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隐后的陶渊明:读书、饮酒、劳作与游览,生活丰富多彩
2025-07-29 17:03:05发布 浏览13次 信息编号:114155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隐居之后,陶渊明日常生活的几个方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中最显著的可能就是饮酒以及参与各种农事活动,除此之外,还包括潜心阅读和游历四方。陶渊明素来热爱阅读(《五柳先生传》有载),涉猎广泛,内容繁杂。正如他在《移居》二首其一中所言,“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可见他阅读了不少非主流、非正统的书籍。在阅读之后,他还会与邻里好友共同探讨,从中获得了许多乐趣。
陶渊明将阅读所得的感悟融入诗作之中,诸如《咏贫士》、《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等作品,均是他阅读的结晶。此外,他还创作了《读〈山海经〉》这一系列作品,其数量甚至超过了他的咏史诗,这充分显示出他对“奇文”的浓厚兴趣。
《山海经》从名称上看似一本地理著作,亦或可称作神话传说的地理学专著。其起源颇为久远,历经一番精心加工与改造,内容变得异常丰富。正因为如此,书中蕴含着许多可以引发感悟、进行发挥的契机。陶渊明在其中畅游,不禁诗兴大发,创作了不少诗作。
这十三首诗作品里蕴含着诸多独特的创意,既令人陶醉品味,又充满了诸多疑问,值得深入探究。我曾对此进行过研究,并整理了一批笔记,近期因居处清闲,便将它们取出进行整理和修订,现请各位同好批评指正。
其 一
孟夏时节,草木茂盛,房屋四周树木繁茂。群鸟欢快地栖息,我也深深喜爱我的居所。耕种之事已完成,时常回到这里阅读我的书籍。狭窄的小巷阻隔了深陷的车辙,使老友的车马不得不迂回。欢快地品尝春酒,采摘园中的蔬菜。细雨从东方飘来,和煦的微风伴随其侧。浏览周王的传记,观赏山海的图画。仰望与俯瞰,贯穿了整个宇宙,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愉悦的呢?
这首诗堪称《读〈山海经〉》系列组诗的引子,它曾被收录于《文选》第三卷的杂诗部分。
陶渊明创作了多部组诗,这些作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构严谨、组织有序的,例如《咏贫士》的七首诗;另一类则是将若干独立篇章汇集在一起,整体上缺乏条理和规律,如《饮酒》中的二十首诗便属于此类。《读〈山海经〉》这部作品介于有序与无序之间,起初以一首总帽开篇,随后依次表达个人对《山海经》的感悟,从这个角度看,具有一定的组织性;然而,接下来的十二首诗排列似乎显得较为随意,且缺乏严密的规律。陶渊明并不喜欢受到束缚,连面对上级拜访都懒得整理衣冠,甚至不惜辞官归隐,更不用说写诗了。像杜甫那样精心编排《秋兴》八首,陶渊明是不可能做到的。
首先得考虑读书的时间和所处的环境。那是一个初夏时节,正是南方最宜人的季节,农事已经结束,外面飘着和煦的微风和细雨,没有客人打扰。此时,我闲暇之余,独自品酒、阅读,所读之书皆为图文并茂的《山海经》和《穆天子传》等趣味盎然之作,感觉非常惬意。
现代人似乎越来越难以体会到那种非功利、无压力的阅读境界,一旦有幸遇到这样的机会,便会感到格外欣喜,仿佛是难得的奢侈享受——然而在陶渊明看来,这却是日常生活中的常态——让我们好好珍惜这些难得的机会吧。
其 二
玉台之上霞光映照,王母容颜显得格外娇美。天地间共同孕育而生,历经岁月不知已有多久。灵气变幻无穷无尽,宫殿非仅位于一座山峰。畅饮之后吟出新歌,不愿效仿世俗之语。
