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博物院新展多宝格开幕!形态多样,兼具装饰与赏玩
2025-09-12 09:13:24发布 浏览4次 信息编号:117319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台北故宫博物院新展多宝格开幕!形态多样,兼具装饰与赏玩
据澎湃新闻报道,台北故宫博物院新展名为“多宝格的收、纳、藏”,定于3月25日举行开幕仪式。“多宝格”是台北故宫博物院中极具吸引力的展品,其吸引力主要源于多宝格本身形态多样,有时会将材质各异的微型古董放置在狭小的箱匣之中,有时则将种类繁多的古董收藏在占据整面墙壁的大型装饰格子里。这个陈列架不仅种类多样,而且特别擅长利用空间,既有美化环境的作用,也能让人喜爱,通过灵活运用存放、隐藏等趣味手法,展示了收藏丰富物品种类所带来的视觉享受。
原先,“多宝格”特指紫禁城乾清宫中那座靠墙的大型格子,专门用来存放各种古董。“多宝”这个说法,正体现了它能够容纳各式各样古董的特点。像那些将古董敞开摆放的“格”,或是把大量古董塞进小箱小盒的“百什件”,这些形态各异的古董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都用“多宝格”这个名称来概括。注重的是,匠人精心呈现收纳的巧妙构思,把老物件布置同储物区域达成完美结合。
整理、汇集、保存是“多宝格”制作与空间设计的三个要点。展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整理”,展示有名称的盒式多宝格,代表收藏家聚集重要物品的行为。第二个部分“汇集”,展示七个形态各异的多宝格,突出存放古董的各种方法,就是在狭小范围内放置最多数量珍品,给收藏家带来探索的趣味。第三单元名为“藏”,展出了体积各异的宝格,采用开放式摆放形式,体现既珍藏又公开展示的复杂心态,这构成了对“藏”概念的新理解。借助这个单元的展示,可以领略古代空间匠师留下的诸多巧妙构思。
这个单元展出了有特定名称的多宝格,着重体现“收藏”的内涵,即把不同质地的微型古董收纳在箱匣的有限容积里,为整个藏品系列冠以专属的称谓。这些称谓发音拗口且含义隐晦,不过每个名称中都包含琼、琳、天球等象征美玉的汉字,既表明了对这些藏品的重视,也象征着收藏家汇集珍稀宝物的象征。
收藏家们常给自己的心爱之物命名,乾隆皇帝也有这个习惯。他热衷于搜集各式古董,尤其偏爱小巧的藏品。这些藏品被精心放置在装饰精美的漆盒中,盒内还配有形态各异的抽屉和匣子。这种集多种小件古玩于一体的盒装方式,在当时被称为“百什件”。
乾隆朝制作的“集琼藻”多宝格,总共配置了九个命名为“百什件”的盒子,每个盒子的名称都不相同。每个盒子里都配有关于内部古玩物品的清单,详细记录了文物在盒中的具体摆放位置,这种清单被称为“名色摺子”。特意打造了规格一致的外盒,选用上等紫檀木,镶嵌了象牙雕刻的花纹图案,盒盖上还雕刻着文字,这个展品名为“集琼藻”,开启宝盒,仿佛参与了一场寻宝活动。
清 乾隆时期装 天府球琳盒(“天府球琳”百什件)
乾隆朝“天球合璧”百什件藏品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它把众多小古董当作珍宝来珍藏,并且“百什件”的外部容器也让人看了觉得非常舒服。那个年代人们喜欢用漆盒来装东西,这里有两种不同的漆盒:一种是日本生产的莳绘漆器,上面用金漆和银漆画着图案,另一种是中国的传统戗金漆盒,它的表面刻有花纹,并且涂上了金漆。另外,“百什件”整体采用紫檀木镶嵌象牙花纹的外盒,盒盖上面镌刻着该“百什件”的名称。目前陈列的有装着“天府球琳”的盒子,也有装着“天球合璧”的盒子,这些名称都带有“玉”字旁,宛若美玉,十分讨人喜欢。
紫檀外盒构造非常巧妙,存放物品时,必须先开启盒盖,然后把侧面的板子向外抽,接着把底部的板子也拉出来,把里面的盒子放在底板上,再一起推回盒中,这样就能安全保存了。
