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桃花源记看陶渊明,其诗笔与时代同步,渴望建功立业?
2025-08-22 19:03:00发布 浏览5次 信息编号:115876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从桃花源记看陶渊明,其诗笔与时代同步,渴望建功立业?
人们大多经由《桃花源记》认识陶渊明,他为我们构筑了东方理想国;此外,他也创作了诸如《读山海经》《咏荆轲》之类的篇章,抒发了对时政的感怀。鲁迅曾评述,陶渊明兼具“猛志固常在”与“悠然见南山”两种特质,缺少任何一项,都无法全面理解这位诗人。
以往探讨陶渊明,多聚焦其农耕生活,尊称他为“历代隐逸诗人之魁首”,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中国古典文学专业博导范子烨,则着重考察他与东晋南朝政治的牵连。
十月文学院“名家讲经典”总第十七场讲座中,范子烨谈到,陶渊明对世道变迁十分在意,他的诗作也紧随时代步伐。陶渊明并非排斥为官,而是厌恶当贪官,不愿同流合污。他既想有所作为,又期望功成之后隐退,这种抉择,正是中国历代读书人的共同道路。
陶渊明来自浔阳柴桑,也就是现在的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他大部分的人生都在东晋度过,而在南朝刘宋的时间却短得可怜,不足七年。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浔阳的地理位置相当关键。当时的都城是建康,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南京,长江下游的军事要地则是京口,即江苏镇江,而长江上游的重要位置则由浔阳担当,只要风向合适,从上游顺流而下,一夜之间就能抵达建康城下。
那个注重家世背景的年代里,陶渊明家族的社会地位并不突出,浔阳陶氏最多只能算作中等人家,真正顶尖的豪门是王导谢安这样的顶级门阀,他们出身顶级士族。陶氏家族后来能够兴盛,主要得益于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他凭借军功被封为东晋的大司马和大将军,其身份地位大致相当于当今的国防部长,并且多次在东晋王朝面临重大危机时立下平叛的赫赫战功。等到陶渊明这一辈时,陶家已经实现了从习武到崇尚文墨的转变。
陶渊明少年时生活在柴桑乡间,他曾坦言自己“自幼不喜世俗之事,天性钟爱山林自然”(《归园田居》第一首)。那个阶段,他还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追求,“胸怀壮志欲横跨四海,志向高远如鸟儿振翅高飞”(《杂诗》第五首)。
留意到,陶渊明提及自己年少时怀揣着强烈的志向,这种志向并非指归隐田园,而是渴望有所成就。他一生曾五度出仕,其中三次任职于军中。因此,他的诗作中除了常描写美酒,也频繁出现宝剑——毕竟他有着军人背景,确实接受过剑术训练。
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也就是公元393年,陶渊明29岁时首次踏入仕途,担任江州祭酒,职位不高,仅是一个基层文官。到了晋安帝隆安二年,即公元398年,他前往江陵,加入了当时权势显赫的荆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的幕僚团队。桓玄当时势力强大,牢牢掌控着长江中上游流域。他作为东晋大将军桓温的儿子,而桓温与陶渊明的外公陶侃交情深厚,陶渊明的外公孟嘉更是担任过桓温的参军一职。在没有科举考试的年代,家族关系几乎决定了一个人的仕途。
陶渊明处于那个职位,实际上就是掌管了那个时代最重要的军事秘密。观察他那个时期的诗作,风格十分超脱,经常描写沿长江漫游的情景,从军事角度分析,他担任的参谋角色很可能在泄露军事信息。
魏晋南北朝时代,一个显著现象是缺少爱国志士,家族观念占据主导地位。陶渊明身处这个时期,却表现出强烈的家国意识——他经常自称是“晋朝人”。403年,桓玄夺取皇位,标志着东晋的终结,后来又被刘裕击败。因此,陶渊明又担任了镇军将军刘裕的幕僚。
义熙元年(405年)三月,陶渊明再度担任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幕僚,当时军中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简略说明,刘敬宣是刘牢之的儿子,而刘裕曾经担任过刘牢之的幕僚,这是陶渊明第四次出仕为官,他最后一次任职是在405年8月,当时他申请脱离军队职务,转任彭泽县令,任职八十余日,到11月时彻底辞去官职,归隐田园。
说到此处,产生了一个疑问,陶渊明为何能够进退自如,任职时安心为官,欲归隐时无人干涉?范子烨指出,这根本原因在于家族背景。特别是东晋末年,陶渊明的直属上司刘裕已掌握重权,威望卓著,倘若他急于返回江南登基称帝,或许还有能力将五胡势力进一步驱逐至玉门关外。
陶渊明生活的那个年代,距离公元316年五胡乱华、西晋灭亡,已经过去了将近一百年光景,可当时的读书人依然自认为是晋朝人。因此,刘裕收复中原,受到了普遍赞誉。然而,实际上刘裕只是借着这个功绩来积累政治本钱,目的是为了将来自己当皇帝铺路——陶渊明对此看得很清楚。
刘裕推翻东晋建立宋朝,在掌握大权之后展开大规模清洗活动。凡是担任过桓玄手下职务的人,除了少数几个逃往北方政权,留在南方的几乎全部遇害,唯独陶渊明却得以幸存。这种侥幸逃脱并非因为刘裕的疏忽大意,关键在于陶渊明具备高超的政治智慧和灵活的政治手腕。
陶渊明自己请求去做彭泽县令,这件事必须得到刘裕的批准,期间他和刘裕的关系因此变得亲近;八十多天之后他马上辞职,又让彼此的关系变得疏远。陶渊明在这个事情上把握得很好,既保护了自己,也照顾了家人的生活。
彭泽县令是陶渊明仕与隐道路的分界点。他此前曾五度出仕,可见内心确有挣扎,到最后一任时才真正通透。
《桃花源记》着力表现远离秦朝的意境,《咏荆轲》着力描写刺杀秦王的事迹,其核心主旨并无不同,陶渊明其实都是反对秦朝,也就是反对施行暴政的统治方式,他向往的是一种极为真实、极为美好、极为善良、极为关爱、极为公正、极为合理的理想社会,这种理想社会的反面,便是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专制统治——也就是陶渊明亲身经历的社会形态。
可以想象,缺少五段为官生涯,陶渊明未必能深刻感受归隐乡里的喜悦;缺少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政治体验,他也不会成就杰出的田园诗篇。
当前存在一种分歧,陶渊明是否属于魏晋时期的名士,范子烨对此持明确态度,认为他确是魏晋名士,并且是这一群体中的顶尖人物。
魏晋时期的文人雅士,崇尚的是一种独特的品格魅力,一种将生活艺术化的境界。某年重阳佳节,陶渊明一时兴起想饮酒,却发现自己身边没有酒,于是他摘来一束菊花,在屋檐下独自感伤。就在这时,他注意到一位身穿白衣的人正向他走来,原来是江州刺史王弘派人来给他送酒,这就是后世传颂的“白衣送酒”故事。
试问,这样的人物不风流,还有谁能自命风流?
魏晋时期的文人崇尚超脱,行为放纵,服药赤身奔跑是常见活动。陶渊明不参与这类行为,虽然他热爱自然,具备文人的洒脱气质,但他的思想深处儒家思想仍然占据重要地位,是个有操守的读书人。在中华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发展历程中,陶渊明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他开始,中国的文人不再感到孤独,因为人们发现了一种独特的灵魂寄托,那就是这种寄情山水、吟诗作赋的生活方式。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