自这首诗起,陶渊明开始详细描绘《山海经》中的内容,大致每首诗都会提及一位神祇、一只异兽,或是若干相互关联的物体。其中,首先提到了西王母。
西王母在《山海经》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堪称我国古代最具盛名的神祇之一,关于她的传说故事繁多,直至汉代,仍不断有新的故事被创作出来。汉武帝对她尤为崇拜,堪称其最狂热的追随者。
陶渊明所览之《山海经》与现今我们所持之版本,其间差异与相似之处,实为难以完全知晓、难以解答的谜题。我们唯有以现今的《山海经》为参照和基础,来解读陶渊明的诗作。在此过程中,恐怕会出现一些不尽相符的地方,而除了忽略历史之外,似乎别无良策。
西王母在众人心中如同其他女神般,拥有极高的颜值。陶渊明在其诗作中赞誉她拥有“妙颜”。然而,在现今的《山海经》版本中,她的形象却显得颇为不佳,至少是相当奇特。
昆仑之丘,位于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北,黑水之南,巍峨耸立。山上居住着一位神祇,其面容似人,身躯如虎,身上有纹饰,尾巴亦然,通体雪白。弱水之渊环绕其下,形成一道独特的景观。山外则是炎火之山,任何物体投入其中,都会瞬间燃烧。此外,还有一位人物,头戴胜虎齿,尾如豹,穴居于此,被称为西王母。此山资源丰富,万物俱全。(《大荒西经》)
玉山之地,乃西王母之居所。西王母之貌,与人相似,拥有豹尾与虎齿,且擅长发出啸声。她以蓬乱的头发束发,头戴装饰,负责掌管天空的严酷与五种灾害。(《西山经》)
西王母手持梯几,头顶胜杖,其南侧有三位青鸟,它们负责为西王母觅食,位于昆仑墟的北端。(《海内北经》)
诗篇所提及的“玉台”,实则是指《西山经》中提到的“玉山”,亦即《大荒西经》所描述的昆仑之丘,亦或是人们常说的昆仑山、昆仑之墟的一部分。昆仑山被誉为“百神之居”(出自《山海经•海内西经》),西王母的居所并非仅限于一座山,她有时也会选择其他地方居住。这些大神总是随心所欲,无拘无束。
根据《西山经》的记载,西王母被描绘为掌管凶杀的女神。其中,“司天之厉及五残”一句,郭璞在注释中提到:“她掌管着灾厉和五种刑罚的残杀之气。”而郝懿行在疏解中进一步指出:“西王母是刑杀的主宰。”这位女神既能孕育生命,又能终结生命,将生与杀的权力集于一身,体现了古代民众朴素的辩证观念。
西王母法力无边,其容颜亦能随意变幻,若她施行刑罚,其面容显得极为恐怖;然而,当她接见汉武帝等贵宾时,便会化身为绝世美女。这一形象在《汉武内传》等古籍中有所记载,此类小说正是陶渊明创作此组诗的重要参考资料。
西王母擅长吟唱,一旦酒足饭饱,便会尽情高歌,歌声美妙动听,与寻常的流行歌曲截然不同:“畅饮之后,创作新曲,不愿效仿俗语。”据《穆天子传》记载,她曾为周穆王献唱,歌词如下:“白雪皑皑,山川自现。道路漫长,山水相间。愿你无恙,愿我再来。”在陶渊明的笔下,这位远古的神祇形象已变得极具人性。
其 三
槐江岭路途遥远,那里便是传说中的玄圃丘。向西南方望去,昆墟的光辉难以与之相比。明亮的玉珠闪耀,清澈的瑶石流淌。遗憾的是,无法像周穆那样,乘坐一帆风顺的船只前来游览。
这首诗直接提到了周穆王,这位曾踏足神仙之境、与西王母有过面谈的传奇人物。在昆仑之墟的东北方,有槐江岭和玄圃丘(详见《山海经•西山经》),这些神话般的地理名称及其相对位置和距离,大多难以考证。在此处远望昆仑,其光彩耀眼,美不胜收。陶渊明对于自己未能登上周穆王的马车一同巡礼,内心充满了遗憾。陶渊明在阅读时常常将自己融入其中,与古人交朋友,这与那些学院派学者一味追求客观研究的做法截然不同,他们的论文完全是“无我之境”。因此,他自称“喜欢读书,不追求深入理解,每当有所领悟,便欣然忘记吃饭”(《五柳先生传》)。而“遗憾不能像周穆那样,乘着一阵风来游历一番”正是他所指的“会意”,思绪飞扬,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以诗人的心态去阅读,其美妙之处就在于此。
