我是谁的。

我问他们:你们看订阅账号的时候,是点击右上角的菜单,从订阅账号列表中找到你想看的账号吗?

最后会发生什么? 0、这20个人中,没有人会主动去“搜索”信息。 他们都习惯于被动浏览信息流。

这只需再点击一下,再迈出一步。

这个实验当然不严谨,但可以想象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需要解决问题时,有多少人会产生“主动”意识——主动寻找信息、整合信息、比较信息、反思信息而不是习惯于接受信息。

我把获取信息的形式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被动接受。 不要思考,不要搜索,不要处理。 当你遇到问题时,你只会问别人,然后相信别人给你的。

第二个层次是主动搜索。 会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取信息,却很容易止步于“认知边界”之内,只相信自己已经相信的,只看到自己能看到的。

第三个层次是关键集成。 在第二个层次的基础上,你会批判性地审视信息内容,跳出自己的舒适区,找到对立面,不断刷新自己的信息渠道和信息整合能力,获得更全面、更高层次的理解。

你处于什么水平?

很多人缺乏的不一定是搜索信息的能力,而是搜索信息的意识。 我们习惯于相信别人,吸收别人告诉我们的结论,却很少反思、质疑、比较、整合。

从长远来看,我们会发生什么? 被掌握数据垄断和信息孤岛的巨头驯服。

他们用算法困住我们,用兴趣吸引我们,用便利让我们放弃对抗,用引导和喂养让我们停止思考。

慢慢地,我们将成为数十亿数据中的那个微小碎片。

06

最后,提几个小建议。

我们很难改变外部环境,但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 例如:

1. 提高搜索意识

尽管存在上述所有争议,谷歌仍然是世界上最好的搜索引擎。 如果有条件就用,没有条件就用Bing。

另外,学点英语。 检索信息时,分别用中文和英文检索。 通过比较,你可能会收获更多。

最重要的是要有主动寻找信息的能力。 不要停留在最容易获得的东西上,而要进一步思考:

不限于搜索引擎,也不限于文本。 书籍、音频、视频……这些都是信息的载体,或许能为你提供答案。

你必须有足够强烈的求知欲。 不要满足于轻易获得的信息。 你不妨再深入一点,探索更多。

正如我在很多文章中强调过的:不要追求“读完”。 其本质是寻找信息。

理解这一点可能会给你带来完全不同的视角。

2.建立自己的信息数据库

我有一个习惯:当我在谷歌上搜索时,我会被链接到一个网站。 如果信息质量可以接受,我一定会保存这个网站,了解一下,了解它的内容品味、倾向、类别。

然后,将其纳入我的资料库中,需要时直接查看。

其中,很多网站都是注册制的,有的甚至是付费的——它们的大部分内容不会被谷歌索引,必须自己去挖掘和发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庞大的信息库将成为可靠的信息来源。

如果你习惯从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寻找信息,不妨从练习这个习惯开始,实现一个信息数据库。

3、完善内部知识体系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多次提到“反脆弱性”——即使大部分信息可以从外部获得,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把记忆、理解和思考完全留给他们。

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我们从外界所能得到的永远只能是“信息”而不是“知识”。

这些信息能够形成什么样的结构,能够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能够得出什么样的行动……这些都必须通过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处理。

你自己的知识体系越强大、越完整,你对外部信息的理解和吸收就会越全面、越高效。

那么,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呢? 简单来说,就是三步:

1)用自己的话解释、重构和提炼信息。

2)连接,将新信息与旧信息连接起来,形成新的主题和框架。

3)更新,不断打破现有的结构,融入新的节点,使其更加丰富、更加完整。

4. 保持怀疑和审视

人永远无法克服大脑的缺陷,永远不可能百分百理性、客观、中立。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永远“留有余地”。

永远记住“我可能会犯错误”,不断问“有什么新的证据”,寻求更多的对立面,打破自己固有的认知。

互联网将变得封闭,但我们的大脑可以保持开放。

没有什么是绝对正确的,如果有的话,那也只是怀疑本身。

喜欢的话就给我“好看”吧

2019年见解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