乾隆朝“天球合璧”百什件纳本单元,通过五种形态各异的百什件,突出“纳”的内涵,即在有限范围内,容纳尽可能多的古董藏品,借助隔板、外抽屉、内抽屉等结构,将小型古物或立或卧地安放于箱匣之内,借助环境氛围及不同造型的百什件,彰显储藏的用途与理念,仿佛穿越历史,与往昔之人共享寻宝之乐。
乾隆年间的九屉木匣,依据乾隆十一年造办处档案记录,养心殿东暖阁曾配置一对大型格架,皇帝下令除正面摆放古董外,在较浅的陈列格后面增设抽屉,采用“百什件”形式组合。参照嘉庆时期的陈设记录,这件红玉插屏位于南侧格位,因厚度不大,推测其后配备的正是这件九屉木匣。
乾隆朝制作的木匣有九个抽屉,每个抽屉都采用木质内胆,根据内部容量进一步划分出不同的小格,内格中如果还有更小的抽屉,取出小抽屉后旁边会有隐藏的隔间,小抽屉的间隔部分则通过隔板分隔出来,以便存放古董,横置的抽屉可以分成上下两部分,再用隔板分成一层一层的上下重叠存放古董的空间存在一些兼具不同形态的储物单元,包括组合式小抽屉和上下分层结构,它们能够使空间布局更加丰富多样,并且适合存放各式样式的收藏品。
乾隆皇帝生性喜爱巡游,对行用桌具的要求很高,这款清乾隆时期的桌形木匣,名为“外出楠木摺叠百什件桌”,正是他出行时的心爱之物。早在乾隆六年,也就是1741年,相关档案中就记载了乾隆皇帝的指令,要求打造一种可折叠的楠木桌具,这种桌具被命名为“外出楠木摺叠百什件桌”。根据宫廷收藏的实物核对,这种桌子确实是矮型的楠木家具,也有人称之为炕几。其设计特点在于桌腿可以拆卸,拆卸后能够收纳进桌子内部的大抽屉里。这个大抽屉内部,则巧妙地布置了各种“百什件”类的小物件,除了常见的文房用具,比如笔、墨、砚台、纸镇和水盂之外,还包括花瓶等各式精致的古董玩意儿。由此可以推想,当皇帝外出巡游时,如果需要挥毫泼墨,只需将桌子展开稳固,然后从抽屉里取出所需物品,便可以随时进行创作。同时,也可以取出那些精美的文物来欣赏把玩,这种将奢华与雅致融为一体的生活态度,正是通过这种桌具得到了充分展现。
这件清乾隆时期的桌形木匣,名为“外出楠木摺叠百什件桌”,借助一个“百什件”大抽屉,来存放外出途中会用到的一些文具和可供欣赏把玩的古董,它体现了随身携带的小型书房的理念。
这件清乾隆时期的紫檀博古图长方匣,其外盒采用紫檀木材质,表面通过精细雕刻装饰着各式古玩图案的博古图,盒内则设有紫檀木制成的内屉,该内屉上沿位置以浅浮雕技法并填施金色描绘了四季花卉,长边部分则运用浅浮雕手法雕刻了鹿与鹤的形象,以此寓意鹿鹤同春的吉祥主题。
清乾隆紫檀博古图长方匣两侧采用屉板形式,表面浅刻有开窗设计,图案包括葫芦、蝙蝠、方胜以及芭蕉等,这些纹饰寓意吉祥或体现文人情怀,透过这些窗格能够看到匣内陈列着材质多样、造型各异的小件古董。
打开这件清乾隆紫檀博古图长方匣的抽屉板,里面排列着多个装放古董的小隔间,每个小隔间也都有可以拉出的抽屉板,每件古董都安放在木制底座上,与抽屉板严丝合缝。这种箱子巧妙结合了“百什件”和多层宝格的设计理念,在空间布局上富有层次感,与常见的“百什件”相比,增添了更多展示搁架的趣味性。
这件清乾隆时期的紫檀嵌彩瓷博古图小柜,是一件缩小版的顶箱柜,整体结构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属于传统家具的类别,常被用于陈设物品。柜体主要采用紫檀木打造,柜子的正面是用紫檀木构成的框架,并且框架上镶嵌有银丝,同时面板装饰着彩瓷制作的博古图图案。
这件清乾隆时期的紫檀嵌彩瓷博古图小柜由上下两部分组成,柜门可以开启,里面存放着玉壁册页和木制抽屉,柜子的正面采用紫檀木雕刻出开窗效果,并饰以多种吉祥图案,柜内则容纳了多种不同材质的物品,包括犀角制品、雕刻工艺品、铜器、瓷器、玉器、书画作品、日本漆盒以及西洋怀表,明抽屉和暗抽屉交替排列,营造出独特的空间层次感,同时与各式古董相互映衬,再加上不同形态的底座,整体呈现出“百什件”的丰富景象。这些物品的形态多种多样,可能是各式家具,也可能是大小箱盒,然而它们内部都统一采用“百什件”的储物理念来安放各种古董。