清代学者黄文焕将此诗与晋宋更替的历史背景相联系进行解读,认为诗中流露出“在朝代更迭之后,心生难以言喻的哀愁”(见《陶诗析义》卷四)。随后,他又将其他几首诗与这一历史时期相联系进行思考。实际上,《读〈山海经〉》并非一定是在朝代更迭之后所作。即便是在朝代更迭之后,陶渊明的内心状态依然保持平和,并未感到激动,更无成为遗老之志。长期以来,诸多学者将陶渊明诗中所展现的忠于东晋、对刘宋王朝的愤慨情绪视为解读其诗作的基础,结果却使得问题愈发复杂。唯有摒弃对陶渊明“忠愤”形象的固有认知,才能使对他的研究步入正轨。
其 四
丹木生长在何处?它就位于深山的向阳面。金黄的鲜花与红色的果实并存,食用后能延年益寿。洁白的玉石凝结着纯净的液体,美玉散发出奇异的光芒。这岂止是君子的珍宝,它更是受到我轩黄的高度重视。
丹木与玉膏,均为黄帝轩辕氏所享用之物。丹木叶圆茎红,花黄果赤,味道甘甜如蜜,食之可免饥饿之感。白玉为玉膏凝固而成,其原状为沸腾的液体,黄帝曾食之并用以馈赠他人,“君子”佩戴,可避邪祟(《山海经•西山经》)。
观察这首诗,我们发现陶渊明对那些神仙专属的珍稀滋补品情有独钟,“丹木”、“玉膏”等珍品与他常饮的菊花酒相比,档次不知高出多少(详见顾农的《陶渊明与菊花酒》,发表于《书品》2004年第5辑)。尽管这些珍品无法到手,但他内心却充满了向往。尽管陶渊明对生死有着深刻的认识,但他也不断寻求各种方法来追求长寿。这二者并无矛盾,现代人仍然常有诸如此类的想法和举措。
其 五
这三只羽毛绚丽的青鸟,其色彩之奇丽令人怜爱。它们清晨时分作为王母娘娘的使者飞翔,傍晚则返回三危山。我打算借助这些鸟儿,向王母娘娘表达我的愿望:在世间我别无他求,只希望有美酒相伴,以及长寿的福分。
三青鸟是西王母的得力助手,它们不仅如同仆役般为西王母提供餐饮服务,而且担当秘书一职,全方位地为她提供所需。在白天,它们陪伴在西王母左右,处理各项事务;而到了夜晚,它们便返回位于三危山的住所——神仙的作息安排总是合乎情理。
陶渊明有意通过三青鸟秘书向西王母提出两项请求:一是渴望能够畅饮美酒,二是希望能够享有长久寿命。饮酒对陶渊明而言是极大的喜好,在他担任彭泽县令期间,他决定将那三顷“公田”——即用以替代官俸的田地——全部用来种植可以酿酒的黏高粱,并且他兴奋地表示:“我常常能够沉醉于酒中,这就足够了。”最终,他不得不对妻子作出妥协,答应将六分之一的地(即五十亩)用于种植水稻,确保全家的饮食需求,而剩余的五分之六则继续用于种植酿制酒水的原料。
陶渊明的诗作中,关于酒的题材比比皆是,仅《饮酒》这一主题下就有二十首诗。他还创作了一首看似是戒酒宣言的《止酒》诗,然而写罢此诗后,他并未停止饮酒,戒酒的决心并未实现;而在另一首诗中,他更是渴望得到神仙的庇佑,以确保美酒的源源不断。
其 六
逍遥于芜杂的荒野之上,目光遥远地追寻着扶桑之树。参天大树高达百万尺,茂密的枝叶覆盖着阳光照耀的山谷。仙人守护着丹池,每日清晨沐浴在日光的洗礼之中。神妙的景象直通天际,无论多么幽深的角落,都可见光芒照耀。
