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现象大揭秘,快来看看你中了几条?挺有意思的

2025-07-22 01:03:21发布    浏览11次    信息编号:113602

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体制内现象大揭秘,快来看看你中了几条?挺有意思的

观看了一段视频,内容讲述体制内工作人员的一些特征,列举了多达十几项“体制内现象”,颇为有趣,于是我也对照着检查了一番,看看自己符合了几条。

1.管工作的地方叫“单位”的

这个是正确的。在县级层面,城镇居民从事的职业大致分为三类,属于体制内的称作“单位”,在工厂工作的称作“厂里”,而自己创业的则被称为“店里”,这一点很容易辨认。

2.幼儿园家长会拿着笔和本子去的

我确实是为了参加幼儿园的家长会而携带了笔和笔记本,然而,这或许与我的个性特征有所关联。

3.男的不管多大肚子,整天衬衣别腰带里的

这个比例大约是九成,这和体制本身的严谨性密切相关。尤其是在一些正式的场合,将衬衣塞进腰带中显得更为庄重。我曾遇见一位电视台的编导,她长期从事党政新闻的报道工作,她曾提到,衬衣必须塞进腰带中,这样看起来才更有精神。此外,衬衣必须具备衣领,无领的只能算作汗衫,而非正式服装。在采访过程中,如果她遇到穿着汗衫的人,她会要求对方更换衣物。

4.有一些看着很土甚至很谦虚,但眼神里常有蔑视的

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不过数量并不多。在基层的体制内,大多数干部们,他们每天都是忙于工作,从早到晚,他们的生活与普通人无异,彼此之间并没有谁会瞧不起谁。

5.严谨,说话比较圆滑世故,不得罪人的

或许性格所致,我在职场中总是直言不讳,若不然,在沟通时难免会出现误会。若不想私下得罪他人,便选择不与其交谈。

6.俩手机,一苹果一安卓

这个在我周边还真没有,体制内有用苹果的,但用俩手机的没遇到

7.不背包或者拎个保温包,里边是饭盒的

基层工作的便利之处在于距离住所较近,无论是饭点可选择回家或至父母家中用餐,亦或是加班时只需轻松点一份外卖,很少见到有人携带饭盒。

8.说事情喜欢罗列1、2、3的

这个中了。而且这个更多见于常年写材料的,确实是习惯养成自然

回复的信息中错别字较少,并且都附有标点,一旦出现错误,便会立即撤回并重新发送更正后的内容。

这个也中了。信息中有错字自己看着都不得劲,强迫症。

10.称呼不认识的人是“老师”“主任”

这个又命中了。通常情况下,人们不太习惯直接称呼“老师”,然而对于那些体制内身份不明朗的人,他们更倾向于用“主任”这个称呼。与“书记”“局长”“部长”这类具有特定含义的称谓不同,“主任”这个称谓不分级别,从县人大主任到办公室的主任,不论有无职务,都可以被称作主任。

11.永远不给正面答复的

这个和5一样,与性格有关。

12.还有一些是穷味里带着迷之高傲的

穷就穷吧,毕竟就那几个工资,但高傲真没有

13.不做指甲不纹身不发朋友圈,不穿奇装异服的

女性中不乏做指甲的,尤其是年轻的女性。她们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已是常态,即便是在体制内,生活也并非毫无波澜。纹身、穿着非传统服饰,这不仅是体制内的人不会去尝试,我想大多数普通人也不会这么做吧?

14.中午喜欢回家睡上一觉再去上班的

这个和7一样,能回家吃饭,睡一觉也是可以的

15.跟同龄人相比活力明显少,老味明显重的

这种现象在体制内部较为常见,整体氛围较为严谨,工作压力较大,缺乏活力,这亦是体制内创新往往不够充分的一个因素。

16.问他去哪,习惯说是“单位有事”的

这与1相同。自然,有些人是为了向他人展示自己非常忙碌,显得单位对其有很高的需求;也有些人会向妻子找理由,或是与朋友私下聚会。

个人身上保留的并不多,似乎是在体制中待久了,无论是着装还是举止,无论是言谈还是思维,从工作到日常生活,都受到了环境的潜移默化影响,体制化的痕迹相当明显。

视频中的主播讲解内容颇具趣味,思路敏捷,摒弃了陈词滥调,值得大家一观。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奢侈品修复培训上看到的!