这件清乾隆紫檀嵌宝箱,其外盒的设计深受嵌牙骨外箱启发,二者纹饰大体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前者运用了螺钿、蜜蜡、牙骨等多种材料进行装饰。外箱原本顶部的题签现已遗失。
打开清乾隆紫檀嵌宝箱,会看到里面有两层“百什件”木屉,这些木屉用层板隔出不同的空间,每个空间都装着不同材质的珍品。这两层木屉下面,又分为两个方形部分。其中一个方形部分,上层用屉子放古玩,下层用开窗格架展示,可以侧拉开窗取出里面的古玩,整体是四方格的设计。另一个方形部分,上层屉子是可以抽出来的。最底层采用活页装置构成类似小型火车状的隔间,每个隔间存放着七件材质各异的古董,隔间的窗户通过微型卡扣固定,是一种非常精巧且富有情趣的构思。
这件清乾隆时期的紫檀宝箱内部设有多个不同尺寸的宝格,展现了类似博物馆开架展出的布局,体现了收藏者既希望与他人分享藏品,又需要妥善保管的心态,为“收藏”这一概念提供了全新的理解方式,通过重现其原始的开架展示形态,借助空间规划和材料选择,可以观察古代设计师如何将铜器、瓷器、玉石及各类珍品进行恰当的保存,同时确保其具有展示效果并能融入环境,这种多宝格既实现了收藏功能,也发挥了装饰作用。
清 乾隆 多宝格
清 乾隆 多宝格
这件清乾隆多宝格文物依据《陈设档》记载,属于养心殿东暖阁中的“博古格”,该格由南、北两面墙构成,每面墙设有两个格子,合计四个格子,整体结构十分规整。本次展览选取的是位于北面第二格的文物,该博古格当初陈列的文物组件总数达到149件,从这些文物的体积大小可以推断,博古格本身的尺寸必定非常可观。这些开放式展柜里面陈列着陶瓷、玉石、铜器和漆器等文物,采用乾隆皇帝常使用的布置方式,并配有底座来展示不同材质的物品。此处借鉴了原本的摆放思路,展示出大型多宝格。实际上,清代皇宫在主要建筑中原本设有这类大型格架,既用于装饰也用于收藏,这类格架统称为多宝格。这件清乾隆时期的中型多宝格采用紫檀木打造框架,三个侧面装饰着字画,每个格子都覆盖着锦缎,外部用玻璃和木条通过卡榫装置固定。档案资料表明,格子两侧摆放着圆形和方形字画,以及一幅横幅,这些装饰与内部陈列的物品相匹配,证实了这件作品是乾隆十一年二月制作的“紫檀木镶嵌字画小格”。从这件作品可以看出,乾隆朝时期玻璃被广泛用于制作陈列格,许多大型陈列格都使用玻璃材料,以便更好地保护文物。
展出的这件中型紫檀木格,有档案可查,原本置于紫禁城潄芳斋的静憩轩,上面曾放着一个镶铜口的猫食盆,那个盆就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镶铜口的汝窑青瓷水仙盆,盆底还刻着“静憩轩御赏”字样,由此可见,这种格子里摆放的多是上乘的物件。
这件清乾隆时期的紫檀木镶竹丝转盘格子,依据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的《活计档》记录命名,当时已明确需要搭配木座及手卷册页使用,以完善其功能。其外观设计独特,采用竹丝精心拼贴出番莲纹图案,整体结构精巧。当格子闭合时,呈现圆柱形态,而展开后,圆柱体则被巧妙分割为四个相等的部分。每个部分边缘均装饰有竹黄,增添细节之美。此物既可排列展示,亦可变形为一座四方柱状,用途灵活多变。匠人灵巧地运用四分之一圆柱的体积,相互嵌套形成奇妙雅致的小格子,每个小格子里的玉器都配有相配的木质底座。从右往左观察,第一和第三个格子运用了木雕工艺进行装饰,结合竹黄抽屉柜的设计理念,把玉器和字画包含在内,第二和第四个格子则通过西式镟床加工出各式支撑柱,同时搭配圆形旋转装置,装置上装有描绘西式楼阁的圆形弧形玻璃画,使陈列的玉器能够旋转展示,因此得名“转盘格子”。根据格子尺寸,选择相宜的玉饰,并融入多种高超工艺,巧妙规划空间布局,由此打造出紫檀与竹黄材质高低参差的小格,彰显乾隆年间匠人的精妙构思,堪称宫廷陈设古玩的典范。(本文图文源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