这首歌曲赞颂了传说中的神树扶木,又称扶桑,其体型庞大无边,《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记载:“在大荒之地,有一座名为孽摇頵羝的山,山上生长着扶木,树干高达三百里,叶子如同芥菜一般。还有一个名叫温源谷的峡谷,汤谷之上也有扶木,它一日之内到达,一日之内升起,这一切都被记载在鸟的传说中。”另外,《山海经•海外东经》也提到:“在汤谷之上,有扶桑树,十日沐浴其中,位于黑齿之北。”《山海经•海外南经》中记载:“在东南海域之外,甘水流域中,存在一个名为羲和的国家,那里住着一位名叫羲和的女子,她正在甘渊中沐浴太阳。这位羲和,是帝俊的妻子,她孕育了十个太阳。由此可见,全球共有十个太阳,它们均由帝俊的妻子羲和所生。这些太阳轮流值班,当它们不在天空时,便会前往汤谷进行沐浴,那里有‘灵人’为其提供服务。沐浴完毕后,它们会在扶木上休息。每当一个太阳即将降临,另一个太阳则刚刚升起,它们之间的交替井然有序。”洗过澡又休息过的太阳一旦上班,就精神抖擞,照亮了整个世界。
陶渊明将《山海经》中对扶木与太阳的零星描述加以搜集整理,巧妙地编织成一幅连贯、丰满且富有诗意的画卷。他提到自己阅读时注重“领会其意”,而这恰恰成为了一例明证。
其 七
三珠树熠熠生辉,其枝叶依附于赤水之畔的阴影中;高耸入云的桂树,八根主干共同构成了一片树林。灵凤在云层中翩翩起舞,神鸾则演奏出美妙的玉音,虽然并非世间珍宝,却赢得了王母的青睐。
这首诗描绘了灵凤与神鸾这两位绝世佳丽在天际轻盈舞动,她们的舞台布景由三珠树与桂树林构成。她们边歌边舞,赢得了西王母的极大喜爱。
《山海经》中对三珠树、桂树林、灵凤、神鸾的描述分布较为零散,然而陶渊明却将它们汇聚一处;书中提及西王母对凤、鸾歌舞的喜爱,但在现行的《山海经》版本中并未找到相关记载,或许是诗人根据想象所创作的词句。陶渊明在阅读时充满想象与创造力,这一点在上述例子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诗人的内心世界,是自由的,不受任何束缚。
其 八
自古以来生命终有尽,究竟谁能永生不灭?若能长生又永驻青春,那便如同常人一般岁岁平安。若得赤泉之水饮用,员丘之粮充饥,便能畅游天际,与日月星辰为伴,如此长寿,岂是凡人所能企及?
此诗赞颂了永生之人。《山海经·海外南经》中记载了交胫国,其中提到:“不死之民居于其东,他们肤色黝黑,寿命长久,且能够永生。”太阳、月亮和星星这三个天体永葆青春,不死之民得以与他们一同徜徉。
郭璞在其注解中提及,此人不死且不老的秘密源于员丘山上生长的不死之树,人若食之,便能延年益寿;此外,还有赤泉,饮用此泉便能永葆青春。陶渊明显然对郭璞的这些注释有所了解,并以此为灵感创作了诗歌。《读〈山海经〉》的第一篇中,他提到“流观山海图”,而《山海经》中的插图亦源自郭璞之手,这表明陶渊明对郭璞的研究成果给予了极高的重视。
其 九
夸父怀揣着宏伟的志向,于是与太阳竞跑。他们一同抵达了虞渊之地,似乎胜负难分。神力各不相同,难道仅仅倾倒河流就能衡量?他的足迹留在了邓林之中,而他的功绩则留在了身后。
这首诗专门歌颂夸父。夸父追日是我国古代最知名的神话故事之一,《山海经》中记载:“夸父与太阳竞跑,太阳落山后,他口渴想要饮水,曾在黄河和渭河取水;但黄河和渭河的水量不够,于是他向北前往大泽。然而,他还没到达目的地就渴死了,留下的手杖后来变成了邓林。”(《海外北经》)“夸父没有估量自己的力量,想要追逐太阳的影子,一直追到了禺谷。他本想喝黄河的水,却发现水量也不够,于是打算前往大泽。但在未到达之前,他就死在了那里。”(《大荒北经》)
《列子》等古籍中亦存有关夸父的叙述,陶渊明对其进行了综合性的歌颂,彰显了对神话英雄的赞美之情。部分学者曾推测,陶渊明笔下的夸父形象实则是对结束东晋时期的刘裕,或是反对刘裕的东晋宗室司马休之的隐喻,进而结合晋宋之际的政局展开诸多议论,仿佛陶渊明在明面上阅读《山海经》,实则暗中干预政治。这种解读显得牵强附会,无中生有,只会破坏人们阅读陶诗的兴致,对此可以不予理会。
其 十
精卫鸟口含细小的树枝,意图用它来填平浩瀚的沧海。刑天挥舞着干戚(虽然形态无法永存),但他的雄心壮志始终未曾消减!同类之物既已无需担忧,一旦化去便不再后悔。纵然心中仍怀揣着往昔的愿望,美好的时光又怎能等待?
这首诗是《读〈山海经〉》系列中最知名的一首,其中的精卫与刑天,被公认为神话故事里最具正义精神的战士,因而受到了广泛的引用。
然而,“刑天舞干戚”这句话存在重大问题,其原始文本为“形夭无千岁”,所讲述的依然是前文提到的精卫,与刑天并无关联。宋朝人对这句话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且修改得既巧妙又巧妙,至今流传开来,几乎已形成定论。若要彻底纠正这一错误,恐怕颇为不易,或许也可以将错就错。尽管如此,“化去不复悔”这一句在语境中显得难以解释,然而幸运的是,人们通常只引用这首诗的前四句,而忽略了后面的四句,因此即便是断章取义,也并无不可。
宋朝学者中不乏对曾之胆大妄为之举持反对意见者,周必大在《二老堂诗话》中提到,《读〈山海经〉》组诗中的“十三篇”大致每篇讲述一个故事,例如前篇记载了夸父的始末,那么此篇或许专述精卫鸟用木填海,虽无千岁之寿,但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始终如一,即使化为异物亦无悔意。若将之与刑天相提并论,似乎难以连贯。再者,诗末句“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又如何与干戚之猛相呼应呢?周必大的观点颇为合理,值得采纳。遗憾的是,肯采纳他观点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还是倾向于接受曾的随意修改和巧妙改动。假如后来发行的陶集能够采纳周必大的准确意见,将“形夭无千岁”作为正文,而非让“刑天舞干戚”肆意传播,或许就能避免如今这种错误累积、难以纠正的困境。
自然,后续的研究者中也有坚持“形夭无千岁”观点的人,例如马星翼在《东泉诗话》卷一提到:“陶渊明的诗作主要歌咏精卫鸟,并未涉及刑天兽。他提到精卫鸟虽无千岁之身却怀有千岁之志,这不仅与下文相呼应,也与前两句相承接。旧版本并无错误。”然而,赞同这一观点的人并不多。
其十一
臣子胆大妄为,滥用威权,违背了皇帝的旨意。窫窳之徒,虽然能力强大,却无法改变既定的命运,最终孤独地走向了死亡。天意昭昭,作恶之人终究难逃法网。长久的衰败已经足够严重,那些凶猛的鹗鸟又怎能成为依靠。
此诗赞颂了神话传说中的两次激烈争斗以及天帝对这两起事件的裁决:一方面,臣危及其君主贰负将窫窳杀害,因此天帝将臣危严丝合缝地捆绑在疏属山的一棵树上,使他无法动弹,而原本蛇身人面的窫窳则化身为拥有人面马足的新形态。具体情节可参考《山海经》中的《海内西经》和《北山经》章节。钦駓与鼓二人残忍地杀害了祖江,天帝因此将他们处决。钦駓在死后化身为一只大鹗,其形态与雕相似但羽毛颜色各异;而鼓则变成了鵔鸟,其外观与鸱相似。这一事件在《山海经》的《西山经》中有详细记载。
陶渊明据此得出结论,天有神明,杀人之举实属不可为(“上天明鉴,行恶非所宜”),一旦行恶,必遭天谴。此乃对神话故事的吟咏,与现实政治斗争并无瓜葛。某些学者试图牵强附会,对此类观点亦无需过多关注。
其十二
城池之中鸱鴸鸟出现,那国度内有放逐的士人。怀念那怀王的时代,那时它屡次前来栖息。青丘之地有异鸟,自称唯有自己能见到。原本是为迷失者而生,却不是用来比喻君子的。
《山海经•南山经》中记载了一种奇异的鸟类名为鸱鴸,其外形与叫声均颇为奇特。每当此鸟现身,该地便会迎来众多被流放之人。陶渊明由此引发了对屈原被放逐的联想,他推测在楚怀王时期,这种鸱鴸鸟或许曾频繁出现。在陶渊明的诗作中,对屈原的提及并不多,但在这处却巧妙地流露出对他深切的同情与敬意。楚怀王的决策真是令人困惑不解。
怀王个性迷糊,陶渊明便想起了《山海经•南山经》中记载的青丘山上那独特的灌灌鸟:“其形似鸠,其声如呵,名为灌灌,佩戴可免迷惑。”在楚怀王的时代,似乎并未出现此鸟,抑或是即便出现了,怀王也未佩戴其羽毛。因此,这位原本就有些迷糊的君主变得更加不可救药,竟至将屈原逐出朝廷,驱逐出都城。
诗篇的结尾这两句表达的是,灌灌鸟的存在是为了帮助那些迷茫的人,然而真正的君子即便不借助灌灌鸟的羽毛,也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会陷入困惑。
一个人最好是始终保持清醒,一旦陷入迷茫,应及时寻求解决,以恢复对他人与事物的正确判断。即便陶渊明对政治并无热情,他所持有的观点依然颇值一提。
其十三
岩岩显朝市,帝王在用人时须谨慎。为何废弃共鲧?因为重视华彩之才。仲父献上忠言,姜公却遭猜疑。临终前告知饥渴之苦,那时又怎能来得及呢!
《山海经•海内经》中提及,帝令祝融在羽郊处处决了鲧,而关于废共工的记载,在其他古籍中也有出现,例如《淮南子•天文训》和《国语•周语》等。然而,在陶渊明所阅读的《山海经》版本中,似乎也包含了这些内容——似乎是在解决了这两位人物的问题之后,舜才得以登上了领导之位,即“重华为之来”。遗憾的是,关于这些细节的具体情况,如今已经难以查证清楚。
共工与鲧原本也是由帝任命的官员,然而不久后因用人失当,帝不得不将其处决并另行任命新官,这一过程无疑造成了不小的麻烦。这充分说明了在选拔和使用人才时务必谨慎从事。陶渊明联想到历史中的一则教训:管仲(又称仲父)曾坦率地向齐桓公(陶渊明称之为“姜公”,可能是为了避免提及“桓”字,因为他的曾祖陶侃的谥号是“桓”)进言,建议他远离易牙等四位小人,桓公起初遵从了他的建议,但后来却违背了管仲的教诲,最终竟被易牙等人所陷害,被囚禁于狭小的屋内,连基本的饮食都无法得到,最终只能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选用人才不慎,其后果竟如此严重。此事可参考《管子•小称》一节。陶渊明的诗作中提到“仲父献忠言,姜公反遭疑”,这与《管子•小称》的记载并不完全一致。或许有其他依据,或许是出于简化历史教训的目的,以便更直接地阐述选拔人才不当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道理。
《山海经》记载的斩杀鲧、废黜共工的故事,让我想起了管仲、齐桓公、易牙等四位历史人物的传奇故事,它们的叙述手法与之前那首诗中由鸱鴸、灌灌鸟联想到屈原、楚怀王的故事有相似之处。陶渊明在阅读时思维异常敏捷,联想十分丰富,评论起来妙语连珠。正是这样的阅读方式,才能收获更多。而那种死板、机械地读书,实在是没有多大意义。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